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有理,为什么输了官司?

 法律安全 2022-05-06 发布于浙江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他说起多年前自己的一个案子,至今不明白输在哪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一些明明自己有理的官司,最后法院会判你输?

明明有理,为什么输了官司?
  • 诉讼的本质

诉讼就是老百姓口中的打官司,是借助国家机器(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或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一种司法救济方式。


诉讼本质上是一种法律上的程序设计,当事人双方共同制作一部“纪录片”,把纠纷的前因后果回溯重现给法官、仲裁员等居中裁判者。法官不是纠纷的亲历者,无法知道纠纷的终极“真相”,只能从当事人的“描述”中逐步建立自己的内心确信,结合法律规定,形成“谁对谁错”的基本判断。

因此,赢得诉讼的本质是法官相信了你说的是“真”的,从而作出对你有利的判决。

明明有理,为什么输了官司?
  • 诉讼中的“事实”

打官司有句话叫“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里说的“事实”指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两者有什么区别?

例如:甲以现金方式借给乙人民币十万元,没有借条,只有口头约定。乙到期没有还款,甲催要无果后到法院起诉了乙。

甲确实借给了乙人民币十万元,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一客观事实只有甲乙两个人知道。甲需要在诉讼中用证据向毫不知情的裁判者-法官重现这一客观事实,从而将其转化为“法律事实”,法官才能基于这一法律事实形成“甲曾借给乙人民币十万元,所以乙欠甲人民币十万元”的内心确信,从而支持甲的主张。

所以,法律事实可以简单理解为经合法证据证明了的客观事实。法官作出裁判的事实依据只能是法律事实,因为他不是客观事实的亲历者,客观事实是什么对法官来说,无从知道,也不重要。

证据作为客观事实到法律事实的跳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明明有理,为什么输了官司?
  • 诉讼程序的运用

以民事诉讼为例,诉讼程序可能涉及起诉、诉前调解、立案、开庭、裁判、上诉、开庭、裁判、执行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程序要求。

例如:甲2018年借给乙人民币10万元,乙出具借条承诺2018年年底还款,但未如期还款,甲催要无果后打算到法院起诉乙。

上面案例中,甲起诉乙时就需要确认乙的主体信息(如姓名、家庭住址或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诉讼时效(自甲最后一次向乙催款日后有没有超过三年)、被告的确定(乙有无配偶、借款是否属于家庭共同债务等)、搜集证据(包括补充证据的搜集与固定、第三方取证)等等。

另外就是诉讼保全(包括证据保全、行为保全、财产保全等)。有的案子比较简单,当事人认为稳操胜券直接起诉,被告闻讯转移了财产或销毁了证据,给案件胜诉或执行带来困难,最后或败诉,或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空留一纸胜诉判决,这种“裸奔”式诉讼导致败诉的案例屡见不鲜。

明明有理,为什么输了官司?
  • 注重“关系”

有的人在诉讼时首先看重的是有没有“关系”,而非案件本身,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当下的司法环境已大有不同,人为干预案件审理的几率和空间有限。在日益严密的监督和惩戒机制下,法官通常不会冒着葬送自己职业声誉和前途、甚至违法犯罪的巨大风险为某个案件徇私。

把希望寄托在托关系找人上面是一种本末倒置,围绕案件本身认真准备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和证据才是赢得诉讼的关键。

明明有理,为什么输了官司?
  • 站在法官角度

各级法院目前普遍面临案多人少的状况,尤其是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基层法院。在考核、审限等压力下,法官们都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这就意味着,法官花在每个案件上的平均时间是有限的。

假如你是法官,你承办的案件都已经排期到三个月以后,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你在接手一个新案件时,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诉讼材料?开庭时希望当事人在法庭上如何陈述?希望这个案件能尽快推进?

所以,诉讼中的书面材料要井然有序,证据要清晰明了,开庭时要言简意赅。目的只有一个:让法官用最少的时间了解并相信对你有利的所有法律事实。很多案件中,当事人把一堆只有自己看得懂理得清的材料塞给法官,庭审时不做认真准备,婆婆妈妈自说自话答非所问,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没展示出来,反而在情绪上引起法官的极大反感。

明明有理,为什么输了官司?

诉讼的目标是说服法官,而非自嗨、发泄或者和对方争辩。

熟悉了诉讼的相关程序,认真准备案件的相关事实与证据,学会和法官换位思考,在自己“有理”的情况下,胜诉并最终圆满执行到位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