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显明:饶毅的科学史研究与屠呦呦获奖

 hmjf 2022-05-06 发布于上海

 屠呦呦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屠呦呦既非中科院院士,也非中国工程院院士,头上本无“著名科学家”的光环。她年逾八旬,过去几乎默默无闻。

 屠呦呦能够诺贝尔奖,与饶毅教授的科学史研究有着重要关联。

《红楼梦》中有首小诗,最后一句是:十年辛苦不寻常。饶毅教授研究青蒿素的发现史,并在培养科学史研究生的过程中选择屠呦呦的科研经历为课题已经将近二十年了。以“十年辛苦不寻常”誉饶毅研究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史”上的重大贡献,其实远远不够。

在科学史学研究领域,有两类成果很少:一是原创发现的科学史研究成果,二是科学奖惩制度方向的研究成果。而饶毅和他的同仁(主要是张大庆和黎润红)在青蒿素发现史的研究中同时涉及到这两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让我这个从事了几十年科学史教学和研究的肃然起敬,深感汗顏。

  科学研究选题非常重要,只有选对了第一流的课题,才能取得第一流的成果,科学史研究也是如此。

  饶毅说: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是国对于人类医学的一项贡献。其实,从科学史研究的角度出发,不仅屠呦呦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是国科学家对人类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饶毅和他的团队能把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历史真实地呈现出来,并对世界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没有伯乐,就选不出千里马。饶毅如果没有开阔专业视野,无从认识到中国科学家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重大意义。为什么屠呦呦多年来始终没能成为中科院院士,除了中国院士体制上的问题,国内科学界意识不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重要意义也是重要原因。可以对比的是,人工合成牛胰岛为国内科学界所看中,由此当选院士和科学家又有多少?

早在21世纪初饶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史了。他回顾:在2002年,他还在美国执教曾兼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研究员。当时《科学时报》记者李虎军曾计划到自然科学史所读饶毅的博士研究生。饶毅为李虎军选定的课题就是:发现青蒿素的历史。公元2004年,饶毅为此事还专门给屠呦呦先生写过一封信,请屠先生协助。尽管李虎军因故没能把这个课题作完,但可以清晰表明:最2004年,饶毅已经把“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为当代科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了。

2007年,饶毅辞去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回到国内,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2009年,在北大医学部医学史系主任张大庆建议下,两人共同招收了医学史研究生黎润红。饶毅为黎润红选的课题仍然是五年前为李虎军选的课题:发现青蒿素的历史。

  黎润红运气好。试问:有几个导师在为学生选课题时能准确选到未来诺贝尔奖的得主?又有几个研究生能够在研究对象即将获诺贝尔奖之前完成与之密切相关的论文?

屠呦呦等人研究青蒿素的时代,正处在十年动乱资深老科学家少数迫害离世多数去了牛棚,当时发表科学论文、科研报告很少个人署名。这给研究段历史造成了很大困难,青蒿素研究是523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的部门单位很多,从北京到从军队到地方,从各级官员到科研人员相关资料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科学史研究,依赖的是原始文献。但是,在“发现青蒿素”的研究中,出现了在科学史上罕见的状况:首先,根本找不到原始论文,1977年发表的论文也不是原始发现时的记录,只是后续工作的总结。这就导致屠呦呦的贡献并不十分清晰。要想得到可靠的科学结论,就必须走访大批当事人,调阅原始的实验记录。由于参与青蒿素研究的人员之间至今仍有争议,相关文字记载大多数也是各执一词,想要从中找出清晰、准确、公认的头绪十分困难。饶毅只好联系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领导,调阅了那些已经开放、不再保密、但科学史界还没有人看过的原始记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黎润红经过认真的调查、走访、分析和研究,在饶毅和张大庆两位导师的帮助下总算完成了这项艰苦的研任务,在《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4期上发表了论文——《523任务青蒿素抗疟作用的再发现》2013年,黎润红又与她的两位导师饶毅、张大庆在当年《自然辩证法通讯》第4期上联名发表了论文《523任务与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探究》。这篇论文再次明确了青蒿素发现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屠呦呦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的启发,感悟到高温或酶解可能对有效物质有影响,改用乙醚提取样品,经反复实验,于1971104日分离获得的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出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

二、197238日,屠呦呦作为北京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做了那个题为《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工作》的报告,在这次会议中她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以及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研究结果。 

  这就准确阐述了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成为后来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重要依据。

在饶毅、张大庆、黎润红三人共同署名的《523任务”与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探究》中有一个说明:“笔者之一于2011811日参加了米勒、苏新专等与523项目”相关专家的座谈会,并简要地介绍了我们的研究。”由此可知,他们的研究,对米勒、苏新专等人影响。经米勒、苏新专等人推动,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被授予拉斯克奖。这次获奖意义重大,因为这个奖项通常被看作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序幕。

2011年,饶毅落选中科院院士。同年817日饶毅发表公开声明,称今后不再选院士。822日,饶毅发表博文《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在这篇文章中饶毅再次强调屠呦呦和张亭栋的科学贡献。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之所以取这样一个标题只是为吸引眼球。他说“最近我的第一身份出现一些情况,引起了出乎我意料的关注。”他想趁这个机会把更多的人的目光聚焦到屠呦呦和张亭栋两位前辈科学家的身上,并希望他们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篇文章还明确指出:根据我们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虽然有很多争论,但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文章的核心集中于一点: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对此,他明确表示:“如果我们大家努力使他们(指屠呦呦和张亭栋)能在有生之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才是我第一身份导致的小事件通过第二身份而带来的意义。”

  饶毅声明再不参选院士一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适时发表这篇长文,不仅使他与黎润红、张大庆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迅速传播,也使得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发现,再次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

图片

 2015年12月,屠呦呦终于荣获诺贝尔奖誉满天下,对她来说,这是实至名归。而饶毅的科学史研究在背后所起的作用,公众却知之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