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的力量——高建群《丝绸之路》一书读后

 石榴花文艺 2022-05-06 发布于陕西


行走的意义
——高建群《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读后
文/刘欢欢

记者成锦打电话说,高建群老师送我一本书,让他捎回来。我很激动,终于和老家走出去的大作家有了联系。高老师在《等风来》一文中有写:“渭河这一段流程,从新丰镇往下,南岸老崖上密密麻麻地堆满村子。湾李马村、樊村、胡村、刘村、赵村、南阳村、北阳村、季家、季堡、东高村、西高村,往下还有圣力寺村、马军寨村,可以一直铺排到潼关地面。”我的村子就叫刘村,他的村子就叫高村,自小,“高建群”三个字常常被伙伴们津津乐道,并以此为傲。

当成锦先生将《丝绸之路千问千答》一书放在我面前时,我惊讶于这本书像大字典一样厚重。当我几乎用一个月的闲暇时间攻读它时,它为我打开了一个长久模糊的、辽远广阔的中亚版图;为我提供了很多不曾涉猎的历史、文学、宗教;为我调度了从张骞开始“凿空”的丝绸之路上驻足的班超、行走的法显、布施的鸠摩罗什、取经的玄奘、迂回的徐松、探险的斯文·赫定,让人惊心动魄的成吉思汗和跛子帖木儿,延展前后的霍去病、左宗棠,这些都提升了我的认知和看世界的高度。

1

翻开《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书,仿佛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导游,从长安出发,进行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一本堪称世界旅行文学的经典,至少于我是一次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

广阔的中亚版图是“丝绸之路”串起来的,是张骞始通西域及行进在这条道路上的匆匆背影们用他们的双脚丈量出来的。法显《佛国记》载:“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阅读过程中,想着手边有个世界地图就好了,高老师走过的、记录的、文学史上不断跳出的敦煌、玉门关、阳关等,就清晰明了了。第一次从这本书里知道,现代学者将丝绸之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中线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霍去病以后,一直处于中央王朝相对有力的管控之下,由此淡化了东段南北线的概念。中段南线,进入过去称为侠义的西域版图,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区域,其范围和今天新疆版图差不多。过去,这里有很多今天已经消失的古国:楼兰、鄯善、于阗、龟兹、焉耆……这些古国留存在历史的云烟里,和班固一起活在中国历史里。西段三线与中段三线相接,其版图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达到欧洲。

《丝绸之路》以高老师此次行走的地方归类梳理成中国篇、中亚篇和欧洲篇。高老师以他67年的脚力、半个多世纪的眼力和不可多得的思想魅力,采用广角和聚焦的特写镜头,以闪耀着中华民族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激情光芒阐述着这一人类历史上沟通交流的大动脉、大道路。

他在文中提到,因为中亚西亚夏天奇热冬天奇冷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这片荒漠草原上的二百多个古游牧民族,以八十年为一个周期,或者涌向世界的东方首都长安,或者涌向世界的西方首都罗马,他们以这种方式向定居文明、农耕文明、城郭文明索要生活空间。

高老师认为,人类行为从来就是环境的产物。中国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过去年间我们的视野有限,因此就想不通为什么游牧民族要越过长城线,对我们农耕文明地区进行侵略。历史上我们一直称他们为“胡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我的小儿从幼儿园开始,动不动就高亢地手式一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老师又说,“如果我们能够把整个东方历史和西方历史贯通起来看,就明白了像格鲁塞说的那样,这二百多个游牧民族,让整个欧亚大草原就像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向左右的富庶地区索要食物。”

再摘录一段高老师如诗的语言吧:所有从草原过来的游牧民族,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人,也不屑于探究他们是些什么民族。我们只知道他们长着长胡子,骑着马,就从我们的家门口,就从我们的庄稼地里风一样地过去了,他们呼啸而来。剽悍好战。在中国历史上,他们只有一个和“东夷、南蛮、北狄”并列的、略含贬义的称呼--“西戎”,对他们的民族我们不甚了了,后来又统称之为“胡人”。“人是大地之子,是环境的产物。大地诞生了他们,环境决定了他们。”

想起前几日,作家方英文先生在其朋友圈借高建群老师的话,支招张燕茜老师:在陕西谈文学,你就随大流只夸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好了,不要捎带夸任何人。给的理由是高建群老师的自评:我不属于陕西,我属于全人类。

疫情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代价值更为凸显,高老师是走在前沿的人。

2

我们常常惋惜“南宋以后无华夏”。高老师在文中却高屋建瓴地说,这不是一个王朝的悲剧,是整个农耕文明的悲剧。高大威猛的东方民族,到了南宋王朝,已经被封建儒家文化禁锢得变成侏儒。中华文明这个时候需要一股强健得甚至暴戾的力量来充实它。这力量来自大漠深处,来自马上民族。他说,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人民的骄傲,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为蒙古人种是亚洲的基本人种,蒙古族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战争和躲避战争而来的迁徙以及改朝换代,组成了一部中华民族艰难的行进史。威廉·乔西说,“我们大都走在一条相似的路上,却都以为自己惊世骇俗。而所谓的故乡,只不过是祖先流浪后的最后一战罢了。”所以,甚至那二百多个游牧民族的东西腾挪,更让我们侥幸和感恩,我们的祖先躲过了多少天灾人祸战争瘟疫疾病,才留下我们这一支?这是高老师这本书带来的思考。

“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人们一波一波生死,可大好江山还在,乌江水还在风吹流淌,荣华富贵千秋霸业在哪里?见他高楼起见他楼塌了!当年此地虞姬和霸王的分别多么悲惨凄凉,都消散在历史的云烟中。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有些历史高度,努力争取后懂得“沧桑岁月欣然过,笑傲风雨度百年”。今天让我们受苦的事,明天可能就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今天让你享福的事,明天可能有坑等着你呢。这人世间的事,我们还有很多说不清,所以高老师说“在未知领域我们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我们重新发现”,这句话不仅是他给央视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题写的主题词,更是他对历史的严谨态度。

他说楼兰文书,向我们透露出那些为历史所尘封的信息。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那些普通戍边士卒的卑微命运,那些商贾驼队的细碎行状,当他们在解读专家的魔咒般的破译中复活时,我们每个人都不由得怦然心动。

说西羌人走了很多代以后,就走到了现在的三江源,找到河流之源后,行走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民族性格和生活习惯,逐水食草,行走如风。

说丝绸之路这条伟大的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道路,这条横贯欧亚大平原的道路,这个驼铃叮咚披星戴月贩夫走卒形成的巨大物流,从而给东方的中华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带来滚滚财源的道路,他并没有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地撒马尔罕停止,而是向北、向东、向西无限延伸。

他以个人行走的痕迹、睿智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收拢集中了庞大的信息量给人以脑洞大开的新鲜和刺激,让我几近着迷。


3

这本书除了对武将开疆拓境、征伐天下的描述让人敬畏以外,对于文人的描写更打动人心。提起被流放的徐松,他说,这个人太伟大了。作为有罪加身的官员,他遇山则骑马而过,遇水则乘船漂流,以可贵的亲历精神,将那个时候的山形水势、历史沿革、边防设置,笔录成书。这本《西域水道记》散发着西域地面奇花异草的香味,波声涛响的风格。那些一步一难、一步一险的勘踏,记录了西域大部分的河流湖泊,很多今天已经不在中国版图里了,文字里的惋惜和疼痛,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史。

书里提到徐松在担任榆林知府期间,通过自己的实际踏勘,把湮没千年的赫连统万城展示给世人。高建群以同理心评价徐松:一个文化学者,失意官僚,在遭受命运打击、仕途无望的情况下转而著书立说,以大地为师,在旅途劳顿中,在案牍写作中,泼蘸和张扬自己的才华,宽释自己的孤愤和寂寥,于是乃有旷世奇书《西域水道记》的问世,他捍卫了文化人的尊严,为后世的文化人树立了一个标杆。

高老师以他在西域地面五十年的行走经验,以阅读超过三百种西域文本的知识积累来进行这次欧亚大穿越,所以每走一处,都能联系历史文化,让此地重新走到读者的视野里,并将历史与现实关照,让这本书的唤醒意识更加强烈。比如他曾写道:在当年号称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都督府,亦发现了久远年代那烽燧的遗址,甚至乎,在号称世界的十字路口的撒马尔罕,亦发现了中华门这个令人百感交集的古城门遗址。“百感交集”这个词用在这里太熨帖了。

高老师作为文化人的人类情怀和民族感情,在本书所描述的人类空间移动和脚步的丈量中,表现得及其自然和突出。

当然,高建群老师毕竟进行的是文学创作,是一种粗放的文化概念,它还是同细研的文史资料不一样,《丝绸之路》一书更显得雄浑辽阔、宏大壮丽。

4

高老师说,书本得来的知识和你用双脚亲自踏勘过的大地上的知识,完全是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书中说,“大地是一本书。大地藏着许多秘密。我们人类的行走实际上就是用脚一页一页在阅读这本大书。”无论是《马克·波罗游记》还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他们都是在用脚进行穿越和书写论文。所以高老师说,他用他诚实的脚步穿越了欧亚,把他们昨日的传奇和今天的现状告诉世界;用他诚实的脚步向历史致敬、向张骞致敬,向千百年来在这条道路上行走过的每一个匆匆背影致敬。他相信,张骞的后之来者一直在路上。

高老师把自己也看作张骞的后之来者,他用自己的行走、视野、情趣、风范和胸怀,开创了一个时代关于道路的高峰。用他的话解释再好不过:这是一本关于道路的书,也许阅读完这本书,你的人生将分为两个阶段,读之前和读之后。是啊,一个人用自己的行走、思辨为我们书写了这样一部大书,启人心智,动人心扉。

高建群以一个写作者至诚的善意、有力量的行走,淬炼成这部厚书,在这样昂扬的时代风貌中,意义重大。因为丝绸之路所蕴含的中国力量,令人分外鼓舞和感动。而我们这些后之来者都在伟大的历史先贤们身后,仰望着他们,以他们为榜样,走在坚实的中华大地上,一如今天的中欧班列,来来回回,忙忙碌碌,红红火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