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9):巫山、巫峡

 人在旅途的Gao 2022-05-06 发布于北京

        今重庆市巫山县,在战国时期属楚国巫郡,约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被秦国所占,设置巫县,隶属南郡。此后“巫县”的名称使用了八百多年,直至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巫山县,隶属巴东郡。唐朝建立后,废郡改州,巫山县隶属夔州。自唐朝至清代,巫山县建制基本没有变化。

       长江三峡中的巫峡,全长约45公里,自巫山县大宁河口至巴东县官渡口,其中巫山县境内的巫山神女峰和神女庙是巫峡中最著名的景点,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诗篇。

        巫山县城位于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的北岸,自有县制以来其位置都没有变动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三峡工程开始建设,巫山老县城大部分将淹没在水中,新县城规划依照原址靠山上移,经过十年的建设,一座新城出现在老城之上。

        公元768年正月,杜甫一家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计划前往江陵(今湖北荆州),在经过巫山县城时,杜甫写下了一首赠别诗《巫山县汾州唐使君十八弟宴别,兼诸公携酒乐相送,率题小诗留于屋壁》:

卧病巴东久,今年强作归。

故人犹远谪,兹日倍多违。

接宴身兼杖,听歌泪满衣。

诸公不相弃,拥别惜光辉。

杜甫的旧相识唐某(排行十八),原为汾州(今山西汾阳)刺史,遭到贬谪途径巫山,当地官员设宴相送,并叫上路过的杜甫作陪。因据说杜姓和唐姓都出于上古尧帝的后代“唐杜氏”,本为一家,所以杜甫把唐十八称为族弟。杜甫在同时所作的另一首诗《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中提到:“除名配清江,厥土巫峡邻。”“清江”流过施州(今湖北恩施),故可知唐十八应该是被贬谪到施州去,将在巫山县这里弃船登岸,走陆路(南陵古道)前往施州。

        公元1101年三月,离蜀东归的黄庭坚到达巫山县,因其弟黄叔向(字嗣直)在此任代理县令,故多停留了几日。黄庭坚用前面杜甫(字子美)那首诗的韵脚,写下一首《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

巴俗深留客,吴侬但忆归。

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

东县闻铜臭,江陵换裌衣。

丁宁巫峡雨,慎莫暗朝晖。

吴侬:吴地方言中称人多用侬字,故以“吴侬”指吴人。黄庭坚是江西人,三国时为吴国地域,故这里“吴侬”用来自指。“东县”二句:过了巫山县,就进入了使用铜钱的区域,到江陵时气温升高该换上夹衣了。五代时期,割据蜀地的后蜀政权用铁铸钱,到了宋代,蜀地仍习惯使用铁钱,而楚地则一直习惯用铜钱。巫山县属夔州,为蜀地;巴东县属于归州,为楚地。所以黄庭坚说“东县闻铜臭”。丁宁:即叮咛。黄庭坚叮嘱老天爷不要下雨,明天要迎着朝晖驶入巫峡。

        黄庭坚一生推崇杜甫,在写诗和做人上都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他在巫山县又写下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巫山古县追怀老杜》:

巫山古县。老杜淹留情始见。

拨闷题诗。千古神交世不知。

云阳台下。更值清明风雨夜。

知道愁辛。果是当时作赋人。

拨闷:指杜甫诗《拨闷》:“闻道云安麴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消愁定几巡。”云阳台:指巫山高唐观,即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高唐赋》中所说:“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更值清明:黄庭坚六年前(1195年)被贬黔州(今重庆彭水),溯江而上到达巫山县时也是在清明节前。黄庭坚说杜甫诗道出了他的心声,他和杜甫真是“千古神交”。

        黄庭坚两次到巫山县都在清明节前,也都遇上了下雨。东归的这一次,晚上天晴了,却没有月亮,因此判断其日期大概在三月初一,他再写下一首词《减字木兰花·浓云骤雨》:

浓云骤雨。巫峡有情来又去。

今夜天开。不与姮娥作伴来。

清光无外。白发老人心自会。

何处歌楼。贪看冰轮不转头。

姮娥:即嫦娥,常借指月亮。冰轮:也是指明月。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黄庭坚没有望见明月,但心中有家乡的明月,思乡之情一丝不减,所谓“何处歌楼”,当然是家乡的歌与楼。

        黄庭坚经过六年在黔蜀的贬谪生涯,心态已经历练得平和豁达许多,所以东归过巫山县的诗词显得比较开朗轻松,但六年前溯江到达巫山县时所作诗词则充满了失意和忧虑。公元1095年正月,黄庭坚与其兄黄大临(字元明)从陈留出发赴贬所黔州,三月到达巫山县。当时巫山县令宋肇是黄庭坚的朋友,自然盛情接待,但他内心依然有着难以排解的抑郁忧闷,写下一首词《醉蓬莱·对朝云叆叇》: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

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里烟水。

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

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叆叇:云气浓重之貌。朝云、暮雨:来自宋玉《高唐赋》中神女说:“妾在巫山之阴,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高唐:战国时楚王在云梦泽中所建的高台。朱翠、靓妆:朱颜翠发、盛装华服的女子,这里指迎接人群中的舞女。画戟:古兵器名,这里指迎接的仪仗。投荒: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去天尺五:极言黔州地势之高、地域之远。神州:指京城开封。舞裀:供舞蹈用的地毯。杜宇:即杜鹃。传说古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叫声音悲苦。古人以为杜鹃啼声酷似人言“不如归去”,因用为催人归家之词。迎接晚宴的轻歌曼舞,醉意朦胧,场面越是写得热烈,越能反衬出黄庭坚心头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

        黄庭坚诗词中所说的“云阳台”、“高唐”、“楚宫”、“细腰宫”、“宋玉台”等,应指巫山老县城西北高冈上的古代建筑“高唐观”。北宋时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在县西北二百步,阳台故城内。”“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大江,每阴雨,云雾先起,即宋玉赋所谓楚王游于阳云台也。”“巫山有高都山,山上有观,曰古高唐”等记载。陆游在《入蜀记》也记录:“二十四日。早,抵巫山。县在峡中,亦壮县也。市井胜归、峡二郡。……游楚故离宫,俗谓之'细腰宫’。有一池,亦当时宫中燕游之地,今淹没略尽矣。三面皆荒山,南望江山奇丽。”

        公元1095年清明节前的寒食节,黄庭坚的表弟周元固请大家喝酒,黄庭坚写下一首词《菩萨蛮·淹泊平山堂》:

细腰宫外清明雨。云阳台上烟如缕。

云雨暗巫山。流人殊未还。

阿谁知此意。解遣双壶至。

不是白头新。周郎旧可人。

细腰宫:指楚宫。因谚语“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出自《墨子·兼爱中》。流人:被流放的人,黄庭坚自指。阿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白头新:即“白头如新”。相交时间很久,到了老年,却还如同刚刚认识一样。形容彼此交情很浅。

        原本在老县城之上的高唐观遗址,在新县城靠山上移后,已经处在了新县城下部临江位置。这里究竟是不是如史料所记载的“楚阳台”,即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在《高唐赋》中记述楚襄王和他同游的“云梦之台”?近年的考古发掘,在此发现了从西周至明清的墓葬和明清时期的庙堂建筑基址,但尚未找到战国时期的“楚阳台”遗址。

        公元1095年三月,在巫山县城的黄庭坚准备翻越对面的南陵山,经施州(今湖北恩施)前往黔州(今重庆彭水),他又写下一首词《减字木兰花·登巫山县楼作》:

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

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

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

春水茫茫。欲度南陵更断肠。

襄王梦里: 指宋玉在《神女赋》中记述楚襄王与神女梦中幽会之事。羁人:离家在外之人,黄庭坚自指。黄庭坚登上巫山县楼,远眺对岸南陵山,回望楚阳台,吊古伤今,抒发心中的沧桑凄凉之慨。

        南陵古道原是历代通往湖北恩施建始的大路。从巫山县城南岸江边算起,至南陵山顶止,青石为阶,总长约10公里,路径蜿蜒曲折,号称“一百零八盘”,极其险峻。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黄鲁直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饶羊肠。’即谓此也。”

        公元1095年三月,黄庭坚在从巫山县至黔州的路上,写下了《竹枝词二首》:

其一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

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

其二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箐: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鬼门关:指三峡西陵峡中崆岭滩,有三峡民谣“青滩泄滩不算滩,空舲才是鬼门关”。 五十三驿:指从京城附近出发已经走了五十三驿(不一定为实指)。四十八渡:跟“一百八盘”一样,也是往黔州途中的地名,在今重庆黔江区。《蜀中名胜记·黔江县》:“四十八渡水,在治西二十里。”这两首诗既描写了路途艰险曲折,又表现出作者宽厚博大的襟怀,以及坚定不移的志节。

        一年后,即公元1096年三月,黄庭坚弟弟黄叔达(字知命)护送嫂侄也到达巫山县城,一年前接待了黄庭坚的巫山县令宋肇(字懋宗),又接待了黄叔达一行。黄叔达为表感谢写下一首《行次巫山,宋懋宗遣骑送折花厨酝》:

攻许愁城终不开,青州从事斩关来。

唤得巫山强项令,插花倾酒对阳台。

折花厨酝:古人的习俗,折花枝插于酒器上以示风雅,或投花于酒中以使酒中溶入花香。愁城:喻愁苦难消的心境。例如北周诗人庾信的《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荡许愁门终不开。”青州从事:为美酒的代称。此典故源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桓公(东晋权臣桓温)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意谓好酒的酒气可直下到脐部,而劣酒的酒气只能停留在膈之上。强项令:指东汉光武帝时洛阳令董宣。语出《后汉书·酷吏传》中董宣的事迹,形容人刚正不阿。此处代指宋肇,大概黄叔达知道宋肇的性格也是刚正不阿的。

        黄叔达护送嫂侄将往黔州去与黄庭坚团聚,巫山县令宋肇一年前曾送黄庭坚走上南陵道,现在又送黄叔达一行走上南陵道。宋肇写诗赠别,黄叔达则作诗酬答《次韵懋宗送别二首》:

其一

一百八盘天上路,去年明日送流人。

小诗话别堪垂泪,却道情亲不得亲。

其二 

别驾柴门闭一春,艰难颠沛不忘君。

何时幽谷回天日,教保馀生出瘴云。

流人:指黄庭坚。不得亲:不必客气的意思。别驾:指黄庭坚,当时被贬职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一春:一年。君:指宋肇,或指皇帝。

        公元1095年三月,黄庭坚在其兄黄大临(字元明)的陪同下登上巫山县南陵山往黔州去,一年后,黄庭坚弟弟黄叔达又护送嫂侄登上南陵山往黔州去与黄庭坚团聚,可见他们兄弟的患难真情。登上南陵山后,黄叔达写下一首《上南陵坡》:

风餐水宿六十里,蛇退猿啼百八盘。

上得坡来总欢喜,摩围依约见峰峦。

蛇退猿啼:暗含黄庭坚的《竹枝词二首》诗句:“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摩围:摩围山在黔州(今重庆彭水),黄庭坚到达黔州后寓居在摩围山下开元寺。

        这张巫山县城老照片是1937年瑞典著名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教授拍摄的,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城墙,靠近大宁河口的三层楼阁“魁阁”,以及大宁河对岸江东嘴上的清代神女庙。旧中国各地普遍建有“魁(星)阁”或“魁(星)楼”,主管一地的文脉。抗战期间,巫山县城饱受日机轰炸蹂躏,此魁阁毁于一旦。

        公元1175年四月底,出任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溯江而上到达巫山县,他在诗《巫山县》的序中说:“自此复登陆至夔门。县前掉石滩最险,登岸以过舟谓之盘滩。城楼曰高唐门,此去瞿唐不百里,县人以郭西流石堆为水信,流石没则滟滪如马矣。”因为农历四月份为梅雨季,长江开始涨水,考虑到瞿塘峡中的险滩和瞿塘峡口的滟滪堆给行船造成的危险,范成大一行决定在巫山县弃船登陆,走陆路穿越瞿塘峡到夔州奉节。他所作的诗《巫山县》:

借马巫山县,盘舟掉石滩。

梅肥朝雨细,茶老暮烟寒。

门对高唐起,江从滟滪难。

流堆三尺在,旅梦一枝安。

掉石滩:似为今巫山县跳石村,距离巫山县城约7公里的长江南岸,此地应为一个古滑坡体,长江边巨石林立。逆流经过这里时,旅客们下船沿岸边步行,船则由纤夫拖拽上滩,等船过了滩之后旅客们再返回船上,这被称为“盘滩”。流石堆:也称“留石”,一个位于巫山老城西侧江滨的大礁石。据清末《巫山县志》记载:“流石,县南城外大江边,屹然两石相连,水淹齐顶,则瞿塘峡难行,与滟石相仿佛,舟人以验水候。”

        前面老照片中江东嘴上的神女庙建于清代,民国时香火仍然很盛,有尼姑住持,于1949年后被废毁。如今在江东嘴之上,象鼻山的山腰处,有一片地面文物复建区。三峡移民搬迁时,当地政府把巫山县内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居古建搬迁复建在此,如今这里也复建了一座神女庙。

公元1175年四月底,范成大一行打算自巫山县城走沿江陆路穿越瞿塘峡到夔州府,但大雨不止,他们只能在驿站多停留一日,在秭归城暂时分开的一帮随行士卒也追赶了上来,他写下一首《自巫山遵陆以避黑石诸滩,大雨不可行,泊驿中一日,吏士自秭归陆行者亦会》:

巫山信是阳云台,客行五日云不开。

阴晴何常有朝暮,夜雨少休明复来。

今朝水长不知数,没尽山根苍石堆。

东矶西矶尽如削,大滩小滩俱若雷。

不知瞿唐复何似,想见万顷淙一杯。

祗今水剂已壮矣,闻道陆程尤艰哉。

摩围隘口石生角,蹋飒坡前泥似醅。

眼前安得故园路,江沙江草便青鞋。

遵陆:沿着陆路。黑石滩:在瞿塘峡中的险滩。摩围隘口、蹋飒坡:应都是巫山本地陆路地名。泥似醅:指雨中路上稀泥似酒糟。范成大说,巫山这里是宋玉赋中朝云暮雨的楚阳台,可真是名副其实,五天来雨一直下个没完,没见过晴天,江水也不停上涨,瞿塘峡中的水路没法走,走陆路也是泥泞难行,真是怀念那穿着青布鞋在故乡苏州水边悠闲散步的时刻。

        在巫山县巫峡口的文峰山下,有一处溶洞景观,旧称清水洞,有上下两个洞口。清水洞极深,可穿至文峰山的背后,长约3千米,在离洞口五百米处十分宽敞,如巨厅可容纳千人,周围皆石壁,镌刻有北宋以来的古人墨迹百余处。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曾在此洞住一晚,他在《入蜀记》中记述:“(十月二十三日)泊清水洞。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但黮暗,水流其中,鲜能入者。岁旱祈雨颇应。”因此如今清水洞被改称为“陆游洞”。三峡水库蓄水后,陆游住过的下洞口已经淹没在水中,上洞口则刚在水面之上。

        陆游二十多年后在家乡绍兴回忆起曾经出入三峡的经历,写下《三峡歌九首》,其三 :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十二巫山:指“巫山十二峰”。虚语:假话;空话。范成大说巫山朝云暮雨名副其实,陆游则说巫山朝云暮雨名不副实,只因范成大到达巫山时为四五月份的雨季,而陆游到达巫山时则是十月初冬的旱季。

        公元1170年10月23日晚,陆游泊舟巫山清水洞,代理巫山县令冉徽之和县尉文庶几,来到清水洞陪经过此地的陆游喝酒;24日,陆游到巫山县城,做客府衙,游高唐观,又住了一晚上。陆游在巫山住两晚,“一夜猿啼”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于是又写下一首诗《闻猿》:

瘦尽腰围不为诗,良辰流落自成衰。

也知客里偏多感,谁料天涯有许悲。

汉塞角残人不寐,渭城歌罢客将离。

故应未抵闻猿恨,况是巫山庙里时。

汉塞: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渭城: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陆游为自己怀才不遇、远离故乡和京城感到伤感,古人送别时所唱的《汉塞曲》和《渭城曲》已经够令人伤心的了,再加上这巫山下凄惨的猿啼声,悲愁之意更加一层。

        巫山文峰观坐落在巫峡西口北岸文峰山顶上,始建于明代,原名“凌云观”,清乾隆年间重建,改名为“文峰观”,为道教全真龙门派道观。清代在文峰山上建有风水宝塔,但被往来船工认为不吉利,后被毁,现在的镇水塔是近年所建。

        公元725年春,出蜀东游的李白,经过巫山县,写下一首《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日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高丘怀宋玉: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所作《高唐赋》中有“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陆游入蜀在巫山闻猿啼,为自己遭贬而悲伤;年轻李白出蜀在巫山听见猿声,则是为古人宋玉而伤感。

        关于巫山“神女”和“楚王”的故事,出自宋玉的《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和宋玉的《神女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后世把与神女交欢的说成了是楚襄王,因此以楚襄王为荒淫亡国的代表人物。

        李白应三次过巫山,第一次是在公元725年春,年轻李白顺江而下出蜀时;第二次约在公元758年底,年老李白溯江而上流放夜郎时;第三次距第二次不久,是在走到夔州奉节时遇到朝廷大赦,即刻顺江而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因此第三次过巫山很可能没有停船。第二次过巫山时,李白也留下诗作,即《古风 其五十八》:

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

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

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

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

李白两次过巫山都是在冬春之交的旱季,所以没有看到朝云暮雨的巫山,前一首是“雨色风吹去”,这一首则是“天空彩云灭”。李白最后说“荒淫竟沦替”,大概是批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废政,以致安史之乱发生。

        巫峡,因巫山而得名,西起重庆巫山县大宁河口,东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镇,全长约45公里,西段巫山县境内由金盔银甲峽、箭穿峽组成,东段巴东县境内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

        约在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入仕无望的中年李白来到嵩山,在友人元丹丘山居做客,欣赏到元丹丘家中座上的“巫山屏风画”,写下一首《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寂寂:冷落寂静。盈盈:美好的样子。潺湲:水流貌。氛氲:云雾朦胧貌。“溪花”二句:向日而笑的溪花是何年开放?江客听猿又是在哪一年?“溪花”、“江客”,应均为画中之景。这幅画让李白陷入了回忆遐想,自己在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纪,曾像画中的“江客”那样,在巫山下猿声中入梦,畅想过自己的美好未来。

        李白诗中的“天边十二峰”指的是巫山十二峰,错落分布于巫山县东部的长江南北两岸,历代峰名说法有些不同。现在通常的说法是,江北六峰为登龙、圣泉、朝云、望霞(神女)、松峦、集仙,均一一可见;江南六峰的净坛、起云、上升隐于岸边山后,在船上见不到,只有飞凤、翠屏、聚鹤可见。自唐代以来,诗人们吟咏巫山都不可避免要提到巫山十二峰。

       公元793年,中唐诗人孟郊第二次在长安应考落第,失意下到南方游历,沿长江进入到三峡地区,写下一首《巫山曲》: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荆王:即楚王,“荆”为春秋时楚国的旧称。轻红流烟:晚霞中淡红色飘动的云气。明星稀:云雾飘渺中星星稀少。前两句写行船中沿途见到的景象。三、四两句写楚王梦遇神女的古老神话。五、六两句写神女形象。最后两句写失落惆怅之感,有难见神女的怅然,也有个人羁旅的愁怀。

        公元1175年四月,范成大溯江三峡受天气和水情影响是水陆兼程,从夷陵至秭归走陆路以避开西陵峡中的多处险滩,从秭归到巫山因险滩较少则改乘船。当船行驶到巴东至巫山之间的巫峡中时,好不容易晴朗了几日的天气又开始下雨,江水再度上涨,他写下一首《将至巫山遇雨》:

峡行水落惟忧雨,通昔淋浪怨行旅。

千山万山生白烟,阳台那得云如许。

笺词腾告翠帷仙,丐我一晴翻手间。

放开十二峰头色,重赋碧丛高插天。

他在序中说:“数日快晴水落丈余,舟人方以为喜,雨作,即水又涨矣。”大概船工告诉他,要乘船逆流穿越巫山至奉节的瞿塘峡,需江水流速较缓的低水位,现在下雨水涨,估计到巫山后要弃舟登岸改走陆路了。通昔:通宵。淋浪:沾湿貌。如许:如此之多。腾告:传告。翠帷:指翠羽为饰的。翠帷仙:住在苍翠帏帐中的仙人,指神女。十二峰:即著名的“巫山十二峰”,错落分布于在巫山县东部的长江南北两岸。范成大希望神女能满足他的愿望,停雨转晴,拨去缭绕在巫山十二峰上的云雾。

        范成大在船上看到巫山县两岸山多田少,峡农耕作辛苦,且耕作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不同,采取刀耕火种的方法,即所谓“畬田”。他写下一首诗《劳畬耕》,在诗的序言中说:“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硗确,地力薄,则一再斫烧始可蓺(种植)。春种麦豆,作饼饵以度,夏秋则粟熟矣。官输甚微,巫山民以收粟三百斛为率,才用三四斛了二税。食三物以终年,虽平生不识粳稻,而未尝苦饥。余因记吴中号多嘉谷,而公私之输顾重,田家得粒食者无几,峡农之不若也。作诗以劳之。”

        范成大说,峡农刀耕火种辛苦劳作,只种麦、豆、粟三种作物,没见过水稻,但收获少赋税也少,反而比平原地区的农民受到的剥削要轻,因此写这首诗安慰他们。其所作《劳畬耕》(节选):

峡农生甚艰,斫畬大山巅。赤埴无土膏,三刀才一田。

颇具穴居智,占雨先燎原。雨来亟下种,不尔生不蕃。

麦穗黄剪剪,豆苗绿芊芊。饼饵了长夏,更迟秋粟繁。

税亩不什一,遗秉得餍餐。何曾识粳稻,扪腹尝果然。

赤埴:红黏土。三刀才一田:指畲耕两三遍才种一次田。不尔:若不如此。蕃:茂盛。剪剪:同“翦翦”,整齐的样子。芊芊:草木茂盛。饼饵了长夏:指吃麦豆类面食度过夏季。迟:期望,等待。什一:十分之一。遗秉:原指收割时遗落的庄稼,此指纳租后剩余的粮食。餍餐:吃饱饭。果然:饱足的样子。

        范成大本是生活在鱼米之乡的苏州人,对吴地的物产和农民实际情况很了解,这首诗略去的后半部分,便是对比讲吴地农民种植优良水稻却生活得更加贫苦,说耕种的人反而吃不上粮食,把农民受剥削的情况揭露得很鲜明、很尖锐,这才是这首诗的积极意义。

        巫山十二峰中最有名的自然是神女峰。苏轼有一首长诗,详细描述了他仰观巫峡神女峰的感受。公元1059年冬,三苏顺江而下出蜀赴京,过巫山县没有诗,也许是没有停船,他们直接驶入巫峡,来到神女峰脚下的神女庙,泊船游览,三人都留下了诗作。苏轼所作《巫山》:

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连峰稍可怪,石色变苍翠。

天工运神巧,渐欲作奇伟。坱轧势方深,结构意未遂。

旁观不暇瞬,步步造幽邃。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

仰观八九顶,俊爽凌颢气。晃荡天宇高,崩腾江水沸。

孤超兀不让,直拔勇无畏。攀缘见神宇,憩坐就石位。

巉巉隔江波,一一问庙吏。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

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人心随物变,远觉含深意。

野老笑吾旁:“少年尝屡至。去随猿猱上,反以绳索试。

石笋倚孤峰,突兀殊不类。世人喜神怪,论说惊幼稚。

楚赋亦虚传,神仙安有是?”次问扫坛竹,云“此今尚尔。

翠叶纷下垂,婆娑绿凤尾。风来自偃仰,若为神物使。

绝顶有三碑,诘曲古篆字。老人那解读?偶见不能记。

穷探到峰背,采斫黄杨子。黄杨生石上,坚瘦纹如绮。

贪心去不顾,涧谷千寻缒。山高虎狼绝,深入坦无忌。

溟濛草树密,葱茜云霞腻。石窦有洪泉,甘滑如流髓。

终朝自盥漱,冷冽清心胃。浣衣挂树梢,磨斧就石鼻。

徘徊云日晚,归意念城市。不到今卅年,衰老筋力惫。

当时伐残木,牙蘖已如臂。”忽闻老人说,终日为叹喟。

神仙固有之,难在忘势利。贫贱尔何爱,弃去如脱屣。

嗟尔若无还,绝粮应不死。

全诗大概可分为两段。第一段(起始至“直拔勇无畏”句),主要描写驶入巫峡后观两岸山水,赏奇山秀岭,感叹造物主的杰作。第二段(自“攀缘见神宇”句起至末尾),主要描写上岸至神女庙,仰观神女峰,“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二句非常形象地描写了神女在云霞里披肩飘拂的曼妙风姿,然后借庙旁一位老者的口,详细描述神女石的真实情况。老者说,他年少时为采摘药材“黄杨子”经常爬上神女峰,那孤峰旁矗立的石头,在跟前看什么都不像,世人所谓神女的传说,都是附会妄传。苏轼又问传说中山顶的“扫坛竹”,老者说山顶确有一片竹林,软枝垂地,随风俯仰婆娑,山顶还有三座古碑,可惜自己不识。老人还说自己采药近三十年,曾经风餐露宿,不畏艰苦和危险,现在年老体弱,劈柴都费力了。苏轼最后羡慕并赞叹,老人甘于贫贱不追逐势利。苏轼这一路看到秀丽山川和村野民夫,写诗多次表达这层意思,其实还是因为年轻未经磨难,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

        苏辙则写下了一篇《巫山赋》,其中对于神女峰的描绘栩栩如生:“亭亭孤峰,其下丛木交错而不明兮,若有美人惨然而长嗟。敛手危立以眷顾兮,舒目远望怳然而有所怀。俨嵯峨其有礼兮,盛服寂寞而无哗。临万仞之绝险兮,独立千载而不下颠。”山巅神女,敛手危立,舒目远望,怅然有怀,盛服仪礼,寂寞无声。

苏辙同时还写下一首诗《江上看山》: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榛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云霭新画。

前山更远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秾秀,依然不负远来心。

秾秀:艳丽秀美。冬季的巫山满山红叶,赤色如赭,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夺目,诗人身临其境,不得不赞叹巫山的旖旎可爱。

        唐代以前,巫山神女庙应该是指巫山县城西北高岗上高唐观之侧的朝云庙。人们发现巫峡神女峰并把它附会到宋玉笔下的神女身上,应该发生在初唐以前,为了遥拜祭祀的需要,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在神女峰对岸飞凤峰下小地名叫青石的地方建起神女庙,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改名“凝真观”。唐宋诗人们所吟咏的巫山神女庙,一般就是指青石的神女庙。

公元1059年冬,三苏游神女庙,苏洵所作《神女庙》:

巫阳仙子云为裾,高情杳渺与世疏。

微有薄酒安足献,愿采山下霜中蔬。

仙坛古洞何清虚,中有琼楼白玉除。

江上浩荡谁来过,闻道琴高驾鲤鱼。

琴高:传说在水上乘坐鲤鱼的仙人。汉代刘向《列仙传·琴高》:“琴高,周末赵人,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浮游冀州涿郡间。后与诸弟子期,入涿水取龙子,某日当返。至期,弟子候于水旁,琴高果乘鲤而出。留一月,复入水去。”苏洵说神女乃天上仙人,交际的都是各路神仙,不跟世人往来。

        此神女庙位于神女峰下,旁边也有村庄可供上下经过的舟船歇息,方便于人们入庙祈求神灵保佑,并瞻仰遥拜神女峰和观赏巫峡十二峰的其他山峰,故知名度很高。从唐至清,吟咏神女庙的诗篇不计其数。直到1949年解放以后,青石神女庙才逐渐香火泯灭,损毁无迹。这张百年前老照片上,可依稀看到它的身影,且已经有了信号台。

        公元1059年冬,三苏游神女庙,苏轼所作《神女庙》:

大江从西来,上有千仞山。江山自环拥,恢诡富神奸。

深渊鼍鳖横,巨壑蛇龙顽。旌阳斩长蛟,雷雨移沧湾。

蜀守降老蹇,至今带连环。纵横若无主,荡逸侵人寰。

上帝降瑶姬,来处荆巫间。神仙岂在猛?玉座幽且闲。

飘萧驾风驭,弭节朝天关。倏忽巡四方,不知道里艰。

古妆具法服,邃殿罗烟鬟。百神自奔走,杂沓来趋班。

云兴灵怪聚,云散鬼神还。茫茫夜潭静,皎皎秋月弯。

还应摇玉佩,来听水潺潺。

神奸:能害人的鬼神妖怪。旌阳:指晋代仙人许逊,曾任西蜀旌阳县令,东归后在彭蠡湖率领众弟子斩蛟龙治水。老蹇:神话传说中恶龙,常为害,被蜀守李冰所降,锁之于岷江深水潭中。瑶姬:一说为天帝的小女,一说为西王母之女云华夫人,传说她授书帮助大禹治水。弭节:驾驭车子。道里:道途。古妆:指过时的妆束。法服:僧道所穿的法衣。“古妆”两句应是对庙堂内塑像的描绘。苏轼说,神女瑶姬来到巫山,虽然没有像许旌阳斩蛟,没有像李蜀守锁龙,但她授书助大禹治水,不辞辛劳巡视督察,把此地各路神仙妖怪治理得服服帖帖,真是令人钦佩。

        此神女庙处在飞凤峰伸向江边的山脚上,位于巫峡拐弯处醒目位置,上行下行的船只距离很远都可以看见。由于此拐弯处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当一百多年前国外机动轮船出现后,这里建起了青石洞信号台,指挥上下航行的船只,来维持单行航道。需要不干扰信号台的运作,这大概也是神女庙衰亡的原因之一。

        公元1059年冬,三苏游神女庙,苏辙神女庙诗与其兄苏轼诗,切入的角度有所不同,他所作《巫山庙》(节选):

山中庙堂古神女,楚巫婆娑奏歌舞。

空山日落悲风吹,举手睢盱道神语。

神仙洁清非世人,瓦盎倾醪荐麋脯。

…………………   庙中击鼓吹长箫,

采兰为飧蕙为肴,玉缶荐芰香飘萧。

龙勺取酒注白茅,神来享之风飘飘。

荒山长江何所有,岂有琼玉荐泬寥。

神君聪明无我责,为我驱兽攘龙蛟。

乘船入楚溯巴蜀,濆旋深恶秋水高。

归来无恙无以报,山上麦熟可作醪。

神君尊贵岂待我,再拜长跪神所劳。

睢盱:浑朴貌,喜悦貌。瓦盎:瓦盆。麋脯:干麋肉。芰:菱角。白茅:古人常用它包裹肉类祭品。泬寥:晴朗的天空,此指天帝或神女。濆旋:汹涌回旋的水势。这首诗中间省略的一段主要叙述神女助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前后段则描绘了神女庙中拜神祈祷、许神还愿的热闹场景,最后则表达了自己祈求和感谢神女保佑旅途平安的情况。

        据说巫山神女庙自唐代以来就有乌鸦上上下下迎送客船的奇事,被称之为“神女庙鸦”,凡见过此情景的无不感到十分惊异,故历来描写此奇事的诗文也很多。

        公元1059年冬,三苏游神女庙,苏轼还写下一首《巫山庙上下数十里,有乌鸢无数,取食于行舟之上,舟人以神之故,亦不敢害》:

群飞来去噪行人,得食无忧便可驯。

江上饥乌无足怪,野鹰何事亦频频?

苏轼这首诗,意在说明神女庙附近数十里地面有乌鸢并不足为怪,完全是因为可以得到船上人们抛洒的食物,所以才逐渐吸引它们飞行跟船。

        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峡江中的激流险滩都消失了,青石村边建成了深水码头和民宿旅店,供游览巫峡、神女峰和神女溪的游船停靠和游客住宿,青石洞信号台则基本失去了作用。

        公元1059年冬,三苏游神女庙,苏辙也写下一首《巫山庙乌》:

巫庙真人古列仙,高心独爱玉炉烟。

饥乌巧会行人意,来去纷纷噪客船。

这首诗说巫山神女古已列入仙班,常常有求必应帮助前来祈福还愿的人。就连饥鸦也知道行人来意,来来往往欢快地迎送这些客船。苏辙这首诗,与苏轼的立意不同,更符合人们的传统说法

        神女庙在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成了“凝真观”,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赵构封神女瑶姬为妙用真人,因此凝真观也叫“妙用真人祠”。公元1170年10月23日,陆游入蜀过此,在《入蜀记》中详细记述:“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峯,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祭祀官)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峯,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裴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贻孙诗已云'群乌幸胙余’矣。近乾道元年(1165年),忽不至。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

        陆游又写下一首《谒巫山庙,两庑碑版甚众,皆言神佐禹开峡之功而诋宋玉高唐赋之妄,予亦赋诗一首》: 

真人翳凤驾蛟龙,一念何曾与世同。

不为行云求弭谤,那因治水欲论功。

翱翔想见虚无里,毁誉谁知溷浊中。

读尽旧碑成绝倒,书生惟惯谄王公。

翳凤:本谓以凤羽为车盖,后用为乘凤之意。弭谤:非议、诽谤。虚无:天空,清虚之境。溷浊:混乱污浊,指人间。绝倒:谓大笑不能自持。陆游说,神女驾凤乘龙翱翔天空,哪里管世人诽谤她是淫女还是称赞她助大禹治水。陆游也不同意庙中碑刻诗文上前人的论点,认为宋玉和楚襄王不该受到诬陷。

        陆游在《入蜀记》中还讲到了“授书台”,位于巫山十二峰的飞凤山半腰,在神女庙的上面。这里有一个石坛,地势平矿。传说古时候,瑶姬带领众姐妹游东海回到巫山,见大禹正帮助三峡黎民百姓治水,正遇到困难。瑶姬就向大禹授天书于此平台,因此得名。

        与陆游表达同样观点的还有范成大,他也认为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看不出楚襄王和神女有淫邪之举,世人认为两赋是讲男女淫乐之事的说法没有道理。公元1175年四月底,范成大溯江而上,在烟雨濛濛中经过巫山神女庙,写下一首《巫山高》:

湿云不收烟雨霏,峡船作滩艄庙矶。

杜鹃无声猿叫断,惟有饥鸦迎客飞。

西真功高佐禹迹,斧凿鳞皴倚天壁。

上有瑶簪十二尖,下有黄湍三百尺。

蔓花虬木风烟昏,藓佩翠帷香火寒。

灵游飘忽定何许,时有行人开庙门。

楚客词章元是讽,纷纷馀子空嘲弄。

玉色頩颜不可干,人间错说高唐梦。

西真:此指神女瑶姬。范成大在序言中说:“世传瑶姬为西王母女,尝佐禹治水,庙中石刻在焉。”鳞皴:像鳞片般的裂痕。十二尖:指巫山十二峰。黄湍:指峡中江水。楚客:此指宋玉。馀子:指后世文人。玉色:尊称帝王容颜。此代指楚襄王。 頩颜:红润的颜面。此代指神女。高唐梦:指宋玉《神女赋》的序言中:“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后来被借指男女交欢之事。

        公元1177年7月21日,范成大自蜀东归,再过巫山神女庙,他在笔记《吴船录》中记述得非常详细:“自县行半里,即入峡。时辰巳间,日未当午,峡间陡暗如昏暮,举头仅有天数尺耳。两壁皆是奇山,其可疑十二峰者甚多。烟云映发,应接不暇,如是者百余里,富哉其观山也。十二峰皆有名,不甚切,事不足录。神女庙乃在诸峰对岸小冈之上,所谓阳云台、高唐观,人云在来鹤峰上,亦未必是。神女之事,据宋玉赋云以讽襄王,其词亦止乎礼义,如'玉色頩以赪颜’、'羌不可兮犯干’之语,可以概见。后世不察,一切以儿女子亵之。余尝作前后《巫山高》以辩。今庙中石刻引《墉城记》(注: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记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庙额曰'凝真观’,从祀有白马将军,俗传所驱之神也。巫峡山最嘉处,不问阴晴,常多云气,映带飘拂,不可绘画,余两过其下,所见皆然。岂余经过时偶如此,抑其地固然?'行云’之语,亦有所据依耶?世传巫山图,皆非是;虽夔府官廨中所画亦不类。余令画史以小舠泛中流摹写,始得形似。今好事者所藏,举不若余图之真也。庙有驯鸦,客舟将来,则迓于数里之外,或直至县。下船过,亦送数里。人以饼饵掷空,鸦仰喙承取不失一。土人谓之神鸦,亦谓之'迎船鸦’。”

        范成大这次过巫山神女庙,仍是在云雾缭绕的多雨时节,又写下《后巫山高一首》:

凝真宫前十二峰,两峰娟妙翠插空。

馀峰竞秀尚多有,白壁苍崖无数重。

秋江漱石半山腹,倚天削铁荒行踪。

造化钟奇矗瑶𪩘,真灵择胜深珠宫。

朝云未罢暮云起,阴晴竟日长冥濛。

瑶姬作意送归客,一夜收潦仍回风。

仰看馆御飞楫过,回首已在虚无中。

惟馀乌鸦作使者,迎船送船西复东。

关于“一夜收潦”,这首诗还有个序:“余前年入峡,常赋《巫山高》,今复作一篇。十二峰中,东西各一峰最奇,不可绘画,左右前后馀峰之可观者尚多,不止十二峰也,不问阴晴,云物常相映带,尤为胜绝。但以涨江湍怒难舣泊,鼓棹而过不复登庙。前余以水暴涨得下瞿唐,至巫山县人云,却须水退始可入巫峡,一夜水落十馀丈,遂不复滞留。”

        范成大过巫峡一上一下,写下两首《巫山高》。《巫山高》是汉乐府旧题,就像《塞上曲》、《关山月》等一样,自南北朝至唐代,有许多诗人以《巫山高》命题为诗,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并没有到过巫山。晚唐范摅所著的笔记小说集《云溪友议》中讲了一个故事:

        秭归县繁知一闻白乐天将过巫山,先于神女祠粉壁大署之曰:“苏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白公睹题处,怅然,邀知一至,曰:“历阳刘郎中禹锡,三年理白帝,欲作一诗于此,怯而不为。罢郡经过,悉去千馀首诗,但留四章而已。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绝唱也,而人造次不合为之。”……(文中记录四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沈佺期、王无竞、李端、皇甫冉。)白公但吟四篇,与繁生同济,竟而不为。

       “四章”的第一首,初唐诗人沈佺期所作《巫山高》:

巫山高不极,合沓状奇新。

暗谷疑风雨,幽崖若鬼神。

月明三峡曙,潮满九江春。

为问阳台夕,应知入梦人。

这首诗的作者一说为张循之。合沓:重迭,攒聚。入梦人:指神女瑶姬。

        2016年,巫山县旅游部门在神女峰西侧的景区内建成了一座华丽壮观的神女庙,如今从这座新建成的神女庙可以近观神女峰。

        “四章”的第二首,初唐诗人王无竞所作《巫山》: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

裴回行作雨,婉娈逐荆王。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

朝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这首诗的作者一说为王绩,一说为宋之问。裴回:彷徨,徘徊。婉娈:缠绵,依恋。荆王:指楚襄王。电影:闪电。台馆:指云阳台、高唐观。

        神女峰景区在峰顶北部建有望霞游客中心,沿步道可至松峦峰顶,向西观赏神女峰,向东观赏集仙峰,并俯瞰巫峡江水,还可远观对岸翠屏峰和聚鹤峰。

        “四章”的第三首,盛唐诗人皇甫冉所作《巫山高》: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九秋:指秋天。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草木凋零的深秋时又不断地传来。

        巫山十二峰中北岸的集仙峰最好认,峰顶自然分开一叉,恰似一把张开的剪刀,又称为剪刀峰。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述:“三十五里(自巫山县城出发),至神女庙。庙前滩尤汹怒,十二峰俱在北岸,前后蔽亏,不能足其数。最东一峰尤奇绝,其顶分两歧,如双玉簪插半霄,最西一峰似之而差小。余峰皆郁嵂非常,但不如两峰之诡特。相传一峰之上,有文曰'巫’,不暇访寻。”

“四章”的第四首,中唐诗人李端所作《巫山高》: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回合云藏月,霏微雨带风。

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

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碧虚:碧空,青天。回合:缭绕;环绕。霏微:蒙蒙细雨。高唐:指高唐观。这首诗与上一首皇甫冉的诗同韵,故题名一作《巫山高和皇甫拾遗》。

        历史上巫山县境内曾有过多座神女庙,除了前面介绍的巫山县城大宁河对岸的江东嘴神女庙和巫山神女峰下的青石神女庙,在巫山县最东部与巴东县交界处的培石村,也曾有过一座神女庙。

       《云溪友议》中的这个故事说刘禹锡过巫山神女庙时没有诗,是错误的。公元824年夏,刘禹锡卸任夔州刺史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离蜀东归经过此地时,写下一首《巫山神女庙》:

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

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

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

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女郎:指神女峰。刘禹锡在最后说,天上美丽的神女,为什么要到人间来与楚襄王相会呢?显然是指神话传说的不可信。

        巫山培石村处在巫山县与巴东县交界处的铁棺峡西口南岸,这里也曾是巫峡中的一处险滩,岸边滩石上深深的纤痕,见证了峡江船工的沧桑。范成大东归时所著《吴船录》中记述:“二十里(指自神女庙出发后),至东奔滩。高浪大涡,巨艑掀舞,不当一槁叶,或为涡所使,如磨之旋。三老挽招竿叫呼,力争以出涡。”陆游入蜀时所著《入蜀记》中也记述自己从巴东发船晚上泊船“疲石”。

        《云溪友议》中的这个唐诗逸事恐怕并不真实,因为白居易出任忠州刺史在刘禹锡出任夔州刺史之前,也就是说白居易比刘禹锡先到过巫山神女庙,而且白居易并没有“竟而不为”,他其实写下过一首《题峡中石上》:

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

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昭君村:在今湖北省兴山县南,相传为汉代王昭君的故乡。诗中描写的是春天景色,大概作于公元819年三月,白居易溯江而上前往忠州途中。

       铁棺峡的得名很可能源于峡中北岸峭壁上的古代悬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十月)二十二日。发巴东,山益奇怪,有夫子洞者,一窦在峭壁绝高处,人迹所不可至,然仿佛若有栏楯,不知所谓夫子者何也。”这所谓“夫子洞”很可能就是铁棺峡中的悬棺洞。因巫山县旧属夔州(今属重庆市),巴东县旧属归州(今属湖北省),因此铁棺峡中北岸有清代乾隆年间的“楚蜀鸿沟”摩崖题刻,作为鄂渝分界的标志。

公元1167年7月,南宋诗人王十朋卸任夔州知州东返,乘船经过巫山神女庙时,写下一首《神女庙》:

功开神禹言何妄,梦恼襄王事亦非。

峰下祠荒少人到,峡中舟过有乌飞。

前两句,王十朋显然对神女的有关传说表示怀疑。后两句,王十朋注释道:每舟过,有乌自峰飞下,舟人掷饼饵与之,衔去复来。”

        白居易在诗中说到神女庙和昭君村,引出了一个争议性话题,即在唐宋时期,神女庙旁边有个村子也叫“昭君村”。现在通常所说的昭君村旅游景区,位于湖北省兴山县南的香溪河畔,并不在长江边,其到香溪河入长江口还有约80里水路。唐宋诗人们吟咏的昭君村似乎更有可能在长江边,从诗文看,有的在巫山神女庙附近,有的在秭归香溪河口。

        公元1167年7月,南宋诗人王十朋卸任夔州知州东返,乘船经过巫山神女庙时,写下《神女庙》和《昭君村》两首诗,其所作《昭君村》: 

十二巫峰下,明妃生处村。

至今粗丑女,灼面亦成痕。

王十朋并写下注释:“按图经,昭君村在归州兴山县,而巫山亦有之,在十二峰之南,神女庙下,未知孰是?杜少陵诗云:'若道巫山女粗丑,安得此有昭君村。’刘梦得《竹枝词》云:'昭君村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回。’则在巫山者是。”王十朋的观点认为,神女庙旁的昭君村才是真正的“昭君村”。此“昭君村”也许就是巫山青石村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