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台有个地方叫草桥,这地儿可一点儿都不“草”,相反还很“厉害”!

 让思想冲破牢笼 2022-05-06 发布于北京

在北京市丰台区东部偏南位置、南三环与南四环之间,有个地方叫做草桥,属于花乡。草桥村因桥而得名,北京因桥而得名的地方不少,比如天桥、半步桥等等,那么草桥是草做的吗?当然不是,再结实的草恐怕也没法造桥。不光桥不是草做的,这个地方也一点儿都不“草”!什么叫不草啊?草给人的感觉不是不值钱么?您像过去,做官为宦的都是老爷,而普通百姓呢——草民。草桥的地位可不是那么低的,相反的、这地方还很厉害,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曾听有人说草桥之名来自于架设在马草河的桥。这话多了不值,值俩大耳帖子。因为这是彻头彻尾的讹传、瞎猜,要知道,马草河是解放以后命名的,它是丰台南部的一条泄水沟,因为从马场村到草桥而得名。 早在明代,草桥就已成村,近年来根据出土的碑文以及相关文字记载考证,草桥之名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就是说先有草桥、后有马草河,您顺序都搞反了。

唐代,这里建有一座万福寺,后来荒废了。据明人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所载:“右安门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会桥下,伏流十里,道玉河已出,四十里达于潞。故李唐万福寺,寺废而桥存。”意思就是说这里很多泉水,在桥下汇集,能连上玉河,四十里后到达通州的潞河,只是没记载桥是什么样的。关于草桥,还有一段传说故事:想当年金宋交兵,扫南王番邦四太子完颜氏金兀术屡犯中原......怎么跟要开书似的呢?反正就是《岳飞传》里那点儿事儿呗!

话说金兀术有一回被岳家军打败,着急忙慌往家跑。要知道那时的北京,不管北宋南宋,都不是宋朝地盘儿。等金兀术快跑到家了,来至草桥地界才好不容易扎住阵脚。环顾四周,只见这里一无城堡、二无守兵,只有一座木桥横在河上。向当地人打听,当地人说此地名为草桥,桥虽然是木头的,但在边缘搭以茅草以减少风雨的侵蚀,因此得名草桥。金兀术在岸边徘徊,想着计策,看能不能利用这座桥抵挡岳家军。可没等想出主意,岳飞就被南宋皇帝召回去了,金兀术也就踏实的回家了。

等他回到黄龙府,回忆起这件事,觉得那个地方“有功”,是他的福地,就请皇帝册封了那座草桥,还在河边建了一个避风亭、虚设了草桥关。虚设也就是光有个名儿,并无真正关口,但是草桥的名字却从此叫响了。虽然这是民间传说,不见得是真的,不过也能证明这里确实有桥。根据史料记载,最晚到明代,草桥附近已经聚集成村,从那时便有“草桥村”之名。村里也的确有座桥,当然不是草搭的,而是一座石桥,建筑历史早于明代,清代重建。最为奇特的是,桥是石桥、但用的却是柳木桩,木桩历经数百年竟然不腐烂。

直到新世纪来临时,为了治理马草河,将桥改成了钢筋水泥桥。为了纪念老桥,马草河北岸上保留了旧桥的一个石墩,石墩上还有老桥原有的数十块条石,条石上面的榫卯依旧清晰可见,旁边立有“草桥遗址”标志,这是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当然不止于此,想当年,北京有五顶庙(这个之前咱说过),是五座泰山神庙、又称碧霞元君庙,俗称五顶娘娘庙,其中中顶庙就在草桥,俗称为草桥娘娘庙,明朝所建,清乾隆时期重修,是明清皇家庙宇。

庙的匾额写“护国中顶岱岳普济宫”;前殿奉碧霞元君(北京叫送子娘娘,到天津叫老娘娘),额曰“资生溥化”;中殿奉东岳,额曰“大德曰生”,均为乾隆皇帝御笔;庙里还有康熙年间大学士王熙、李天馥所撰的两通石碑。可惜中顶庙毁于文革,现仅存山门及山门前两座石狮和前殿;不过正殿前有一石碑尚完好,为“中顶普济宫百子胜会碑记”,是康熙三十五年夏,由“正阳门外珠市口百子老会众等诚立”。百子会、即祈求元君赐子之会。

说到石碑,草桥还曾有通金代皇帝立的碑。不过记录的不是金宋交兵,而是金军在草桥大败辽军,为此金代开国皇帝金太祖元颜阿骨打在此地设立一通石碑,名“金太祖武元皇帝平辽碑”,简称平辽碑。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平辽碑在南城丰宜门外……循宜泉桥稍东、园内。”宜泉桥今已无存,即今玉泉营,而草桥正是玉泉营以东,可见位于草桥一带。1948年,老舍先生还曾专程来此搭棚拓碑,后来在50年代,老舍先生还询问平辽碑的情况,却没得到人们太多关注和重视,据说在修马草河时将碑锯断,运到玉泉营,做了玉泉营桥的桥墩。

至于书中所说园内,可能指的是镇国寺。镇国寺为关帝庙,也是明代所建的敕建寺庙,旧时百姓经常到此庙求雨,因为关公单刀赴会前不是磨刀时没水,得天助突降甘霖吗?因此当地有谚语说:“小旱不过五月十三,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这正是关公赴吴的日子,这两天镇国寺会开庙烧香求雨,称雨下日、求磨刀雨。当年的草桥一带紧挨南海子皇家园囿,海子墙上开有九门,其中就有镇国寺门。可惜镇国寺已无存,仅剩地名,但有这么多的敕建庙宇,您想草桥的地位低的了吗?

(草桥新机场地铁线效果图)

此外,草桥还是明清时期的交通要道,《帝京景物略》记载:“草桥去丰台十里,中多亭馆”,不少路亭修建于此,是因为自明以来,进出京城的南大道,不得直接穿行南海子,必须绕道草桥。那时草桥往北通右安门,往西通丰台镇,往南就是京南大道,京南大道就是京开高速的前身。因此,明清时期的草桥上,有不少进出京的官员的身影,当然要修路亭以供休息。

当然草桥最为出名的,还是花儿。此地种花儿的历史更久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刚才也提到了,此地泉水很多,土地也肥沃,特别适宜种花,种菜。草桥花卉老早就驰名于北京,元明清均有史书记载草桥花卉,《帝京景物略》中就说:“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可见那时的草桥一带便是京中供应花卉的主要产地。书中还说:草桥地区“元旦进椿芽、黄瓜……其法汉已有之”,也就是使用温室方法种植蔬菜,成为宫廷供品。这点证明了国人早在千年前便发明了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而 草桥人民在数百年前就掌握了这项技术。

许多文人墨客也曾被草桥水路纵横、花红草绿的美景所陶醉,写下了不少名文及诗句,“草桥十里百花妍”和乾隆皇帝的御诗“冬雪春霖今岁好,姹紫嫣红看夹道”等名句写的均是草桥;现代作家姚雪银的名著《李自成》一书中也有“刚从草桥端来的挂着露水珠的牡丹”这样的描写。北京的历史上,关于京中美景曾有各种组合,比如燕京八景、燕京小八景、燕平八景、通州八景、京师十六景等,在某一版本的京师十六景中,有一景叫“右安花畦”,此景说的可不是右安门,而是草桥,类似于如今的某某花海景区。

当年村中还有一座花神庙,供奉花姑,以保佑花农丰收,花神庙也已无存。几十年前,此地属于黄土岗乡,后来改称花乡纯粹是因为花卉。可人们都知道,解放初期的花卉大队在樊家村、纪家庙一带,东、西白盆窑是种植基地,但鲜为人知的是,白盆窑、樊家村、新发地一带的鲜花种植技术正是源自草桥。那是因为明朝时有一次草桥发大水,村民为了避灾、逃难至新发地,同时将种花技术带了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花乡之所以叫花乡,“功劳”在于草桥,甚至可以说,丰台区之名都可能是因草桥而得。

因为丰台二字的由来,有种说法认为源自金中都时期的一座私人别墅,叫做远风台,而这座别墅,正是位于草桥。这么有历史,有故事,有底蕴的重要地段,当然不“草”了,如今的草桥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是大兴新机场地铁线的起点站,还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厉害了,我的草桥”!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