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真迹被毛泽东借走,黄炎培多次催还,毛泽东:你怎么也逼债

 大成净化图书馆 2022-05-06 发布于吉林省
文章图片1

毛泽东教张玉凤练字法则

毛泽东是中国书法界公认的20世纪书法大家,他独创的“毛体”以线条奔放、动感强烈、汪洋恣肆、欹斜取势、连绵跌宕、擅长露锋用笔为主要特征。常年来非常受书法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在如今全国各地都有专门研究“毛体”的研究会。

毛泽东之所能在书法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当然离不开他常年来坚持不懈地练习,毛泽东曾说:“字要写得美,必须勤加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

从毛泽东早年留下的书法笔记来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笔法庄严紧实,很显然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张玉凤回忆,自己常年在主席身边工作,看到主席龙飞凤舞的书法,心里敬佩地不行,于是她也开始找字帖练书法。张玉凤觉得行书潇洒豪迈,就跟着行书字帖练,毛泽东得知后,专门给她写了一段话:

写字要先齐整,再奇怪,再齐整——练字之法则。

文章图片2

这段话让张玉凤受益匪浅,此后她规规矩矩地从楷书练起,最后也在书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文章图片3

张玉凤作品

毛泽东不仅遍览群书,而且可以说是遍览群帖,他曾说过:“写字要有帖”

在延安时期,尽管生活艰苦,工作繁重,毛泽东的身边总常备着一些晋唐小楷之类的帖子。1949年,毛泽东首次出国访问苏联,也不忘嘱咐工作人员给他带上《三希堂法帖》。

所谓《三希堂法帖》,指的是乾隆皇帝当年将王羲之的《快雪晴时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收藏于一处,并给此处取名“三希堂”。全套的《三希堂法帖》收藏了数百个作品,共32卷。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出版社都根据拓本影印出版了这一书法界的巨制,这也是最受中国书法爱好者喜爱的法帖之一。

文章图片4

晚年的毛泽东为了方便观看,曾自费456元6角改装了该法帖,在他的茶几、床铺、办公桌上,都能看到该帖,可见他对该帖的喜爱。

毛泽东本人是一个书法字帖收藏爱好者,从1955年开始,他多次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留意搜集碑帖。

徐中远作为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曾为毛泽东服务了10年之久。他回忆说,自己第一次为毛泽东买字帖,买的是《宋拓九成宫醴泉铭》、《皇甫碑》、《宋拓化度寺碑》(伍氏珍藏版和香叶草堂珍藏版各一本)。4本字帖共花了4元6角。

文章图片5

徐中远说,有一段时期,毛泽东每到夜深疲倦时,常常会通过练习书法来解乏,他最喜欢写自己的诗词,或者鲁迅的古体诗。

到1966年,毛泽东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了600多种历代的碑帖和名人墨迹。在这些收藏中,毛泽东最喜欢的除了《三希堂法帖》,还有《怀素自叙帖》、《文徵明墨迹选》、《张旭草书李青莲序》、《怀素书秋兴八首》等等。

这些帖大多是从北京、上海、杭州等旧书店购买来的,而所花的款项也是从他个人的稿费中支付的。

毛泽东以书法交友,遍览名人字迹

田家英作为毛泽东的秘书,曾是毛泽东身边管事最多的人,他不仅保存着毛泽东的存款、印章和信件,还花了10多年的时间,给毛泽东筹备了一个图书馆。

田家英本人在历史和文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毛泽东写诗词文章要引用古籍时,常常会找田家英来核对。田家英也是书法爱好者,他常年在全国各地收集清代名家的墨迹,其个人收藏数量之丰富和质量之高,在当时全国范围内都堪称一大家。

文章图片6

田家英

而田家英每次在荣宝斋等旧店铺搜集到新的好作品,也往往会第一时间找到毛泽东,两人一起欣赏切磋。

毛泽东类似的朋友还有陈秉忱和逄先知,他们不仅喜欢书法,而且本人在书法上也都有一些造诣。比如陈秉忱,他就是清末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琪的曾孙,家学渊博,根基深厚。

这些朋友也都愿意为毛泽东效力,一在旧书店发现什么好的字帖,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毛泽东。

毛泽东晚年最爱看怀素的字帖,那些放在游泳池会客厅的怀素字帖他不知道翻了多少遍,看了多少遍。据徐中远回忆,怀素的字帖也是毛泽东收藏的字帖中种类最多的。

文章图片7

怀素《自叙帖》

怀素,人称“草圣”,是湖南零陵人,俗姓钱,字藏真。他自幼出家,在学佛之余钟爱草书。他与另一位草书大家张旭齐名,世称“癫张醉素”,一般认为他的狂草继承自张旭,但又有所发展,即“以狂继癫”。

他的书法如同疾风骤雨,飞动狂放,变化万千,但同时又能法度具备,是后世草书的至高楷模。身为草书爱好者的毛泽东,喜欢怀素当然不奇怪。

毛泽东推崇怀素,曾当面向徐中远等人背诵李白写的《草书行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其记忆力之好,令徐中远印象深刻。

徐中远说,除了名家字帖,毛泽东也喜欢在工作之余看名人的字迹作为休息的方式。毛泽东曾要求找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的墨迹给自己看,徐中远找了14种送了过去,但两个星期后毛泽东就把它们全部退回了。徐中远说,这三人的文字固然值得一阅,但就书法上的价值来说,这些作品显然没有独到之处,无法令毛泽东满意。

文章图片8

毛泽东曾收藏过《鲁迅先生墨迹》和《鲁迅手稿选集三编》,他喜欢一边读鲁迅的文字,一边欣赏鲁迅的书法,他对鲁迅的书法评价很欣赏。郭沫若曾评价鲁迅的书法说:鲁迅虽然无心于书法,但他留下的手迹自成风格,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黄炎培珍藏王羲之真迹,毛泽东借阅一月,引发趣事

身为一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毛泽东除了自己收藏一些存在于市面上的字帖,当然也会向一些单位和个人借阅一些珍稀的私藏字帖。

比如1958年10月,他就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请他向故宫博物院的负责人询问,能不能借阅他们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果可以的话,请他们开出单据,以便日后按件归还。

1959年10月,他又托田家英和陈秉忱向故宫博物院借览了20件字帖,其中大部分都是明代书法家的草书,比如董其昌,张弼,傅山等人的作品。

文章图片9

董其昌《送李愿归盘谷序》

除了故宫博物院,他还让人从北京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一些单位借过字帖。每次看完,毛泽东都嘱咐工作人员尽快归还,再借不难,并叮嘱他们一定要向这些单位的同志表示感谢。

1959年后,毛泽东正式退居二线,这段时间他闲暇了不少,有了更多的时间练习书法,和一些老熟人的交往也越来越多了。

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毛泽东得知老朋友黄炎培珍藏了一本“书圣”王羲之的真迹,这可是极为珍贵,价值连城的宝物,毛泽东当然想要一饱眼福,便向黄炎培提出要借阅。黄炎培也不好不借,双方约定借期为一个月。

文章图片10

王羲之《快雪晴时帖》

自从拿到这本珍贵的王羲之手迹后,毛泽东几乎天天看,天天练,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看这本真迹的时候,真可谓全神贯注,一边看一边以下巴颏为笔,摇着头追随着王羲之书法线条的变化,那种投入程度令人不敢也不忍打扰。

大概也是因为这本真迹实在珍贵,另一边的黄炎培心里也一直记挂着,一个星期之后他就坐不住了,开始多次给毛泽东那里打电话询问情况,先是问值班的同事,后来还直接把电话答给了毛泽东本人。

毛泽东听后有些不悦:“不是约好了借看一个月吗?”黄炎培连声回答:“对对对。”

文章图片11

但过了没多久,黄炎培又给值班室打电话了。就连过去向故宫博物院借阅东西,毛泽东也没有被人这么一次次地催还过。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这件事转告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听后不由地皱起了眉头,他说:“黄老怎么也学着'逼债’了?不是讲好一个月?还差七天,我给他数着日子呢。”

工作人员看到毛泽东的脸色,连忙说:“他们也不是催要,就是问问主席还看不看。”

毛泽东回答:“我还看。告诉黄老,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失信。谁失信都不好。

一个月期满的当天,毛泽东用木板小心地把那本王羲之真迹夹好,嘱咐值班室的同志务必今日送还。

文章图片12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值班室同志说,黄老已经来过电话了,说主席如果还在看,多借几天也没有关系。

毛泽东却说:“讲好一个月就是一个月,朋友交往要讲信义。”

黄炎培收到自己的王羲之真迹后,还有些不好意思,他客气地说:“主席爱看,就让他多看几天。”工作人员则推辞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嘛!”

毛泽东和黄炎培的交往很多,这两位老朋友当年在延安的“窑洞对”可谓是党史上的一段佳话,后来在双清别墅,他们又有“别墅对”。

文章图片13

据统计,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的《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就收录了毛泽东给黄炎培所写的信件17封,其它未列入的信件更是难以计数。

在信件中,黄炎培常常会写上:“毛主席”、“敬献毛主席”、“毛主席赐教”等话语,而毛泽东则一直尊称黄炎培为“任之先生”、“黄任老”等。两人也常常互赠诗墨迹,切磋书法,黄炎培最擅长的是楷书和行书,他的作品一直存放在毛泽东游泳池的书房里。

黄炎培晚年花了很大的心血,写了一本《八十年来》的个人自述。上卷初稿写完后,他第一时间就送给了毛泽东阅读指正,毛泽东也细心地阅读了,很多地方还用铅笔画了道道。这本书稿如今还珍藏在中南海的毛泽东故居里,作为两人友情的一份见证。

毛泽东教初学者该如何入门书法

徐涛先生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多年,他曾有幸当面聆听过毛泽东对他在书法练习上的指点,晚年他专门撰文回忆了当年毛泽东教给自己的话。

毛泽东认为,学字必要有帖,而看字帖时,要记住字的结构、造型、运笔和布局章法,就好比要认识一个人,就要先记住他的高矮胖瘦。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和精神。

文章图片14

练字要想临帖,最初的阶段要照着字帖的原样写,看多了写多了就要模仿其形,而取其神。每个字就像一个人,也都自己的精神和个性,比如有的雄伟豪放,有的潇洒秀气,如果一个人的字是松散、柔弱的,这观感当然不好。

练习书法不能好高骛远,要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需要先从楷书开始练习,小楷是书法的基本功,以后再练习行书和草书。

徐涛问毛泽东,练字应该先练什么帖子,毛泽东认为可以先看《千字文》的帖子,这帖子不仅经典,而且还能通过它学习很多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毛泽东认为,练习书法的人最后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对一个字帖要学它,但又不全学它,要发挥自己的特点,这是最后一步。如果每个人的字都和字帖一模一样,那么书法就停止发展了。世界如果完全一样,那还叫什么世界?不落窠臼,丰富多彩,这就是世界的发展动力和本质。

文章图片15

毛泽东喜欢书法,把它当做自己的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也把它当成一种美的享受。

毛泽东喜欢王羲之书法的行笔流畅,说他的作品看了令人身心舒畅,他说自己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因为看了王羲之的帖子。看了王羲之可以再看看郑板桥,他的字苍劲有力,有震地之威,仿佛一个个即将奔赴沙场的武将,每一个字都极有分量,掉到地上都能铿锵作响。

书法之道也符合毛泽东对于世界的认识,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

毛泽东曾说:“字有大小、疏密、长短、粗细、曲直,有动也有静,有虚也有实,行与行之间,黑与白之间的关系变化万千。这一组组的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和协调,这就是辩证法呀。”

文章图片16

毛泽东这个对书法要义高屋建瓴的说明,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明代大书法家项穆曾说:“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

身为军事家和战略家的毛泽东半生都在指挥军队,他对这话应该最有体会。他的草书大小错落,线条形体千变万化,而且通篇布局宏大,能着眼于总体而不执著于一城一池之得失,自由烂漫而毫不顾忌过时的成规,这是一般书法家想不到也做不到的。

文章图片17

古来书法家多是文人,毛泽东的独特身份也帮助他在书法的境界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纵观毛泽东的书法人生,从他最早的字迹(1905年12岁时写的借书条)到1975年的读书手迹,我们能看到毛泽东书法从楷书到行书,再由行书到草书的一个变化过程。

一般认为,1959年之后,毛泽东进入了他书法创作的黄金时期,他通过遍览群帖,不断取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达到了他一生书法的最高境界。他的书法里不仅有王羲之、王献之的秀逸,也有孙过庭的挺拔俊秀,苏轼黄庭坚的浑厚大气,也有张旭的狂放不羁,怀素的放肆坦荡……他的作品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书法界中不可忽视的杰作。

我们在学习毛泽东的书法时,不仅仅要学习他书法的神韵,更要学习他诗书合一的浪漫主义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