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古代为什么强调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既然没有办法证明,为什么我们还要最好相信精神不灭?老百姓为什么喜欢讲心到佛知?佛道两家的圣人称我们生命的本质为什么?为什么做亏心事,会有鬼敲门?为什么敬畏死人,受益的是活人?  我们在精读《中庸》第19章的时候,有一句话不能轻易放过去。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圣人,尤其是儒家的圣人,特别强调“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呢?2018年三月份精读《中庸》第19章的时候,我给自己提了这个问题,并做了深度的思考,写下了很长一段的心得,这里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论语·八佾》篇中有孔子的说法: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可见他老人家也坚持祭祀的时候,要像生前对待亲人一样对待逝去的先人。即使是现代人告慰死去的亲人,也常喜欢说:如果您泉下有知,如何如何。其实,虽然没有办法用实验证明,虽然多数人也不敢肯定,但是我们的传统和民俗都让我们相信:人虽然离开了人世,身体化为了尘土。他们的知觉,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神识,依然是存在的。他们是对我们活着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了如指掌的。而且,他们也可以在冥冥之中保佑我们,让中国敬天法祖的传统得以延续。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我们中华文明从诞生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不断绝。既然我们都愿意相信祖先们泉下有知,那么自然就不敢造次,要用侍奉在世亲人的心态去供奉祖先,决不敢糊弄和欺骗祖先,因为那样在心理上会受到煎熬。同时也因为我们相信逝去的祖先泉下有之,因此平时待人接物自然有所敬畏,也不愿意让祖宗的脸上无光,为家族的先人抹黑。于是光宗耀祖,便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自我奋斗和自我教育,乃至教育后代的目标和梦想。事死如事生,既有利于保持家族内部的相对团结和稳定,因为祖宗的牌位前面,是化解内部矛盾的最好地方。而且,相当一部分社会矛盾化解在家人内部,不至于扩大为社会矛盾。几千年来,渐渐形成了中国人骨子里坚强而又无形的信仰,让整个民族的文明得以保留、传承和发扬。佛、道两家也爱讲“心诚则灵”四个字,都是告诉我们祭祖、拜神、礼佛,虽有祭献的物品,虽有庄重的仪式,但最终极、最重要的力量还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诚敬。老百姓也常讲“心到佛知”,一颗诚心让我们在行为上庄重,而反过来,行为上的庄重也会激发和强化自己的一颗诚心,思维和行为会相互作用。这是当年写的心得,今天我们在这个基础上,作进一步地思考。虽然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但是他老人家应该是相信鬼神的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去多读一读佛、道两家圣人的经典,就会明白:我们100多斤的身体不是我们生命本质。物质的身体消亡,归于尘土之后,人的精神仍然是不灭的。我经常喜欢拿电灯来打比方,电灯的开关打开之后,灯亮了,电能转化成光能。可是把电灯关掉之后,光能实际上已经转化成热能,这个能量,它本身只有转化没有消失。我们内在有一个无形的、肉眼看不见的、不生不灭的,我们生命的根本所在,他们称之为心,称之为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东西,耳朵能听到声音,甚至我们的大脑可以去思考、去记忆、去推理,但这些器官背后都有一个总指挥,那个总指挥不是肉体的,是能量。眼睛、耳朵、大脑都已经消失了,但是操控这些东西的那个能量,它是不会消失。咱们还可以再去想一想,中国人特别喜欢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那咱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理解呢?做了亏心事,会有鬼叫门。我们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个人被害了,警察找不到他的尸体,这个被害的人夜里托梦给自己的姐姐。自己的姐姐把这个梦告诉了警方,警方根据梦里的描述就找到了被害者的尸体,破了案件让犯罪分子受到惩罚。有一段时间,我全身心地在精读和抄写《庄子》,晚上做梦就梦见庄子。还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会出声地朗读一本小册子,那本小册子是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会有印度教的圣人过来告诉你东西。但是,我相信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比我们人眼可以看到的世界更大;我们感官感觉不到的那些存在,比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存在要多得多。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存在,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相信无形的力量存在,而且能够在无形当中看见我们,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和一言一行。那我们自己不就有敬畏心了吗?我们做事不就有分寸感了吗?我们就不会妄为了吗?那样的话,祸患不就少了吗?所以祖宗也好,鬼神也罢,乃至佛菩萨,他是不是绝对的真正存在,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把他当成是真正的存在,把他们当成活人一样对待。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因此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