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杀、性侵、道德绑架,《女心理师》的六个案例,看的太揪心了

 张大匆 2022-05-06 发布于浙江

最近由杨紫、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师》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这部剧改编自毕淑敏的同名小说,但是在剧情和人物背景方面都做了极大的调整。

比如小说中贺顿已经结婚,钱开逸是他的情夫,现在改成两人都是单身要谈一场恋爱;贺顿长相很平凡,甚至有些丑,最大的长处就是声音动听,电视剧版由杨紫出演,显然抛弃了这些设定.......

不过小说与电视剧的不同之处,并不是网友们争论的焦点,毕竟看过原著小说的人也不多。

在网友评论中,比较不能忍受的就是时不时放点音乐,煽情一下;推理就闭眼,形式感太强显得浮夸;风格太多,拍成了四不像......

但是抛开缺点不谈,这部剧的优点还是很突出的。

截止到30集为止,剧中出现的六个案例,我认为是这部剧的精华部分。

案例分别涉及到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父子关系、母女关系、讨好型人格、产后抑郁、职场性侵等。

故事与原小说同样有着较大差异,但是不得不说,这部剧是真的敢拍,每个案例都能让人感同身受,看着揪心。

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尤娜

这个案例归根结底来自于尤娜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有问题,进而对孩子造成了严重影响。

尤娜父亲是一名艺术家,对女儿处于一种“她已经成年了,遇到事情需要自己做决定”的心态。

但是尤娜母亲喜欢处处关心女儿,帮女儿做决定。

思维模式的不同,注定了两人在生活中会有比较多的磕磕绊绊,于是在尤娜文理分科这件事上彻底爆发了。

之后尤娜母亲就开始指责尤娜父亲“我瞧不起你,赚不到钱还装艺术家,装清高”。

话说到这份上,日子基本没法过了,两人很快办理了离婚手续,但是为了照顾尤娜情绪,直到高考结束,两人暂时不分居。

同住一个屋檐下,父母关系上的变化,作为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果然在一次上学迟到时,尤娜听到父母离婚的事情,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从那以后,尤娜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去便利店偷东西、切水果故意割伤手指、从楼梯滚下摔断腿、用冰块洗澡受凉感冒.......

尤娜认为只有自己出现问题时,父母才会齐心协力的在一起,这个家才能继续维持下去。

后来一次下雨时,尤娜看到父亲对同班同学小哲特别关心,又误以为父母的离婚是跟小哲母女有关,于是做了更多更过分的事情,甚至想跳楼自杀。

最终,尤娜父母在贺顿的引导下明白了各自问题,也知道了之前的行为对孩子有多大的伤害。

剧情结尾,借着贺顿与姬教授之口对尤娜家庭的矛盾做了总结。

“追逃模式。一方抱怨索取,一方回避拒绝;一方情绪激烈,一方表现冷漠。很多婚姻关系都会陷入这种追逃模式中。”

“这个丈夫的逃避也是非常典型的,妻子的咄咄逼人让他觉得自己非常的无能,所以他以为逃避能缓解矛盾,换来安宁。但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逃避会更加刺激自己的妻子。”

“最糟糕的是,他们的女儿卷入到夫妻矛盾中。三角化使他们夫妻二人矛盾的焦点变得模糊起来。”

这个时候,女儿表现出想要追随父亲的意愿,所以妻子会有非常强烈的背叛感,觉得女儿可能也会像丈夫一样远离自己,从而更加猛烈的攻击自己的丈夫,以求平衡。

“孩子的核心恐惧是家庭关系,如果家庭关系得到改善的话,这个孩子的防御机制就会自然瓦解。”

父子关系——荀总

荀总年轻时经历了一场车祸,老婆和大儿子都在事故中去世了,于是他把所有的关心和爱护都给了小儿子荀昊。

同时,他还给了荀昊加倍的约束。

随着年龄增长,荀昊渐渐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事事都听父亲的安排,并打算出国留学。

“我天天为他担心,他为什么不听话非要跑国外去?他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他对得起谁?他对得起我吗?”

荀总与儿子闹翻之后,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恶心、呕吐、心跳加快......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去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经过贺顿分析,这是惊恐发作时的症状,在心理学中叫做惊恐障碍。

在普通人中,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人会有惊恐发作的体验,其中有一部分人会特别关注到这种情况,并为此感到焦虑,这就变成了一个问题。

随后,贺顿用家庭格盘,对荀总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做了分析。

“您的妻子跟大儿子走后,留下荀昊跟您两个人相依为命。荀昊出国留学,剩下您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之后您在新闻上看到国外疫情爆发,焦虑、担忧交杂,导致您的惊恐症发作,同时您又担心如果身体治不好或出现什么问题,就没办法照顾自己的儿子了。对不对?”

说到底,这个病就是自己吓自己,是心病。随着荀昊回国,父子俩坦诚交流,病情也就无药自愈了。

“老荀是个半文盲,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小企业做起来了。如今做全球贸易,老文盲就跟不上了,里外被人合着算计。”

“荀昊特别想帮他爹,但又得照顾他爹的面子,所以就提出到国外念书,但没想到老荀这么反对他出国,还以断绝父子关系来威胁。”

“这父子情,是最难明言的,期待过高,又太过沉默,总是近乡情怯。而且,他们家庭情况又比一般家庭复杂。”

问题解决后,姬教授与贺顿对荀家父子的问题做了分析。如果放在现实生活中来看,这种父子关系并不少见。

母女关系——蒋静

蒋静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母女俩相依为命几十年。

但是蒋静的童年并不轻松,母亲给她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更是不会尊重她的隐私和尊严。

对于蒋静来说,自己就是一个提线木偶,生活一直被选择被安排,从来都不属于自己。

只有跟小伙伴们一起打鼓玩音乐时,她才能稍微的感觉到一丝快乐。

“你出门告诉我了吗?谁让你打鼓的?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告诉我,知不知道?”

对于蒋静的母亲来说,孩子不应该有想法,所有的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安排进行才对,而她也给自己毫无底线的打骂找了貌似“恰当”的理由。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将来长大了,有一个好的前途。”

在这种令人窒息的道德绑架之下,蒋静逐渐养成了暴饮暴食的习惯,吃完之后又会不断地催吐。

前者可以帮助她缓解紧张的情绪和压力,后者可以对暴饮暴食这个行为进行补偿,但这样却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并无作用。

“妈妈不都是会保护自己的女儿吗?她每天这样贬低我,把我贬低的一无是处,我现在都觉得自己没有自尊心了,我都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人了,我觉得自己的生活烂透了。天底下有几个母亲会每天轮番换着刻薄的话来羞辱自己的女儿?”

对此,贺顿给出了心理学方面的解释——

“她们的财富、社会地位、价值认知,都趋于一种长期稳定的感觉,所以她们需要在生活中截取一些让他们可以产生满足感和新鲜感的东西。”

“也许她的贬低只是出于一种保护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同时,她认为她也在保护你。她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偏差。”

从这段解释不难看出,蒋静母亲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爱自己。

对孩子造成极大伤害的羞辱,居然只是为了自己的满足感和新鲜感。

剧中虽然给了一个母女和解的结局,可是此时蒋静已经度过了30年的黑暗生活,对其造成的影响又岂是一句“有很大偏差”能概括的。

讨好型人格——小莫

小莫是一家公司的项目策划,平时为人老实、任劳任怨。

但是小莫的尽心尽力,并没有换来其他同事的尊重。聚餐,没人告诉他具体位置;唱歌,也没他的份......

只有需要加班加点干活时,大家都来找他帮忙,还都当成了理所当然。

对于这种不公平待遇,小莫心中有怨言,可仍旧会经常给同事买咖啡、买饮料,生怕惹得别人不高兴。

“如果你拒绝他,会发生什么?”

“他会生气,孤立我、排斥我,可能会觉得我是一个很不好的人。而且跟其他同事说了之后,他们会觉得我是一个很不好相处的人,觉得我只在乎自己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在这种顾虑之下,小莫凭一己之力干完了整个团队的活,功劳还算在了别人身上。

贺顿通过引导小莫,分析出了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小时候一直得不到别人的重视,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对于这个案例,《女心理师》处理的很有问题。

很多观众来看这部剧,就是奔着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来的,结果剧中为了体现悬疑和男二的戏份,让小莫吃了类似于兴奋剂的药物,不但没有用正常手段解决,反而发展成了有暴力倾向的人。

这种处理方式无异于在告诉观众:心理学的相关案例,只是为谈恋爱、故作悬疑等戏份打辅助的,《女心理师》就是一部恋爱偶像剧。

心理学、职场、爱情、悬疑,究竟哪个是主要线路,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决定了观众会代入哪个视角。

但是根据剧情的比重来说,就像是每个方向都想抓,却每个方向都没抓好,看的特别别扭。

产后抑郁——詹璐

据詹璐所说,自从生下儿子之后,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时候她还在喂奶,婆婆就带着一群人突然回到家里,特别尴尬。而且婆婆还会把孩子抱走,好似她连孩子都抱不好。

她在家里就是一个免费的保姆,老公回到家里好似想要带小孩,实际满脑子都是看球赛。

她刚把地板擦干净,就被婆婆使唤着去做菜,好似看不得她闲下来。

类似的事情充斥着詹璐的生活,她感觉自己都要崩溃了。

实际上生活未必是她眼中的样子——

老公抱着孩子看球,可能是边陪孩子玩,边让詹璐休息一下。

婆婆让她做菜,是因为专门买了詹璐爱吃的菜,但婆婆自己不会做。

在抑郁的情绪下,很难发现生活中的温暖。

“如果跟别人说这个病,,会不会觉得你特别矫情,因为我感觉我老公和婆婆都是这么认为的。”

“产后抑郁跟体内激素水平、产后生活的变化有关, 是有科学依据的。”

伴随产后抑郁的,还有认知三联症,具体表现可能就是“我很不好”“别人帮不了我”“我没有未来”。

同时剧中还告诉我们,产后抑郁很常见,只是以前很少被人重视。

我国每年会有一千五百万新手妈妈,其中有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在产期或产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只有百分之二十会发展到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需要全家人的支持和陪伴。

职场性侵——李薇

为了拿下一个大订单,李薇自告奋勇去与对方齐总接洽。

谁知在饭桌上,李薇被对方灌酒喝多了,然后在洗手间里遭到了齐总侵犯。

这个案例对于女性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从事情发生时到发生后的思想变化,都做了比较完整的描述。

“我当时整个脑子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发不出声音,也动不了,我不敢回头看那个人,我只能逼着自己盯着天花板上的灯,心里一直数着时间,希望时间快一点过去。”

事后李薇去医院做了检查,回家后一遍又一遍的洗澡,随后开始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我为什么反抗不了呢?是不是因为我从心底里就是甘愿被人作践?我的身体为什么会有反应?”

对于李薇的疑惑,贺顿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回答。

“当我们遇到压力时,我们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身体的选择可能会是逃跑,也有可能会去战斗,还有一种就是木僵反应。”

“这就跟动物遇到危险的情况有些类似,比如负鼠遇到危险会一动不动,兔子会选择四脚朝天。”

“百分之八十的受害者都会有类似的反应,所以不是你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的主观意志是没办法控制身体反应的,有很多人,她们身体受到侵犯的时候都会有反应,甚至反应会特别剧烈,但这不代表内心是愿意的。所以,受到侵犯后可以为此难过,但不要责怪自己。”

“强奸案的发生,有且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强奸犯。”

这个案例前半部分处理的其实也挺好,但是在结尾时,对于齐总的惩罚上,用了一个比较敷衍的形式。

当时李薇打算在贺顿、钱开逸主持的节目中揭露齐总的罪行,然后就被齐总派人绑架了。

钱开逸和贺顿没有等到李薇,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分头出去寻找。

中间经历了一些毫无波折的拉扯,之后李薇和钱开逸、贺顿分开,分别往不同方向逃走。

原本以为几个人逃走之后会再想办法碰个头,然后去报警。

结果李薇躲在垃圾桶后面成功逃脱,男女主在小巷里开始了亲亲,亲完之后就回家了?

出了这种事情,意味着李薇即使逃脱仍旧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剧中人物仿佛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反而急于回家陪母亲吃饭。

甚至说,贺顿和钱开逸根本就不知道李薇是否成功逃脱,就跟没事人一样不管不顾了。

到了家门口,两人仍旧沉迷在恋爱的甜蜜中不可自拔。

转眼过了一夜,贺顿和钱开逸还在睡觉,那边齐总和手下已经落网。

如果单从案例来说,《女心理师》很明显都是花过心思的,不管是类型还是治疗过程,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只是正如前面所说,恋爱、悬疑、职场、心理,各种类型都强加在一起,反而有些不伦不类,甚至为了凸显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有些过于丧心病狂了。

但凡这部剧别那么贪心,评分都不至于只有5.2分,很有潜力的一部剧,可惜了......

点个“关注”,鼓励鼓励。(。・`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