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清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被押上断头台。行刑前,他趁人不注意,和刽子手交待临终要事:“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钱归你。” 刽子手一喜,刀起头落,准备捡钱之际,却看到两个纸团。 你可能不熟悉金圣叹,他是中国古代白话文运动的先驱,擅长发掘小说的优点。 当时,很多秀才认为《西厢记》不正经,唯有金圣叹看得出,此书是“天下妙文'”。脂砚斋评《红楼梦》,正是模仿金圣叹评《水浒传》。 那么,这么牛的才子,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被当众斩首呢?这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1608年,金圣叹在苏州出生,小时候生活优裕,可惜父母早逝,家道中落。成年后考取秀才,花钱不节制,以致常年贫困。 他从小沉迷《水浒传》,小小年纪就显露出文学天赋,能文善诗。可是,他天性狂放不羁,以才子自居,看不起别的秀才,说他们庸俗愚拙。 金圣叹少年时参加乡试,考官出的考题是:“西子来矣”。要求写越国的西施潜伏到吴国,曲线救国的历史事件。 谁知,金圣叹奋笔疾书写道:“开东城也西子不来;开南城也西子不来,开西城也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主考官阅卷时血压飙升,在考卷上大笔一挥:“你说西子来了,我说你秀才没了!”结果,金圣叹落榜而归,更被考官取消参试资格。 后来,金圣叹改名“金瑞人”参试,参加过3次科举考试,可3次都戏弄主考官。他还喜欢删减修改著作,如腰斩水浒。 他那率性而为的性格,也为之后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 1660年,苏州吴县新县令任维初,为了一己私利,搜刮民财,百姓不按时交,他就痛打一顿,甚至杖毙。 年底时,朝廷加派钱粮给百姓。他强取豪夺百姓粮食,回头却高价转售给百姓,引得百姓叫苦连天,民怨四起。 1661年2月,顺治驾崩,百姓们齐聚孔子庙,一边缅怀哀悼,一边请愿弹劾县令。 金圣叹了解原委后,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哭庙文》,并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说。 百姓们顿时情绪高涨,开始浩浩荡荡去找当地巡抚朱国治,要求他严惩县令任维初。 可是,他们想得太天真了。 巡抚朱国治是任维初的上司,自古“官官相护”,上司怎么会为了百姓惩罚下属呢! 果然,巡抚朱国治不但维护下属,还将所有参与其中的文人收押,判以斩立决,以儆效尤! 就这样,金圣叹和17位文人被判秋后问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哭庙案'。 被判斩首入狱,别人都哀声一片,可金圣叹看淡生死,异常乐观。 行刑前一天,金圣叹叫来狱卒,神秘兮兮地说:'眼看明天就行刑,我还有些重要的事情,想告诉我儿子,劳烦官爷拿些纸笔给我,为我转交一封信?' 狱卒以为是传世宝物的秘密,屁颠屁颠拿来笔墨伺候他。写毕,金圣叹千叮万嘱:'此事事关重大,请务必帮我转交。'狱卒十分好奇,悄悄打开一看,顿时傻了眼,信中写道: “花生米与豆干同吃,可以吃出核桃的味道。这个秘密能传承下去,父亲无憾啊!”金圣叹的儿子看到此信,也无语了。 行刑日是1661年8月7日,天气热得要命,金圣叹和另外17人被压着跪在刑场内,双手反绑,正排队等斩首。 刑场外,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和莲子痛哭流涕。而刑场内,金圣叹一脸从容。 他对两个儿子说:“别哭了孩子,和爹对联怎么样?我出上联,看你们谁能对出下联来。”说完,他诵出一句:“莲子心中苦!” 两个儿子心想,我都快没爹了,哪有心情对联,恨不得时光倒流才是真。 金圣叹叹了一口气,平静地说道:“好孩子,不要伤心,爹给你对下联:“梨儿腹内酸”。” 短短一个对联,道出金圣叹心中的悲苦心酸。“莲”对“怜”,“梨”对“离”,面对生死离别,金圣叹也是万分不舍,可也不愿看见儿子这么悲苦啊。 此话一出,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金圣叹此时抬头一看,今天处斩的人真多,还排队呢。他心想,横竖是一死,长痛不如短痛,不如插个队! 于是,金圣叹转过头,神秘兮兮地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只要你先砍我,这银票归你。” 刽子手心里乐开了花,没想到行刑也会遇到好事。一听到“时辰到!斩!”刽子手说时迟那时快,“咔嚓”一声,金圣叹人头落地。 果然,金圣叹头颅落地后,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以为是银票,满心欢喜上前去捡钱。打开一看却哭笑不得。原来,两张纸不是银票,只写着两个大字:“好”!“痛”! 这就是文笔幽默,生活也幽默的金圣叹,留给后世的最后两个字。能把砍头演变成一出喜剧,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小彩彩读书 金圣叹不幸生在一个暴虐的时代,他却用幽默的方式直面苦难。看透人生便轻狂,穿透人性有佛光。 他用自己特立独行的态度,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他的一生中,不曾委屈过自己,到了绝境还能笑对人生,令人可敬可叹。 反观现代人,生在幸福时代,可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怨自怜,实在不可取。 #纪录片大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