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指5月4号)有什么仪式吗?如果按照生日歌、生日蛋糕和海底捞式的火锅来评定的话是没有的。不过我今天几乎都是在自己安排时间(除了中午和晚上在岳姐家蹭饭);晚上和家里视频;刚才九点多还跑了5.4公里,我觉得这种仪式更适合我些。 回忆这一年,疫情仍旧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关键词,今年的情况比去年更加让人忌惮: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回一趟北京度过了五一假期,和朋友爬山、聚餐、逛公园……今年的这个假期我连县城都没出,其中一个原因是:要报备、审批,如果出省的话则回来需要五天三检,也就是需要停课一周。我在去年的《我已30》中说过:“我想念北京,我就会利用假期回去;没有假期怎么办?'请假’是一个方法”。现在的我则会考虑我请假的“代价”是什么?我并不担心工资、不担心评先评优、不担心麻烦,虽然实际上我现在以支教的身份也基本不会涉及到各种待遇的问题,但即便涉及了,我也会以见朋友为主。只是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我没办法耽误一周的课,因为我要教三到六年级的英语、计算机、每天一个年级的课后辅导;五年级的音乐;放学后和几个住校生一起弹钢琴、练习吉他……相比较于我个人的外出游玩,和学生们在一起的一周对我来讲更加重要。 总之,这个五一假期我没有出县城,甚至还提前两天半回到学校,过着我自己一个人相对比较喜欢,或者说希望自己度过的生活。 言归正传,简单总结一下作为31岁的我现在的整体状态和一些想法。 身体 虽年过三十,但依旧还称得上“青年”,也许很多人毕业之后发了福,我其实在2018年的时候也达到了体重的巅峰,但是下半年的时候开始持续跑步,在此之前也会跑,只是算不上习惯,有比赛(马拉松或越野跑)了就多跑些,没比赛甚至可能会断掉。持续跑步的其中一个收获就是我在两个月内掉了14斤,在2019年的时候我的马拉松稳稳地跑进了4小时(“稳稳”是因为配速很稳定)。 现在我称不上是一个严肃跑者,即严格按照自己的跑步计划进行运动、备赛,有时候我也会偷懒,不过运动的习惯算是养成了,所以到现在为止,我的肚子并没有大起来,倒是有点马甲线的意思,隐隐约约有四块腹肌,放松的时候就消失,收腹的时候会明显一点。 爬山时拍的照片 和去年一样,我没发现自己身体有什么异样,除了因为运动,我在饮食方面依旧很控制,今天(指5月4号)中午曾老师让孩子给我一根雪糕吃,我不好意思地拒绝了,问我吃其他零食不,我说也不吃;在和朋友聚餐的时候我只喝茶或无糖饮料,自2019年开始我便滴酒不沾,一直到现在,无论是和亲人、和久违的朋友、和久违的老师、和即将离别的同事朋友、和我们的老板俞老师、和各种领导等,我都“一视同仁”没有“破戒”。之后会不会呢,应该也不会吧。 最近我又再次把瑜伽捡起来,每天早晨起来后练习30分钟,其中包括呼吸练习、脊柱热身和阿斯汤加的拜日式A跟B,练习之后状态很好,而且这个顺序的练习并不会让我身体很难受,而是循序渐进地增加力度。 已经一年多没有全身体检了,可能安排到暑假再做吧。 工作 去年支教是在XL村,当时刚开始两个月,我主要负责宣传、个别的课程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当时来自新东方的四个人都还在、很多后来慢慢才熟悉的同事都还在;有些也是后来才熟悉的人还没有来;当时既有对新环境的新鲜感,也有对工作的压力感;当时经常给学前班的小朋友们讲故事…… 一年后的今天是在HD村,在这个学校已经是第二个学期,主要负责三到六年级的英语课程,如上文所说,我还负责一些其他的课程,而放学后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乐器,不算工作,是娱乐,这种娱乐不是吃甜食的那种,而是经过练习、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的愉悦,学生他们也经常会向我借平板和手机跟着APP进行自主练习。 为了能够更好地教授小学英语,我也在利用空余时间学习 TKT 和 CELT-P,尤其是后者,属于过程性评价的认证,而非简单的一次考试,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值得在实际课堂上进行尝试。 生活 除去工作,其实我的“生活”时间就不算多了,不过我并不介意,因为和小学生们一起“玩”还挺开心,而且我没有女朋友、没有结婚生子,也就不需要花时间经营这方面的亲密关系(这样想的话是不是今后也很难有……)。我会利用不太多的空余时间来看书、写文章发布公众号(有些没有发,而是呆在写作软件里面)、跑步、练习吉他和钢琴(其实是电子琴),我也想练习更多感兴趣的乐器,比如小提琴,而如果再加上小提琴的话,我就练全了“世界三大乐器”了。不过做人不能太贪,同时练习两个乐器就已经很不错了,我每天大概要各花一个小时的时间。 最近每天早晨我争取六点起来。因为前不久突然发现我几年前建的早起群对一个现身在上海的网友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她也养成了锻炼的习惯,甚至跑过半程马拉松的距离。于是我重启早起群,并且每天早晨会列出来至少三件要做的事,晚上睡前再简单复盘,我所常列的几件事有练习乐器、看书、跑步,所以我相信同样会产生正能量吧,尤其在现在这个疫情的特殊时期。 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如何呢? 瑜伽练习记录 早起后最近我会先练习30分钟的瑜伽,然后再看书,看书的同时我就会喝一盒纯牛奶、吃几口混合坚果(其中包括葡萄干),如果有水果的话,也会吃1-2个,或者有时候会去食堂煮面或粉吃;中午和晚上都是在食堂吃;周末一般去县城和一群小伙伴生活,他们放假的时候早晨起得晚,我就自己外出吃早饭,吃的时候还会让老板多加一份烫蔬菜,以摄入优质碳水。 我在县城时候的常见早饭搭配 衣服?好久没买了,一方面自己衣服完全够穿,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降低这方面的购买欲,少买或不买非必要的东西。如果说坚果、水果、牛奶等东西我会毫不犹豫下单或去集市,因为我的身体需要(虽然我的身体不明说)。在“照顾自己”这方面我还是比较在行的,至少相对很多人而言,我阅读过一些营养类的书、学过相关的课程,最近读过一本书叫《你是你吃出来的》,详细介绍了人身体需要哪些必要的营养物质,哪些比较好,哪些属于劣质的(如碳水化物)。 住呢?平时我住教师宿舍(因为是支教,所以免费),周末睡小伙伴们办公室的沙发。我新买了一个很棒的羽绒睡袋(比我的四件套都贵),非常暖和(夏天应该会很热),所以睡沙发也没问题,当然好在我睡觉还算老实;有时候去其他省市的朋友处,可以的话我也会随便找一个宽敞的地方(如客厅的垫子)取出睡袋睡下,酒店的钱能省就省了。 貌似这些有点随便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并不像是一个年过三十的人所常有的,不过这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我懂得对我个人而言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我也懂得其他人对我们自己的看法、评价也并不会很聚焦、持久,即便是社会热点事件、各种明星新闻,过一阶段也就悄无声息了,所以我们在生活的时候也就没必要太过在意他人的眼光。 聚散 在支教第一个学期的时候,我能很切身体会到聚散,在那个学期,大概十个人走了,十个人来了。一些人走了之后我至今没有见过,可能以后也很难见了吧,不过我还会和其中的几个人保持联系,尤其是提前离开的同属于新东方的HM。 而在第一个学期我也时不时地回北京见朋友、见同事,当时疫情还不算严重。 来到这所新的学校之后,因为只有我自己是支教老师,其他的同事都是本地老师。之前的那所小学变动依旧是有的,只是我感受没有那么明显了,甚至很少去了。 我很开心离开的HM在北京做着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只是有些忙,我会有点担心她的身体;老覃在一个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也找到了女朋友;大师回了美国,他当时支教的合同就签一个学期;蘑菇和XJ在云南的两所村小,衣食住行很不错,这很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团队氛围有所不同,看样子XJ更幸运些,我去过她那里,她的同事我都很喜欢,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基本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聚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踢毽子。 在云南 不知道这个学期结束后XL那所小学会离开多少人,我也不知道自己下学期会有什么变化,一方面要看XL的校长有何安排(因为我是被派到HD的),一方面要看我自己的意愿,哪个占主导,再看吧,变数不少,走一步看一步。 小结 小结没什么好说的,尽力过好当下吧。 不过因为近期疫情的反弹使得不少地方的管理暴露出的问题,倒是让我们很多人心态方面有了大大小小的变化,尤其是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吉林省、上海市。因而最近出现了一个词,叫“润”,润的拼音刚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在现阶段翻译成“逃离”可能更合适吧。 就此我不知道要说什么,能说什么,暂且希望读者能够尽可能地让自己不至于太抑郁了,毕竟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我们貌似也做不了什么(是真的吗),那就好好照顾自己。锻炼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治疗抑郁;远离网络,尤其是手机新闻,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当下。我不晓得三百多年前英国的瘟疫情况如何,当时的管理是否有什么问题,我只听说牛顿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并发明了微积分原理等科学知识,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鲁迅在《热风》中(一九一九年的四十一)说到,“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