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芪 黄芪专走表分而固皮毛,入脾胃而举其下陷,是常用的补气药。与人参同用,补气之力更强;与附子同用能补气助阳;与白术同用能补气健脾;与当归同用能补气生血;与补气升阳药同用,如党参、升麻,能益气升阳;与利水药同用,如茯苓、白术,能补气利水。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茂含皂昔、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亦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临床可用于脾胃气虚;脾气虚,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贫血萎黄,或肢体麻木,或疮疡、创作不易愈合;消渴(糖尿病)等。
清·王清任善用黄芪,邓教授师其法,认为用之得当,确有奇效。根据其功用归纳如下。 1-陷者举之 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等)、重症肌无力、肌肉痿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以上诸症皆因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脏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阳不升,诸阳不能汇于巅顶而眩晕;或宗气不充而难司呼吸出现呼吸困难;或肺气难支,吐故纳新受阻,肺朝百脉之职难司,四末失养而肌肉痿软无力。 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g,再配枳壳3g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壳反佐,因胃属腑主受纳,胃气以降为顺,虽然黏膜下垂需升,但胃气需降,故重用黄荏补气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得易以促进胃黏膜之复原。 治脱肛,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方:用黄芪120g、防风9g。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可见王清任之黄苗防风汤150实源出于东垣,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此法治脱肛的确有效。 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加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胞宫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养,血得气行,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复其原位。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 重症肌无力,治以强肌健力饮,此方为自拟经验方,亦重用黄芪为主药。重症肌无力证候较复杂,除眼脸下垂外,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四肢无力,重者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危及生命。邓教授认为该病的最大特点是肌肉无力,因脾主肌肉,故此是脾胃气虚之证,并由虚至损,且与五脏相关。治疗上紧抓脾胃虚损这一病理中心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以运四旁,促病痊愈。 2. “升”者平之 此处言“升”,血压升高也。邓教授治疗气虚痰浊型之高血压者,重用黄芪合温胆汤以治之。邓教授赞同以下的论点:血压之所以升高,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信息,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近年有些学者,认为血压升高的原始动因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脑肾为重要。这一论点正道出了治气虚型高血压重用黄苗,就在于调节脏腑阴阳之平衡,改变“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的局面,促使“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缓解而达到降压之效果。这就是重用黄苗以降压之机制所在。 对于高血压危象,邓教授常用针刺太冲穴(双侧),重用泻法,留针三四十分钟,根据情况一天1~3次治疗,并加服中药,多数取得较满意之疗效。中医治疗中风之针刺疗法,往往就因能疏通经脉,平调气血阴阳而调整血压,收到迅速治疗效果。这亦是上述机制的有力佐证。 邓教授的体会: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大剂量用药进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压的结果。邓教授治疗低血压症,喜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茂的分量不超过15g。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邓教授喜用黄苗合温胆汤,黄芪分量必用30g以上。 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用几两黄茂以降压,则犯“实实之诫”了! 3. 攻可补之 张锡纯认为,黄苗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但重用黄茂可下死胎,这是邓教授的经验。死胎之于母体,已转变为致病之物一“邪”,病属实证。邓教授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K120g,外加针灸,1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是以宋代龟甲汤加川萼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萼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夸以行血,龟板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药和破血药,故明代以后多用以治产难。清·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效有不效,一缘于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故主张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善。此例说明重用黄茂可下死胎,乃寓攻于补之法也。 4-瘫者行之 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瘀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详见本书经方篇)。它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虽然批评了王氏对于治疗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足之说,认为痿证有虚仍有实。补阳还五汤用之要得当。但张氏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汤甚妥善也。”邓教授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 5. 表虚固之 李东垣认为,黄苗能补三焦之外又能实卫气。卫气者,温分肉而充皮肤,肥媵理而司开合者也。“实卫”就是“固表”。自汗一证,玉屏风散为疗效确切的名方。邓教授体会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为了方便,常用汤剂,其分量为:黄苗12g、防风3g、白术15g,防风用量少于黄芪,白术的量是黄芪与防风的量之和(其理见“玉屏风散”)。治自汗盗汗兼阴虚者,邓教授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g,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黄根10g。 6. 辨证用之 邓教授虽喜用黄芪,但黄芪到底是药,不是粮,用之对证则效,用之不当则害人。曾治一肺结核病患者,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黄芪9g,1剂额部发热,2剂全面发热,3剂颈面均热,撤去黄芪热自消失。又治一中风患者,药后头皮发痒,体温增高,误以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1剂退热,再用黄苗90g,又再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乃知辨证不确当。细想患者脉虽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改用祛痰为主,稍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症遂向好转。对于使用黄荏的指征,邓教授认为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察有否其他气虚之证候,便可考虑使用。至于用量之多寡,则要时时留意证候之变化,切戒墨守成规,刻舟求剑。 【验案举例】 1.难产 陈某,35岁,女,农民。妊娠8个月,胎动消失7天入院,胎心音消失。西医诊断:过期流产。诊其舌苔白薄,中有剥苔,舌质淡嫩,脉大而数。问知其妊娠反应较甚,呕吐较剧,故伤津、耗气,是患者病实之证。经用一般下死胎法如平胃散加芒硝及脱花煎(川萼、当归、牛膝、车前、桂枝)等攻之无效,乃采用开骨散(当归30g,川萼15g,龟板24g,血余炭1团烧炭)加黄苗120g(龟板缺药未用),1剂煎服,下午3时许服药,6时多开始宫缩,约10~20分钟一次。是晚8时为之按摩三焦俞,肾俞以行脏腑之气,但按摩后,宫缩反而减慢减弱,显然用泻法与体虚病实证情不符,乃改用艾灸足三里以强壮体力,灸30分钟宫缩加强。继而针剌中极每2~3分钟捻转一次,针后每1~3分钟宫缩一次,甚有力,共5分钟左右,停止针灸治疗。晚11时,死胎产下,为脐带缠颈致死。 2.疮疡烂肉 曾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1天要换多次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苗30g后渗液减少,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茂内托之功也。小儿疮市,逢夏则发,此伏彼起,实不少见,亦甚棘手。一军医小孩,自2岁开始,夏季痂疮发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发,反反复复,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3年,乃求助于邓教授,时正6月,小孩满头痈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御病邪所致,拟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处方: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金银花、蒲公英各9g,陈皮、白术、甘草各6g,茯苓、绿豆、炙甘草各12g,4剂。痈疮乃不再起。其父翌年1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黄苗9g,防风、甘草、浙贝母各6g,陈皮、白术、蒲公英各12g,嘱其于4月开始,每周2剂。此后疮未再发。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