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庐记——中式小庭院之精,雅集之所

 梦泽赤子 2022-05-06 发布于湖北

图片花园匠心  成就美院图片

平沙落雁

图片

       喜欢老城区的味道,这里有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静好,更有温暖的记忆。从上小学到出嫁,我都在扬州东关街、皮市街一带生活,天天穿行于小巷。常常是这样的:看着群鸽在青砖黛瓦之上飞旋,听着收音机从露了缝的木门窗里传来的扬剧评话,钻过跨在墙头上用竹竿晾晒的咸菜萝卜干,转过墙角便嗅到了人家院子里飘来的腊梅的芳香。这样的记忆,让成家后一直窝在现代住宅楼、已过不惑之年的我,越来越渴望老城区的房子。

 图片

择地

       说来也巧,2014年阳历年刚过,偶然在《扬州晚报》上看到了一则售房信息。这是一个公房,承租者要转让承租权,前后两进两开间,中间小院,使用面积60个平方,总占地约100个平方,地点在大双巷。大双巷,正是我小学天天上学的必经之路,30多年了,还是那样的风貌和味道,巷子中段那家大宅院的八字门楣还是小时的模样,巷头的那家小杂货店和茶水炉也居然还在。扬州老城区的好就在这样,原汁原味,没有被城市建设的铁蹄踏得面目全非。再说这大双巷5分钟生活圈,真是要啥有啥:东边为河水清冽景色秀美的古运河风光带;南边是菜场饭店齐全人气超旺的广陵路;西边有文艺风情越来越浓的石板路皮市街;北边是交通便利的城市主干道文昌路,都是步行5分钟的路程。不仅如此,对于爱好文艺的我来说,向北,毗邻的安乐巷里有朱自清故居、广陵琴家刘少椿旧居,其东隔壁的田家炳中学里住着尊敬的扬州文学前辈、园林专家许少飞老师;向南转过两条巷,即是我们南风琴社每周三的活动地桐林堂,真是再好不过的地点啊。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如此毗邻文化大家、契合我心意的房子,不容错过。于是,看房之后,当机立断拿下。

图片

图片

构屋 

       虽说是公房,但要住得舒适,必须彻底翻新改造,毕竟我要永久地租住。扬州最典型的民居结构叫“一颗印”,即南边三间,北边三间,东西两厢相连,中间小院,又称“对盒子”。梅庐格局略小,南北各两间,但倒是“对盒子”,所以结构不必改动,要改头换面的是它的风格,骨子里的传统民居风格。砖瓦全部落地,一切按传统做法,加柱、上梁、盖瓦。以前对传统民俗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这次是彻底地从“俗”如流。图片

图片

       2014年5月28日,上梁。吉日吉时吉语,红布、红纸、安豆、麦稳子、鞭炮、糕馒、顺治的铜钱,一样不少。披红挂彩的大梁按民间做法被请上去,两头压铜钱、摆糕馒,在空中美滋滋的。对于老人,上梁仪式必不可少,且半点马虎不得,图个顺序,求个心安。老人的话必须听,所谓孝顺,不只是母亲节买一束花、请一顿饭,更是顺从她们的心愿,让她们如意,按照她们的意愿风风光光地上好梁。瓦木匠是推波助澜者,发点红包、香烟、糕馒,欢喜账。我们则以此为机,名正言顺地“赂贿”他们,指望他们尽心尽办地盖好屋。邻居是喝彩者。俗话说,邻居好,赛金宝,以后还巴望着相互照应,送一份糕馒上门,既是打招呼,又是分享喜悦,更是联络感情。

图片

图片

       造屋时,常听瓦木匠师傅提到一些专业术语,比如说“实货”。门楼就是传统的实货做法,实实在在的青砖砌墙,水磨方砖量身打磨定制的门楣,而不是杂砖外面贴瓷片一类的东西。实货,就是不玩虚的,不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套。

       为了风格到位,大门内辟了块廊,既可承接风雨,也可使上檐与南北两边的屋檐相连,形成“四水归堂”的半势,雨水顺东、南、北三面内倾的屋顶到天井中,“肥水不流外人田”嘛。盖了小瓦的西山墙则因高低两个层次,与平行的楼梯前墙产生视觉错落,意外形成马头墙的效果。图片

图片图片

起名 

有了房子,便做起附庸风雅的文章,为其取名“梅庐”。梅花无疑是具有高格的传统名花,而我的名字中正有个“梅”字,既点了名,又托梅言志;“庐”则是小房小屋的自谦之意。围绕这个主题,在小院中有意营造。

先是门额上方以石刻点出“梅庐”之名,又想到小院墙上得有个砖刻来呼应,砖刻的内容得有个嚼头。讨教园林专家许少飞老师。他从林逋的著名梅花诗《山园小梅》里信手拈来“疏影”二字,以应“梅庐”之所,又说,砖刻旁要栽疏梅一株,梅花下要有浅池一方,以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图片

梅庐、疏影,均由扬州著名书法家姜桂林老师书写。“梅庐”二字古朴厚重沉稳大气,“疏影”二字则雅逸清秀文质彬彬。之前,姜老师问我写什么字体,我说要古的,还要活的。隶、小篆,特容易写出匠气,死板板的了无生趣。姜老师这字好,古拙中充满变化、蕴藏韵味,我特喜欢。为显老味,石、砖皆用老材。石是在镇江古玩市场挑选的古青石板,砖是著名琴家马维衡老师赠送的百年水磨大方砖,请了石刻、砖刻师傅手工凿刻,味道十足。图片

图片

图片

又在西墙开了一扇梅花窗,窗内是冰裂纹木格窗;在院中小青砖铺设的地面上,以红、白、黑三色卵石拼出白梅花一朵,与墙上的梅花窗相呼应。小院两边,南屋为客厅,设一开朗的对开门和一方大景观窗,窗外植虬曲有致的胭脂梅一株;北边两间卧房,通体木格门窗,同南屋一样饰以海棠冰裂纹,烘托“梅花”的主题。可巧,我有一床名为“梅语”的古琴,置于海棠窗下,梅花开时,对梅而坐,弹一曲《梅花三弄》,遐思万千。图片图片

造园

        梅庐不大,小院也就25个平方。梅庐主人野心却不小,要在小院里造座假山。这当然得请专家,扬州最有才气、最具个性的叠石专家方惠。

        计成在《园冶》里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才是叠石造山的最高境界。梅庐假山要既为景,可观赏,又为踏步,可上前屋的平台;山中有草木,山下有水池,精巧而有自然之意。

        这想法说起来容易,现实起来可难。但我自信于叠石名家方惠老师的才华。许少飞老师对他说:“方惠呀,以后人家要看你在扬州的小型叠石作品,就到梅庐了哈。”方老师胸有丘壑,欣然受邀。图片

图片

       梅庐的假山,从生活角度看,是上楼的踏步;从艺术角度看,是山水意境的呈现,正所谓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受邀的方惠老师倾情倾力打造梅庐假山。先是亲手选石毫不将就。找遍扬州无中意的青黑老石,最终驱车赶往安徽巢湖。然后是现场相石“终日凝眸”。相石如相对象。这些对象哪个面最可取、哪个位置最宜放、彼此关系如何,得看仔细、想清楚,打好腹稿,未叠之前已胸有丘壑。接下来搭手叠石。叠石绝不是砌砖块。摊了一地石头,轮番着上场,轻搬慢移,前挪后移,左推右撬,或仰或翻,有正有斜,既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照顾全局;既微观又宏观,里面全是叠石的智慧。
图片

图片

六吨石头,三个整天,两个瓦匠师傅,三个搬运大力士,外加一个许少飞老师全程顾问,终于得出一幅展开面宽约七米、高两米多,有峰峦,有洞壑,有瀑涧,有岸坡,有主有侧有轻有重有余脉的山水卷。这画卷委身在25个平方的小院内,却不显局促,不给人以压抑。方老师自我评价:山意很浓。

图片

图片

时隔一年,精益求精的方老师再顾梅庐,反复端详,决定要在西墙上点几个贴壁假山,以增加原山的深远感,于是又有了假山的二期、三期工程。贴壁的石头要求更高,“远山无皴”,倒不必瘦透漏皱,但形态、纹理、大小,无一不能含糊,选了六七个地方才选好。又拖到玉石加工地切割,就用外皮,薄薄地贴在墙上,不占用空间,不妨碍走路,却如在山中行。完工后,前后对比,果然山的层次更丰富、体量也变大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个人应该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一座山也是。梅庐假山,背景是白墙,前景从卵石花式铺地改成小青砖素色铺地,显得朴素自然;两侧松木门窗从汉唐式竖条纹改为海棠冰裂纹,更有私人庭院的典雅之气;砖雕从假山正上方如匾改成偏安一隅好似落款,更加烘托出山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又请来花木盆景专家林凤书老师,对山中植物配置作现场指导。总的原则是少而精,要有姿态。左侧花台内是一株红梅和两三杆细,疏朗有韵致,竹下两丛惠兰,与左侧的梅花石组成一幅天然兰竹图;中间的主峰上植悬崖式五针松探身而下,松下为迎春垂条于池水上方;右侧副峰后植文人干式瓜子黄杨,下簇以小叶杜鹃四季常青;再右小峰石后种萱草,长叶逶迤;池中睡莲一盆;山脚围以细叶麦冬,如此了形成一个小有规模的中式园林。   图片

图片

图片

 置物

 老城区,老平房,配老物件,才相宜。自学琴之后,越来越对老东西感兴趣,大至老房子,小至破瓷片。老物件老样式有老味,去火,褪色,经久耐看耐寻味。它们见识广,多少人用过摩过,不知怎么就到了我这里,也是缘份罢。

有了梅庐后,便更加留意老家俱、老物件。跑古玩市场、古玩店是必不可少的,如梅庐客厅正中两张老红木四仙桌来自镇江某古董店,汉代陶罐系出差山东带回,“世代无求”雕花板(雕有狮子、绸带、舞球图案)、民国粉彩罐购自天宁寺一带的古玩商铺,玲珑的天然白石摆件来自准提寺古玩市场。旧货市场也是藏宝之地,我先后淘回了榉木或柏木的老式椅子、方凳、长秋凳、灯柜、花几、书桌等,它们与红木四仙桌一道,组成了一个传统风格浓郁的中式客厅。因为都是旧东西,所以亲切自然而不张扬,有经过岁月洗礼过的令人安静的温润光泽。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物件再一个来源是垃圾堆,真的,垃圾堆。小巷道里常有人家丢弃旧物,仅仅是因为它们过时了,闲置了、碍事了。于我,都是宝。我拾过一个老门板,被改造为卫生间对开门,两张长条凳放在平台上供休息,一个釉色极美的大咸菜坛子用来插菖蒲和芦苇,一只盖身分离的实木箱子用来种肉肉。惜物,让我很富足。 

图片

图片


雅聚  

 一个人要以精神立世,一座小宅也要以文化立足。梅庐竣工后,文学艺术各界师友应邀而来,为梅庐平添了许多文气雅气。他们或是几个琴友,各操拿手曲目,“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心随天籁,共度良宵;或是数位诗人,随兴翻阅朗读叶芝的诗集,即席创作几首小诗;或是三两尊敬的师长,就着自制的梅子酒和小菜,边吃边叙,做半日清闲的小聚;或是三两书法家,听罢琴音,趁兴吟出一副对联或一首七律,又挥毫成书,给梅庐添了几缕墨香;又或是一帮多才多艺的茶友,品鉴自带好茶之余,唱几段昆曲,助兴一曲箫乐。这时,梅庐是大家共有的梅庐,梅庐也在雅客的烘托之下呈现出诗意。许少飞老师厚爱梅庐,写下《梅庐记》,描述宾主相欢的时分:“诵春江明月之诗,奏平沙渔樵之乐,论文评画,品茶听箫,聘怀言志,情不能已。芳辰多与霞光同来,良宵则载月色而去,其乐融融,不能尽述”。扬州著名文化学者韦明铧老师则笑言:从前林徽因在北京的家,被称为太太的客厅,梅庐是当今扬州的太太的客厅了。梅庐愿意成为现代城市精神文明的雅集之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实更多让我心醉的享受,莫非独处小院,以琴为知音。弹琴要足够静,环境静,心也静。心静依赖环境静,要不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然心静又不完全取决于环境,身处闹市而不为所扰不是没有,置清静之地却心浮气燥也大有人在。心静、环境静二者兼得,才是琴音最妙之时。梅庐足够静,巷道里只偶尔飘过些足音和犬吠,仿佛被遗忘的时光。这最好,可让琴音随风漫逝,可任思绪蝶般翻飞。最妙的是在夜晚,小院里紫竹纤竿疏放,黑松孤枝横挑,绰绰约约,磊磊肃肃,如二清朗之士陪伺左右。此时操缦,琴音如投入湖中的石子,微漾起心中涟漪,一圈圈荡至落雁的平沙、乃的轻舟或阳关的客舍、故人的茅庐。一弯新月如钩在犬牙檐角之上,投射淡淡的光,斑驳了树影,冷寂了俗思。那情境,是苏诗: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