分享

书话:迟到的“2021——我的阅读书单”

 星河岁月 2022-05-05 发布于江苏

书话:2021——我的阅读书单

 友情提示:

   全文共8612字,阅读大约需要25分钟

图片

   写作,是一种幸福的体验,也伴随着痛苦。痛苦的时候,什么都写不出来。就像大地枯萎一般,必得经历几场大雨的浇灌,才会缓解旱情。雨过天晴之后,灵感的小泉才有可能汩汩地冒出来。这些日子,我又找到了写作的快乐,便有了写2021年阅读书单及感悟的想法。好在近几年,又养成在书上写读书起止日的习惯,所以想要整理过去一年的读书痕迹,也没那么麻烦。只是读完之后,没有写读书笔记,也无读后感,现在要再写,不啻要把书再重头翻一遍,似乎是一件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这方自留地,也没有刻意去宣传,反倒刻意规避着向熟人推介,只有些许好友知晓。于人,虽未必有阅读的兴趣,我倒也不甚在意;于己,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总结,我这样泛泛而过,不求甚解的读书,也只是水过地皮湿,对自己的助力,也日以消退。借梳理之机,自己再认真总结一番,也应该有所收益吧。

(1) 1月12日 《梵高手稿》(美. H.安娜.苏编)

推荐指数:四星

图片

——梵高作品

   因着机缘,2020年下半年我观看陈丹青主持的文化节目《局部》,那种切己的体会,加上陈丹青出众的解说,深深吸引我。对中西方的美术史,有了全然的领悟。原来只是雾里观花的人物,也有了真正的认识。其中之尤,以梵高为最。以自己过往的认知,梵高是个因画而疯魔的人物,他的《向日葵》年年创造拍卖记录,我却不知究竟好在何处。因不了解,不去了解而生的成见已经多年。

   陈丹青在《局部》里说,“梵高,可能是画家里有史以来最憨的憨人……对我来说,梵高的迷人,就是一个字:憨。不要小看这个字,我自己画画,我知道,你要画得巧,不很难,你要画得憨,太难了。巧,可以是才华,可以靠磨练,憨,却是天性,是奇异的禀赋,怎么也学不来的。”

   因为陈丹青,我开始购买了大量与绘画有关的书籍。也因此购买了经由他人精选的这本《梵高手稿》。此书若放到十年前,我断然是毫无阅读兴趣。但近些年,越来越喜欢自传、日记等类书籍,越来越关注于一个人内心的体验和成长。此书之编排,甚得我心。梵高,绝不是一个寻常的画家,而是一个超凡的天才。从开始专注绘画到37岁去世,不过十年时间。十年画了1080幅左右,不到三天一幅,虽然量大,但绝非粗制滥造,而是日有所进,越画越好。单是向日葵就画过11幅。若非心无旁骛,谁能做的。此书,将梵高各个时期的素描、速写、画作穿插在梵高写给与其弟提奥的书信里,几乎可以窥见梵高整个成长的历程,实在是高妙的很。

  两人亦兄弟亦知己的感情,让人动容。提奥,是梵高在俗世的根基;梵高,是提奥在精神世界的寄托。无提奥,则梵高无饮食之源,无倾诉者;无梵高,提奥怕也无法忍受俗世的烦扰,没有了奋斗的动力。

   我只遗憾,只看到梵高写给提奥的信,却没有提奥的任何回信。

   无提奥,不梵高。那将是另外一个话题。

   摘录书中几段文字:

1.“换羽期对于鸟儿来说,就像我们人类面对逆境或者不幸一样,是痛苦的时期。你可以选择停留在痛苦中,也可以由此脱胎换骨,从新做人。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这不是一件可以调侃的事,正因如此,你才需要藏起来。”(P10)

2.“艺术是善妒的情人,需要我们投入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可一旦我们真的全心投入了,她却转身而去,唯有追求者的苦涩,除此之外,我一无所获。好吧,我能做的,只有不断地尝试,战斗不息。”(P48)

3.“我太热爱绘画了,不愿意为其他的事情分心。研究画面透视给我带来的乐趣,远胜于与人交流。”(P52)

4.“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世界未尽的义务河责任,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P114)

   关于梵高的书很多,但是这本书,值得一读。

 (2)  4月1日   《父亲的村庄》(孙京涛 )

推荐指数:四星

图片

——2017年8月13日 山东大学 与孙京涛(右)合影

    山东摄影界就摄影理论而言,我最佩服是孙京涛,他的《纪实摄影》我不知道翻阅多少遍。单是里面附录的那篇《史特莱克:对美国小镇作纪实摄影研究(提纲)》,就足以带给我莫大的启发。2017年,我有幸在山东大学听孙京涛先生的讲座,我拿着那本盗版的《纪实摄影》请他签字,他很意外,但还是签了名。

图片

   孙京涛很像是乐队中的“指挥”,他对摄影史了如指掌,对摄影技术谙熟于心,他参与组织了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先后出版了《万岁.万宁》、《大沥.创新》等书。

  他在山东的讲座中说,日本摄影家深濑昌久的《鸦》是最好的摄影集。他对美国摄影家弗兰克的作品《美国人》的解读让我打开眼界。

图片

  “父亲,像他那一代大多数农民一样,没有文化,朴素、勤劳。

   父亲的村庄,也像大部分胶东农村一样,贫瘠、平淡、籍籍无名。

  然而,就是这样的父亲和他的东石水头村,成为我生命的起点。”

——节选自《父亲的村庄》

  能成为农民的孩子,是我们最大的幸运。我们的血液里,流动着对土地最深沉的爱。是土地,给了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土地,让我们懂得,只有勤劳的付出,才会得到老天的眷顾。土地给我们身体以滋养,给我们精神以富足。我们在这里长大,却在城市里生活。父亲母亲,是我们和土地最后的联系和纽带。

  《父亲的村庄》,是孙京涛为去世的父亲送上的最后挽歌。全书分四部分:父亲的村庄;父亲的土地;村庄的故事;父亲的辕马。四篇文章,篇篇扎心;四组照片,组组动情。黑白影调,涉及人物,则有介绍,简明扼要;有庄稼,有道理,有灰暗的天空,有老旧的木门。一个老去的村庄,又没落,也有为数不多的孩童,一切都是农村该有的样子。

  孙京涛先生已经不轻易拍照。我加了他微信好友,发现他每天还在练书法。摄影,终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即便对一个摄影人而言。

 (3) 4月13日 《一公分》 (刘小东)

推荐指数:三星

图片

    日记是一个人和自己的对话。但是被发表的日记,是另外一回事。一、写之前想过要发表,是否还能足够坦诚,或者有所遮蔽,或者刻意夸大。二、写之后才知道要发表,那么发表的时候,是否增加或者删减。这些都足以影响日记的真实性。但是除去这些表象,单纯的面对自己,我们是否能保证日记的真实呢。

  在当当网中,我搜索最多的是摄影类书籍。某年某日突然搜到《眼前往事:刘小东影像集1984-2018》,又是陈丹青作序推荐,遂购之读之。个把小时即阅完,画家的影像集,自有一番独到之处。后来,我在当当网又搜日记类书籍,又寻得二册书,一册可巧是清代和我同名之人写得《退想斋日记》,不假思索即够之;另有一册,却是季羡林的《季羡林:清华园日记》,亦购之。因受启发,于是又从网络搜集日记类书籍,却不想又搜到了刘小东的绘画日记《一公分》。刘小东说,“一公分”是两块画布的距离,暗示无法愈合的巴以关系。

“2005年9月6日

   赴三峡奉节写生计划已经实施。贾樟柯已在奉节一带写剧本,明天,9月7日我将直赴宜昌,快船逆流而上,奉节与贾樟柯回合,9月10日吉日开机。

  此前有些周折,贾导故事片欲望强烈,编制情节较多,我与谈勃坚持此片应回到原点,即以此作品出发,再发展他的故事片情节,我不能作为此片演员形式出现,强化我与贾导的平行视角关注三峡,我有我的平面化视角,他有他的故事片延伸。

  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

——《一公分》P25

  原来,贾樟柯也在四川,还为刘小东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东》。于是,我顺藤摸瓜,去看了此片。

“2010年6月28日

  后天,侯孝贤一队人马就从台湾来了,大后天我将带他们去东北我的老家看看情况。

——《一公分》P162

“2012年7月22日

  昨天台湾小姚导演来电,今天手机也有报道:《金城小子》获得第14届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最佳导演、最佳纪录片!一部纪录片打败所有剧情片、动画片赢得大奖,牛逼大了,乐得屁眼儿朝天啊……

——《一公分》P233

 于是我又从网络中寻到该纪录片看了一下。

  两个纪录片,给了我莫大的触动,侯孝贤拍的刘小东,带有寻根的味道;贾樟柯拍的刘小东,则更为写实,直接拍刘小东作画的过程。

   两位导演,都善于隐藏自己,不干预拍摄对象。那种真实感给我莫大的触动。

  受此启发,我在摄影创作中有了新的思路。用李楠的话说,“摄影作品不再仅仅是平面静态图像,而常常以包含了图像、声音、运动、三维动画等多种元素的跨媒介作品展示。”(《从观看到观念》P67)

图片

 (4)4月24日  《贾想Ⅰ 贾樟柯电影手记 1996-2008》 (贾樟柯)

推荐指数:四星

  读刘小东的《一公分》,他在三峡作画,贾樟柯专门为他拍摄了纪录片《东》,还顺带着拍了自己的一部电影《三峡好人》。

  我突然想起自己之前曾经在当当网购买了贾樟柯的《贾想Ⅰ》。于是开启了2021年上半年对贾樟柯的追随。

   对贾樟柯了解不多,电影也只看过《山河故人》,说不出什么感觉。总之,没有形成先入为主的什么看法。

   但依然被贾樟柯深厚的文学素养折服,没有卖弄的华丽辞藻,文章读起来就是那么舒服。

   看完之后,我把贾樟柯导演的《小武》、《站台》、《三峡好人》、《世界》、《东》都一一看了下来。

  (5)4月25日《燃烧的雪:走进贝尔纳.弗孔的图像世界》(赵欣昕)

推荐指数:三星

图片
——贝尔纳.弗孔摄影作品
   鲜艳而夸张的色彩,本身就透露着一种不真实。人工搭建场景,甚至照片中的人,都是玩偶。只有背景中的树木和脚下的土地,才让你意识到,这的确是在现实世界。这不是在导演一部电影,也不是拍动画片。 贝尔纳.弗孔说,“不过就是顺势而为地搭建出自己的世界。”
    要接受贝尔纳.弗孔的摄影作品,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个理解的过程。摄影究竟是要记录客观世界,还是表达内心。对于个体而言,不过就是个选择。影像的构成,本来就是多元,有些会随着时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些则可能成为艺术世界的杰作,还有一部分,负责表达自己,但多数会湮没无闻。
  艺术创作本来就不拘泥于法则,弗孔有自己的摄影语言。

 (6)5月1日 《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 2008-2016》 (贾樟柯)

推荐指数:四星

(7)5月13日《贾樟柯的世界》(法.让-米歇尔.付东)

推荐指数:四星

——这两本书,都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贾樟柯的认识。在2020年10月18日,贾樟柯突然宣布将'告别’他一手创立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他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群访中表示,从第五届开始平遥影展将交给平遥政府。贾樟柯希望政府可以找到好的团队来继续承办影展。”虽然之前我从未关注,亦知道此为中国电影界一大憾事。

图片

 (8)  8月5日  《艺术家们》 (冯骥才)

推荐指数:四星

    “做遗产保护是寂寞的,也不容易成功,但必须去做。做遗产保护的人,需要牺牲自我、成就后代。”

——冯骥才

   “我们保护传统村落,是为了子孙万代看得见自己的文化。古村落的价值要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就像我们保留奶奶和母亲的照片一样。让老百姓住在村落里面,享受发展成果,有机会通过劳动换取生活资源。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投入。”

——冯骥才

   “小桥流水人家”,保护古村落,不止保护“小桥”,还要保护“流水”,更要保护“人家”。

——冯骥才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尤其是纪实摄影爱好者。我对冯骥才先生保留一份深深的尊敬。摄影把瞬间转变为永恒,摄影师通过框选,来反映现实世界。

   为了写这篇读后感,我又重新把这本书浏览了一下。冯骥才在《艺术家们》的序文中写道,“凭仗着他们(艺术家)的努力,创造一个世界。这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艺术家必须倾注全部身心,宁肯在人间死掉,也要在艺术中永生。难怪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七颠八倒,在虚构的世界里却不会弄错一根纤细的神经。”

   对于主人公楚云天,有两个家。“一个是他与妻子隋意的'二人世界’,那个世界妙不可言。一个就是好友罗潜这间矮小简陋的僧房,这个地方却是他的精神的殿堂。”画友三剑客,罗潜只画油画,洛夫画的是学院派油画,楚云天是画中国画出身。“他们更像一个钢琴家,一个古琴师,一个独唱歌手。

   除此之外,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以及各自不同去面对这个不断在变化着的现实世界。

   从文革到唐山大地震,再到改革开放。三个好友之间,共同经历了文革时期穷困无闻但是却富足的精神生活,共同经历了大地震带来的苦难和伤痛,却在改革开放之后走向疏远和陌路。

   洛夫,在巨大的成功之后,迷离在对金钱和潮流的追逐中,艺术先于人而死亡,最个人也走向死亡。

   罗潜,有着骄傲与自尊,所谓的坚守,在一个商业社会中,只能温饱的生存着。

   楚云天,从无闻到成为焦点,在成就自身的同时,也竭尽所能的帮助和挖掘那些有艺术天赋的朋友。虽然中感情生活中有过二次迷失,但对艺术的追求始终如一。

   冯骥才先生在书中又许多论断,大大增加了文本的阅读性。摘录几段与大家分享:

   “艺术家工作的本质,是在任何地方都让美成为胜利者。”(P75)

   “他(楚云天)说古人所说的'意境’,其实就是现代人说的'文学性’。他说'意境’这两个字,'境’是指画中的空间境界,'意就是诗意’。'意境’就是把诗意放到画中可视的境象中去。”(P85)

   “名人的历史清晰地记在文字中,凡人的历史只是可有可无地保存在彼此的记忆里。”(P168) 

   “从你身边悄然离去的,总是不知不觉;不断加入进来的,总是光鲜,新奇,切身,充满魅力。”(P172)

  “一个人肯定会比别人先敏感到自己。对自己失去自觉的人是另外一种死亡。”(P181)

  “不管你的来路如何清晰,去路依然一片茫茫。没有途径,也无路标,大多数人都是从众而行。但艺术是纯粹个人心灵的事业,个人的路只是自己摸索。”(P207)

  “权贵们通常理性地活着,门上装着一道道栏杆,还有高高的门槛,很难去接近他们。艺术家们则不然,他们活着全凭直觉,多数只有门框,有的甚至连们页没有。只要感觉好,很轻易就走进了他们的世界。”(P243)

  (楚云天)“今天我一连失去来两个朋友。这两个都是充满理想和才气的,本来现在他们应该展翅飞翔的时候,却都折戟沉沙。一个被画价逼到绝境,一个顺从了适者生存的道理。他们没有迷失在荒原大漠里,缺被金钱收买了艺术的良知。金钱太不可抗拒了,现实太残酷了,我很怕自己也沉沦下去。”(P315)

   “一个好端端的事物出现裂缝,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先就有裂缝,修复好了,现在又裂开了。一是原本好好的,不知不觉间裂开一个孝缝,随后愈裂愈大。当初它何以裂开,并不知道,也没留意。课是等到它真正裂开,就难以愈合了。”(P329)

 (9)  9月18日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

推荐指数:四星

   让我对日本作家的观感发生改变的正是村上春树。有趣的是,我读村上的第一本书,是关于跑步的。《挪威的森林》是村上的第一本书,是成名作。此书大卖,村上便真正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而这本书,也是我读日本纯文学书籍的开始。

图片

 (10) 9月19日  二刷《当我谈跑步时 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

推荐指数:五星

图片

   减肥是很多人的梦魇。我不赞同节食或者吃减肥药,健身当中,最好最经济的方式就是跑步。村上说,“跑步有好几个长处。首先是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具和装备,更不必特地赴某个特别的场所。只要有一双适合跑步的鞋,有一条马马虎虎的路,就可以在兴之所至时想跑多久就跑多久。”(P37-38)

    跑步一直是我最深恶痛绝和最畏惧的。但是当我真正有了减肥的意愿时,哪怕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也悄然改变。

   2018年,我还没开始减肥。我的一位开始跑步的朋友,向我推荐了村上的这本书。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2018年10月31日,张颖到博山实验中学操场跑步,我在陪她热身时,她提到了村上春树的这本书。一个作家,安身立命的本该是文字。然后,他在文字之外找到跑步,又再回到文字之中,这又是怎样的世界。我阅读,并和他和她,一起跑步……”

——2018年11月7日

   村上在书里写道,“我可以具体说出下决心写小说的时刻,那是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下午一点半前后……希尔顿迅速跑过一垒,轻而易举地到达二垒'对啦,写篇小说试试便是在这个瞬间’。”

  思考可以是很长久的事情,但是下决心去,往往就是在一瞬间。“吃素,戒酒”,我反反复复考虑了很久,但是2019年12月26日,因为参与某一活动,有所触动,当即下定决心吃素、戒酒,到写文章之时,已经整整二年。

  要真正开始跑步,我给自己限定了一个具体时间。2019年4月23日科目二考试结束之后,我在当天的日记写下,“我决定认真建身了”。  

  2021年9月,我已经从一个跑步小白到了无跑不欢的晋级者。再过一个多月,我跑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半马”。

   关于跑步的事情,我在2021年11月10日写下一篇长文《跑步:塑造更好的自己》,在此,不再赘述。

  “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P20)

——村上春树

   当你真正去跑步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跑步的时候,我们做不了太多事情,听听音乐就好,不要想太多,眼睛要随时关注前方。跑步也是需要很专心的。

图片

 (11)10月11日 《追故乡的人》(熊培云)

推荐指数:五星

   我比较相信一点,一个人如果能做好一件事情就能做好另外一件事情,哪怕它们多么的风马牛不相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天才可以同时做好很多事情,比如李叔同为李叔同时,他于绘画、书法、篆刻、音乐、诗词、戏剧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为弘一时,又是专一精进的法师。凡人若是做好一件事,已经难能可贵。如我一般的庸人,什么都想,什么都不精,只能是徒耗岁月。

  作为学者、作家的熊培云,也有过当摄影家的念头,还拍了几十万张照片。但是他有取舍,他说:“我拍照的目的和要求都很简单,只要写作的时候能当资料查阅或参考即可。照相只是我做笔记的一种方式。”

  这世界太多关联,艺术家也不能生活在真空里。摄影家通过照片与世界关联,作家通过文字与世界关联。当照片与文字结合,熊培云说,“照片不会终结文字,正如观看不会代替思考。”“我将文字与照片混合在一起,也只是努力拼凑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真实。”

   我们都有一个故乡,它是生养之地,也是精神的归宿。然而对于失掉了土地的农民,对于离开乡村奔赴城市的人,故乡是什么?哪怕是日思夜想,你是否愿意回到故乡,或者故乡仅仅是你怀旧的符号。熊培云说,“对我而言,故乡是双重枷锁,它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的地方。而这恰恰是我的痛苦所在。”

  熊培云说,“我是故乡的囚徒”,但是他努力用文字来安顿自己,重获自由。对此,熊培云的方法有二:“一,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二,以更宽阔的世界为故乡。”

  我一直自以为是一个乡愁者,像一个怨妇那样,耿耿于怀,一边享受城市化的便利,一边又怨恨它对乡村的吞噬。我借助摄影,通过拍摄那些一息尚存的乡村来慰籍自己的故乡被剥离的遗憾。深陷于此,还自鸣得意。

   熊培云,给我这样的伪乡愁者,开出了疗法。“我希望将故乡拓展为我所热爱的一切。我甚至相信,我就是故乡,我走到哪里,故乡就在哪里。”“未来的岁月里,无论在故乡,还是天涯,我宁愿平等地对待万物,我愿我是故乡的,我愿我是自由的。”

  爱自己,爱故乡,爱世间万物。无论是照片还是文字,都会是很好的表达。

   如果你喜欢文字,也喜欢摄影,同时对故乡有更深的理解,本书不可不读。

 (12) 10月21日  《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弗朗西斯.斯各特.菲兹杰拉德   )

  这本书被改编成电影,我没能看的进去。但这是村上春树极为喜欢的一部书。也许是因为他在美国居住的历史较久,对美国文化的感受更深。我耐着性子读下去,对盖茨比大为同情。所谓的灯红酒绿,是安慰不了一颗受伤的心灵的。

 (13)11月15日 《马拉松名将手记》 (日.大迫杰)

推荐指数:三星

    2021年10月30日,我跑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半马,对于马拉松的敬畏也消除了一半。我开始在当当搜“马拉松”有关的书籍,才知道大迫杰这个人和他的这本书。

    对于一个运动员,只需要用成绩来说话。但是成绩只是一个具象而外在的东西。文字则具有直抵人心的妙处。

 (14)12月9日  《阳坡绕翠叙桑梓》 (王家瑞)

推荐指数:四星

通知

   “村上疏影会(群)各位同仁:大家好!
经天相择日,兹定于11月14日(周日),本群所有人员会聚于村上大博府,举行追思博山摄影先贤王家瑞先生暨《阳坡绕翠叙桑梓》乡土文化丛书及摄影作品分享会,并研讨定夺2021年度 个人影像叙事任务,颁发本期疏影会纪念票及补发第一期疏影会纪念票。望大家按时参加。
时间:2021年11月14日
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峨嵋新村大博府
参会人员:本群
午餐形式:什锦大锅菜 馒头 豆豉 萝卜干
费用:国际惯例 AA制
举办方:博山摄影家协会老年分会

2021年11年10日”

   据乔同学老师说,这本书的原版,是在王家瑞老先生去世之前方才付梓成书。总算了结了王老的心愿,但因为印量极少,只是留存在亲朋好友之中,世面上难得一见。乔同学老师和张家森老师又重新编纂校对,并附加照片。此次用宣纸印刷,印量也不过二十本。

  这是一个人的传记,因为并未考虑面向市场,作者顾忌较少,颇能敞开心扉。以前,我所知道的,只是王老的照片,真正读他的书,方才知道,摄影于他不过是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他的人生传奇经历,才是真正的看点。

   此书,要专门写读后感,故不再赘述。

结语:

    以上,就是我的2021年的阅读书单,每次以读完的时间来作为截止。一年读了十几本书,照此阅读的效率,我大约再用三四十百年的时间就可以把我家里的书都读完,前提还得保证不再增加。然而,这又是多么的不现实,购书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能做到买十本读一本,已经是难能可贵的。

   有时候,看看满架未读的书籍,总是心有不安。

  整个阅读笔记,我从2022年伊始就开始整理,除非我再重新读一遍,否则我已经没有心力再写下去。

  读后感,最好还是读完书的第一时间写,否则,是个大麻烦。
  就这样到此终结吧,阅读还在继续,读后感也是写不完的。
   为看B站,有人用平板电脑读电子书,一年读一百多本。也许我也是时候改变阅读的方式了。

   最近,我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建立了一个电子图书馆,叫“白云观山书馆”。截止到今天,已经收入了186套电子书,金庸全集,只算一套啊。

图片

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20日

于白云观山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