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看完《李焕英》之后,你不但不敢动,还感觉如鲠在喉?

 张大匆 2022-05-06 发布于浙江

电影《李焕英》上映之后,凭借超强口碑,票房很快超越了《唐探3》。

经过两轮密钥延期,《李焕英》最终票房高达54.13亿,位居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二位。

贾玲既是主演又是导演,赚的盆满钵满不说,更是让她成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

张小斐借着李焕英这一角色一炮而红,身价暴涨、邀约不断。

可在《李焕英》大火之时,网上对电影的评价渐渐分成了两极。

有的人评价极高——

“贾玲:我给你们讲个笑话,你们别哭。”

“我宝”那句出来的时候真的直接泪奔......

“穿越回来只为了让你开心,不完美的小人舞在闪闪发光。”

真诚打动内心,没办法客观评价。

另外一部分网友却表示我完全没被感动到——

“不喜欢,不好笑,不感动。”

强行煽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影主角服务于故事线。

主角的思想、行为、动机,都有一套根本的逻辑。

所以邪恶的人不能突然变好,正义的人也不能突然变坏。

需要有改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而主角的作用,就是给观众一个代入感。

主角的性格跟观众契合度越高,代入感就越强。

所以电影和电视剧中很少会有十恶不赦的人作为主角,这跟观众的立场差别太大。

如果观众代入不进去,就会影响到整个观影体验。

电影《李焕英》是双女主的设定,贾晓玲以及李焕英。

你看电影时,是把自己代入到哪个角色的视角?

如果你带入的是贾晓玲,那么被感动很正常。

毕竟谁都希望有一个包容自己的母亲。

即使自己学习不好、没有特长,甚至当众欺骗母亲,让母亲颜面扫地。

电影结尾时,更是把母亲背后默默的奉献一次性释放出来,将“母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主题升华。

所以感动,是有理由的。

如果你代入的是李焕英的视角,你不但不会感动,甚至还想掐死贾晓玲。

贾晓玲从小就不让人省心。

她上学时拉裤裆里,让来接她的李焕英成了其他家长的笑话。

平时爱闹腾,几条裤子补的都不如她弄坏的快。

学习成绩极差,李焕英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

甚至弄了一个假的录取通知书来欺骗母亲。

事情拆穿后,父母的颜面在亲戚朋友面前算是丢光了。

你看,贾晓玲所有不靠谱的行为,最后都由李焕英来买单。

电影《李焕英》的票房极高,这就意味着观众的年龄段分布极广。

如果是为人父母的观众看过电影,很自然的就把自己代入李焕英的角色。

因为确实有很多孩子像贾晓玲一样“坑爹”又“坑妈”。

不过电影中也表达了另外一个主题——

虽然贾晓玲一直感觉对不起母亲,但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并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

“我觉得我这辈子过得特别幸福,怎么就不相信我呢?”

贾晓玲知道李焕英跟贾文田领证之后,坚持让她去把婚离了。

从未来来看,贾晓玲认为如果李焕英能嫁给厂长儿子沈光林,那么她的生活肯定会更好。

在争抢中,结婚证被撕破了。

看到贾玲充满歉意的表情,李焕英说了这句话。

结合后面的剧情来看,其实就是在说,有贾晓玲这个女儿,她这辈子过的很幸福。

女儿有太多不靠谱的地方,但终究是自己的孩子。

尤其这个孩子还特别知道感恩,想方设法的逗自己开心。

对父母而言,这就足够了。

点个“关注”,鼓励鼓励。(。・`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