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顶嘴”的孩子更有出息? 文/蔡朝阳 群里的朋友转了一个视频过来,讲爱“顶嘴”的孩子的三个优势。一个是更有思辨力,一个是懂得争取自己的权利,第三个是会表达,不容易抑郁。认真看完视频,就会觉得说的挺在理的。但因为“顶嘴”这个译文,也引起了群里家长的一些讨论和思考。从而涉及到如何在家庭里跟孩子相处的问题。 这是一个英文的演讲,我其实觉得“顶嘴”这个词的翻译问题很大。英文原文叫做“talk back”,字面意思直译大概就是“说回去”。但在中国语境里,翻译成“顶嘴”,似乎就有点情感色彩的位移了。 Talk back大概就是“回嘴”,对话双方应该是对等的,在话语权上,基本上是平等的。但中国式的“顶嘴”,会有权力关系在里面。翻译作“顶嘴”,这个词有一种家长的威权意识在里面。什么叫“顶”,这个力是自下而上的,所以才有个东西叫“千斤顶”。所以,“顶嘴”这个词,有以下犯上的情感意味。 这么解释,就明白了,其实孩子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回了一句嘴而已,恰好意见跟家长不合,于是就被视为“顶嘴”,视为以下犯上。归根到底是挑战了家长的权威。 要是在《红楼梦》里,丫头片子敢“顶嘴”,那是要被撕烂嘴巴的。幸好我们已经不生活在封建时代了。但观念的遗留,又何其之多呢? 关于孩子的“talk back”,其实是个技术问题。但很多家长处理不好,就变成一个价值观问题,就泛化成道德问题,终而至于不可收拾。 我们知道,孩子到了前青春期,到了青春期,确实会有很多跟父母意见不一的时候。这个时候,为人父母,不该感到高兴吗?因为,孩子开始发展出了自我,他开始有独立思想了。这是大脑一种巨大的进化,是人生一次很大的飞跃,是人格独立的表征,是成为一个能开始为自己负责的个体的起步。这件事怎么说都可喜可贺,为什么要为孩子的顶嘴而不悦呢? 当然青春期是一段经常会有风浪的时期。一则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一则他们仍不成熟。因为一个人的成熟,至少分为三个阶段,生理成熟、心智成熟,以及社会成熟。青春期首先是表现在生理成熟,而心智不够成熟。从大脑发展的层面也可以看到,掌控情绪的部分,前额叶,是大脑中最迟成熟的部分。所以青少年情绪失控是常见现象。而爹妈要是也容易失控,那就很不好意思了。因为我们已经是前额叶也发展成熟的成年人了,还要跟孩子一般见识,这难道不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吗? 以前我说过一个词,叫做“得体的退出”。婴儿时期,自然需要我们全身心地照顾。但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父母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需要学会聆听孩子的意见。直到孩子长大成人,我们从他的生活里慢慢退出。这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彼此看做独立的个体。 此外,还有一个家庭文化的问题,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你们究竟是怎么处理的。每个家庭,都不一样。 以我自己为例。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读小学时,有一个既定的观念,就是玩伴之间,对方父母的名讳,是不可以轻易提及的。光提及名讳,就会被视为骂人。现在想来,这是一种巫术思维的遗留,也是为长者讳的观念的回响。 但是我念高中时,看了一个美剧,叫做《成长的烦恼》,这个电视剧讲述美国中产阶级一家人的故事。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家里的长子叫迈克,正处在青春期,他叫自己的父亲,是直呼其名的——杰森。我当时惊讶地不得了。于是就破除了这种巫术思维的遗留。 同时还发现,《成长的烦恼》这个家庭里,孩子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很平等的,孩子们的意见足够得到尊重。尽管也有很多争执,但总能以商量、讨论的方式,通过彼此的表达,或者双方共同的让步,获得共识。 其实我们跟孩子在一起,完全可以一起讨论很多问题。但关键在于一个技术性的地方,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家长觉得孩子顶嘴,一说话孩子就炸毛,那是因为,家长光知道踩孩子的痛脚。 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就说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这个样子孩子怎么会愿意来跟你敞开心扉?因为学习成绩是没有底的,即便考了全班第一,还有全年段排名呢。家长总能找到孩子最不乐意听的话,在任何一个孩子本来很高兴的节点去提及,于是本来好好的一家人的聚会,就被搞砸了。我也很佩服这样的家长。尤其是晚餐时,这么搞就相当于掀翻了餐桌啊。 再比如,现在的孩子玩电子产品,是一个通常的现象,而家长往往会嫌弃这件事,用我乡方言讲,就叫眼睛骨头痛。眼睛何尝有骨头。这句话极其形象的描绘了家长对孩子的不待见。 说个心理学的事实,你对孩子的不待见,其实是对你自己身上那个内在的小孩的不待见。这个原理,我们以前的读书会——跟内心的小孩对话——已经解决掉了。 那怎么办?找个大家都有兴趣聊的话题来聊,就事论事,不要把每一次闲聊,都视为对孩子的说教的契机。孩子最讨厌说教了。比说教更讨厌的就是话中有话,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捕风捉影。 即是说,闲聊,那就仅仅停留在闲聊本身,不要加很多象征意义进去。这种闲聊就是生活,而鸡毛蒜皮的生活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否则为什么说“生活即教育”呢? 我就不懂,这个世界那么可爱,那么丰富多彩,怎么可能找不到一个你跟孩子共同关心的话题呢?要真找不到,那就制造机会。比如,一起追一个美剧。比如,一起看一个电影。比如,一起去散步,一起去爬山。比如,一起种植一个盆栽,看生命的孕育。再比如,一起玩一个手机游戏,我想,这个时候,也许你还需要孩子的帮助呢。 当你们有了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然就可以就这个话题相互讨论了。这个时候,各抒己见,就不算“顶嘴”了吧。 但家长还会有疑虑:那总不谈孩子的学习,他成绩下滑,怎么办? 这些话题,我以前都讲过,也写过很多篇文章,陈述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在哪里,兹不赘述。关键你要让孩子把学习当做是自己的份内事,就像你不得不每天早起去上班一样。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在这个尝试解决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就被锻炼出来了。关键是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会迁移的。 即便孩子一度沉迷于游戏也没关系,帮他把游戏玩好。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是需要家长自己用信任去换取的。孩子们可聪明了,你是真心还是假意,是确实有这个认识,还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心里明镜似的。所以关键还是提高父母自身的知识修养,去懂得更多教育的原则,和青春期的心理。 即便玩游戏这件事,孩子也能发展出自己的专注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从而把这种研究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和专注力迁移到别的工作上。这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 |
|
来自: 新用户2356fYU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