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冈联络员多次临危受命,受毛主席重用,长征时却突然‘倒戈’?

 lixj1028 2022-05-06 发布于新疆

1927年12月深冬,在韶关犁铺头的某个团部外,有一个普通的小士兵正朝着团部大门踱步走去,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很寻常。可营里的国民党军队将领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胆大包天闯进来的家伙,其实是一个受托行事的共产党员。

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他,努力克制着内心的慌张激动,正一步步朝着自己找寻了两个月的目的地走去。他走去的方向,是前方团部的大门。

他推开了门,看到屋子里那人的一瞬间,这几个月来的心酸难捱的回忆立马映入眼帘,此刻他心中的滋味无以复加,但他并没有开口言语,只是激动地望着眼前他苦苦寻找了两个多月的共产党同志。

现在,他终于可以返回井冈山,亲口对毛主席回复一声'人我找到了’

文章图片1

(军营团部里的朱德(中))

后来才得知,原来他一直苦苦找寻的人是起义军之一的朱德。寻找秋收起义余军,找到朱德——这是毛主席交予此人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个任务承载着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和重用,他也明白此次行动肩负了无上的责任。

为了此次的特殊任务,他几个月来历经艰险困阻,独自穿梭在四五个城市间,以至于差点被敌人发现身份逮捕,但即便道阻且长,前路崎岖,他也不言放弃,排除万难,在这一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个受托寻人的人叫何长工,原名叫做何坤。

1922年,他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多少年来,爱国之情一直在他中心萦绕,或许他很清楚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他想为了国家为了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劳动力,如此爱国之情实在令人动容。

文章图片2

(何长工旧照)

在浓烈的爱国情绪和动力驱使下,他始终坚守初心,终于等来了这个证明和奉献自己的特殊机会:秋收起义发动后的一两个月间,他被毛主席亲自指派,接受此次寻找起义余军和朱德的特殊任务。

【受托寻人,两月辗转四地险被困死】

由于先前大革命的失败,间接使得毛主席在1927年9月9日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秋收起义。可当时形势和判断使然,战局已然无法挽回,这次起义的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可毛主席是多么有头脑的一个人啊,即便情势再凶险,他也能为党为组织开辟出一条活路:他当机立断,率领着起义部队朝着井冈山进军。因为这个正确的决定,大部队盘踞躲避在井冈山,也算是为组织找到了一个安全的落脚点。

可那些残余的起义军怎么办?现在大家伙儿在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那些流落在外的部队,总得有人动身找到他们啊。

文章图片3

(井冈山根据地)

这是一次充满信任和磨难的任务:毛主席想和这支革命火种建立联系,需要有人探查消息。但是,南下找朱德和起义军,谈何容易?

这支革部队目前在哪里?现在具体情况和人数如何?这些疑惑尚未查清楚,却要冒着被国民党发现的危险,下山四处盲目地寻找。说不定这一次下山,就会直接成为影响这次革命结果的未知变数。

毛主席心细缜密细腻,明白此事实在重大,人员安排方面断不能马虎。他思来想去,最后在心里敲定了一个最适合的人选。也正是那一天,何长工得知了毛主席委派自己去寻找朱德和其余军,他听到消息后义无反顾,果断接受了这个艰巨任务。

可是,天地广阔,该上哪儿去寻这朱德呢?

文章图片4

(井冈山根据地,毛主席谈论起义军)

话说这朱德和起义军部队,通过各种途径隐匿行踪,暂时隐藏在了国民党范石生的十六军中。范石生和朱德过往交情颇深,选择在最危险的时候收留了朱德,战争年底如此重义,也算是情谊匪浅了。

为了回避蒋介石和军阀的注意,朱德化名王楷,部队也假用了其它军团的番号,加之众人谨慎,所以国民党的人并未有所察觉。这番操作暂时护住了朱德等人的行踪,可却给何长工的寻找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波折。

文章图片5

(范石生部队放弃悬赏帮助朱德)

整整两个月时间,他四处奔走,躲避国民党的眼线,打探关于朱德和部队的消息,却没有丝毫收获……从长沙到武汉,从武汉到香港,路途中他也得到过些许线索,可最后线索却总是无故断掉,似乎找人这事儿根本无踪迹可寻,他不得已前往广州继续打听消息。

可等他回到广州时,广州起义已经失败了,连铁路都被国民党完全封锁切断,普通平民根本无法离开。

“这可怎么办?这样自己很可能连井冈山都没办法顺利返回,别说找到起义军余部了。”

不过即便身陷囹圄、困境难解,他也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的念头:怎么能放弃呢?毛主席对自己托付重任,如果任务失败了,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回去?承载着毛主席的嘱托,历经2个多月的折腾奔波,终于在12月20日意外从他人那里得到了宝贵的消息。

“我在韶关打听到了朱德部队的消息。他们现在在国民革命军范石生的辖区。”

文章图片6

(朱德假扮伙夫躲避国民党)

何长工心里明白,自己苦苦等待了这么久,为的就是这一刻。他不拖泥带水,立马想法子乔装改扮,又伪装了身份,借此悄悄潜入团部。终于,他成功进入部队和朱德见了面……

也就在这一天重要会面的次日,他带着朱德书写的亲笔情报信,返程到井冈山根据地,将获得的消息如数报告给毛主席。自此他完成了毛主席托付的任务,他也贯彻着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和信念,他没有辜负毛主席和组织的信任。

【为党残疾又改名,忠心日月可鉴】

其实,对于何长工本人而言,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不止这一次,而那些危及性命的危险也不止这一次,但他面对重重困难,最后都坚持下来了。只是,接下来这一次的革命危机,何长工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甚至乎差点丧命。

文章图片7

(何长工坚守阵地,补充装备)

1929年的冬天,井冈山正值极度严寒气候,连续下雪一个多月导致大雪封山,物资自然也很匮乏。即便条件艰苦,何长工也和红军队伍阵线一致,不曾有过一丝退缩。

就在众人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敌人不知从何处得到线报,突袭井冈山根据地,而且派了整整二十一个团的兵力。彼时的起义军部队正处于壮大过程中,根基不稳,哪里有实力和如此兵力抗衡?

自始至终,何长工都没有选择退缩,他立马派人通传消息为朱德等人撤退争取了时间,并且始终坚守在前线对抗敌军,努力克服着重重困难。

可是,即便他战斗意志坚决,漫山的积雪、严峻的低温和短缺的物资都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寡不敌众,只得撤退。何长工就是在带领部队撤离的过程中意外坠崖,导致一条腿终生残疾…

文章图片8

(井冈山雪地反围剿)

实际上,他为党为民牺牲付出的,不仅仅是这一条腿,还有他的青春,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是毛主席在武汉亲自为他取的:大革命失败后,何坤不能再顶着这个名字行动,被迫需要改名。一番思索过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何坤说:

“何坤1918年在长辛店做过工,就叫何长工吧!希望你能为革命做一辈子长工。”

长工,寓意'永远是人民的长工’,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为党为民做长工。

井冈山顺利会师前,他同杨立三帮毛主席做旗子,独自穿越白区赶路子。可以说,他的前半生完全投入到了跟党的工作里,但凡有需要他总是第一个为国家出头,为国家发亮发热。由此也能看出,毛主席给予了他多么珍贵的信任啊。

文章图片9

(何长工雕像)

【长征与毛主席背离,实则另有隐情】

但,就是毛主席身边这样一个甘愿奉献生命、忠诚为党为国的得力干将,却在后来红军长征期间,犯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错误,甚至让毛主席本人都觉得始料未及。而这个错误的决定,也直接影响了何长工的一生。

1935年,距离井冈山会师已经过了数年,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自那之后成立,后来改名叫做红军第四军。在此期间,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对峙一直持续着,战火硝烟弥漫,直到那一年,共产党和国民党迎来了一次猛烈的碰撞。

红军被国民党惨痛打击,不得已展开了漫漫长征路,试图借此避开国民党的追捕。形势如此严峻下,从始至终跟随毛主席步伐的何长工,此刻却做出了一个违背毛主席意愿的决定:他选择维护张国焘的'南下’方针。

文章图片10

(红军长征计划路线图)

党中央原本指定的计划路线是'北上’,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却'别出心裁’地决定'南下’。

那时毛主席和张国焘的意见对立激烈,外有蒋介石内有张国焘,如此内外交迫的情况下,任务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战争,甚至导致整个革命活动全面崩盘。毛泽东对战局把控十分谨慎,面对张国焘的战略,他坚决反对。

毛主席和张国焘意见向左,何长工此时却意外地选择了'倒戈’,决定听从张国焘的意见,和一路信任重用自己的毛主席背道而驰。

文章图片11

(张国焘欲带领红军'南下’)

毛主席知道了这个消息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一时想不通,自己一手栽培、向来重用的左膀右臂,居然会在如此重要的时刻选择背弃自己?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拥护张国焘一方?

或许毛主席心中对何长工此次的糊涂决定,也生出了一分心寒和无奈吧。

后来红军长征成功,证明了毛主席坚持的北上思路是正确的,也间接证明了何长工维护张国焘的决定,对于当时的毛主席而言有多么无可奈何。

红军长征之路结束,何长工仿佛就消失在了毛主席所认可的前线:毛主席等待国家局势稳定下来后,就安排他远离了政治和权利中心,将他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后备军事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有机会靠近政治舞台中心。

自那之后,何长工一生未被授衔,就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拟定名单也被划去。仕途如此'不顺’,看起来似乎是被毛主席突然放弃了似的?其实并没有。

文章图片12

(何长工工作履历)

长征路上,他维护张国焘的意见,只能说是主观上判断失误。后来何长工曾坦白过自己当时的想法:因为他自己对政治局面的理解并不深刻,以至于即便跟了毛主席那么多年行事没有差错,却在最重要的关键时刻犯了迷糊。

他忠诚勇敢、办事靠谱,但这件事的本质是源于他对政治嗅觉不敏感,以至于出现了维护'南下’方针的错误判断。但这与他对国家对党、对毛主席的忠诚无关。

文章图片13

(何长工(右)为国家工作)

【远离政治,他仍决心为革命打长工】

不过,正是那一次的错误判断,让政治方面睿智敏感的毛主席明白:何长工或许并不适合跟政治打交道,接触政治人物和事件,也可能再次触碰到类似的错误,而他自己或许还意识不到。

毛主席认为,他的军事能力应该要大于他的政治格局。选择安排何长工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地带,对他而言或许也是好事。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毛主席如此安排,何长工难道不会有所怨言?

远离政治舞台,失去了向上爬的梯子,他还会效忠党和组织吗?

所幸,何长工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性格安分的人,对于毛主席的决定安排并没有任何不满和抱怨,而是继续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争不抢,从善如流。或许,这也是能让毛主席看重他的优点之一吧。

文章图片14

(何长工(右)老年工作照)

后来国家局势逐渐安定,党组织也开始逐步“论功行赏”,安排有功之人任以要职。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其他功绩突出的人都步步高升,连后来者都居上了,唯独他始终挤不进政治权力的舞台。

不少人不理解,他为国家付出了自己的大半辈子,功绩卓越,即便是论资排辈,以他的资历和功绩,不至于连个中央委员会都混不上啊?何长工对此也看得很透彻,他告诉那些疑惑的人:

“毛主席曾经跟我说过,中央委员会不是同乡会。”

何长工对权力欲望如此淡薄,对党和组织如此忠诚,“愿为革命打长工”,实在是对得起毛主席为他取的名字。

就这样日复一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都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在1952年后相继担任了重工业部、地质部的副部长,累进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虽然手里始终没有什么实权,但人生结局也算是圆满。

文章图片15

(何长工事迹纪念馆介绍)

他的一生精彩,功绩辉煌,对扶持自己的毛主席忠诚效力,对党和人民始终抛头颅洒热血。抛开政治敏感度不足、并因此在红军长征时犯错这一点,他在军事、教育方面所做出的的成绩,也是旁人不能企及的。

即便一生未授衔,即便被安排远离政治舞台,他也没有丝毫怨言。他就是这样朴实踏实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党为国为人民散发着自己的热度。

何长工,'为革命打长工’,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自己做到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