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浦笔记:一本书与一座小镇

 昵称16177767 2022-05-07 发布于北京

                                      
从历史文化角色看,苏北千年小镇板浦,实力着实不可小觑。小镇位于市区南,大约四十里左右,小镇乃古典名著《镜花缘》的诞生地。
倘若闲时,静下心来,细细地阅读,发现流传后世的文坛名著极多,不乏震撼动人作品。如山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如淮安吴承恩的《西游记》,再如兴化施耐庵的《水浒传》······而撞入我眼帘的,当是李汝珍的旷世奇书《镜花缘》。《镜花缘》是一部厚重之书。它定格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点上。
其实,生我养我的小镇板浦,本来就很出名。话说清朝的某一年,袁枚亲自到小镇板浦购了一坛汪醋,烹制了一碟糖醋鱼,堪称人间至味。袁枚大加赞赏板浦醋,他在《随园食单》一书写道:“镇江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故小镇民间传颂“袁才子写名著”的佳话。
盐都小镇板浦是一个重要的淮盐集散港,所有河面停泊的盐船几乎成了小镇的标志。清时漕运总督管干贞在《板浦》诗中赞道:昔闻营板筑,远浦接蓬莱。山月随潮入,秋帆遂水开。地令临海断,人自涉淮来。
《海州乡谭》作者彭云也在《淮盐堆砌起来的琼楼玉宇》(《板浦春秋》代序)中写道:“······落脚在一个叫做板浦的小镇上,并按照扬州模式再建新的盐都。于是,蛛网般的运盐河由四面八方向这里汇集,点点白帆挂满了地平线,使它成了座威尼斯式的水城。销区的富商大贾纷至沓来,歌馆楼台,灯火连宵,烹龙宰凤,极尽奢华······”
有了上述历代的文人推崇和宣传,小镇板浦不出名都难。
由此看出,板浦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小镇,堪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让小镇板浦更加出名的,另外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出现了,此人便是青年才俊李汝珍。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有史可查。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四十七年,一袭长衫,风度翩翩,背着行囊的李汝珍,跟着哥哥李汝璜来到了小镇板浦。李汝珍望着这一座繁华的小镇,如遇知音,如沐春风,萌生了想写一本书的想法。李汝珍对小镇是有感情的,这里风情浓郁,特色鲜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街一巷,世外桃源般的小镇,皆悦目而赏心。小镇如诗如画的情景,充盈了李汝珍的眼、胸腔,融入了李汝珍的血脉。李汝珍大喜,心想:“这不正是我所寻找的理想国吗?此处甚好,妙哉!是我写书的最佳场所。”
李汝珍与小镇结下了一段不解情缘,并且还娶了许家大小姐为妻,与板浦才子“二许”结成姻亲。从此,小镇成了李汝珍生命中的第二故乡。李汝珍拜名师,交文友,专心著书,才思泉涌,呕心沥血,用神来之笔,终于如愿以偿,写出了千秋之作《镜花缘》。
欲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李汝珍客居小镇三十年磨一剑,这是他人生最为高光的时刻。千里马,还需遇伯乐,不是所有的人才都功成名就。尽管,他不得志,怀才不遇。其实,古往今来,怀才不遇的又何止他一人。怀才不遇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也几乎是历代文人永恒的主题。算起来,天生我材他不用的文人雅士,如过江之鲫。
譬如:屈原、陶渊明、曹雪芹······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功名利禄如粪土。李汝珍也曾怀着苍生之愿,入了仕途,当了一个芝麻般的小官。但,终看不惯官场黑暗,更不愿随波逐流,便生了隐退之心,于是走出了名利官场,专心著书,他也没料到自己能名垂青史。
曾有学者说,李汝珍是个落魄书生!此言差矣,李汝珍虽无家财万贯,却是真正精神上的王者。
书名气大了,水涨船头高,小镇的名气自然而然,就跟着大了。小镇因人名,人以书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座小镇要想成为名镇,必须要有名作。有名作就意味着有历史、地蕴、内涵。一个地方,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和书卷气。李汝珍乃小镇文坛的脊梁!名至实归。李汝珍成就了自己,也同样成就了小镇。
小镇东大街7号,便是李汝珍的故居。李汝珍故居十分醒目,格局不大,建筑别致,古意盎然,在枝叶茂盛的皂角树掩映下,在落日余晖的辉映中,显得坚实而有风骨,似乎喻示主人的品格。皂角树下有一告示牌。告示牌内容如下:该树为李汝珍亲手所栽种,相传李汝珍在李府生活期间,经常看到、听到来李府中拜访的人奢靡之风,时常心生波澜,为警醒自己保持清风正气,亲手栽下皂角树,取皂角洗涤污渍之意,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净化内心世界。同时,树旁竖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涤心两个字。皂角树是否李汝珍所栽,已经无从考证。
李汝珍对我的熏陶极深,或有事路过,或散步到东大街。我都会忍不住,走进先生的故居,去瞻仰一番。每次去,我都要放轻我的脚步,我生怕惊扰了先生的清梦······
小镇因书而兴,因书而旺。一座千年小镇,正是因为有了李汝珍这些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小镇熠熠生辉。
多少次,我驻足于李汝珍的故居,久久不愿离去,我感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种馈赠,还有一种是人文的复活与传承。
无怪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镜花缘》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媲美”的奇书。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此书的研究,前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说该书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
小镇让人流连忘返。厚重的文化,让小镇声名远播,名声在外。小镇的名气越来越大。
小镇一隅李汝珍的故居,备受文人仰慕。文人们,每一次来访,都留下了诸多墨宝。访过李汝珍故居,穿小巷,逛汪家大院,探秋园名园,听五大官调,寻大天池旧迹,最后一件事品尝美食。回归时,再带点小镇土特产。比如:吕小胖凉粉、汪恕有滴醋、陆景国小脆饼、茆亚琴香肠(或黄四麻香肠也行)······小镇为此,也大大的增加了游客,一本书为小镇带来了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一度时期,书串联起小镇的经济、文化,使其成为小镇文化、经济推进的主动脉。
我深爱着小镇,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关注小镇,书写小镇。
毫无疑问,书的确给小镇添了色。道理很简单,小镇少了《镜花缘》一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少了《镜花缘》一书,小镇就称不上历史文化名镇。一本书走红了一个小镇。
《镜花缘》一书是小镇的文化底蕴,小镇的一张文化名片。只有文化才能流芳百世。李汝珍享誉文坛,李汝珍如烟花绽放,璀璨了小镇的天空,成为一个时代的风景。
我终是有幸,生于斯,长于斯。无数如烟的小镇板浦历史往事,始终吸引我,去寻访、去打捞。
思绪如水,连续写了几篇跟李汝珍有瓜葛的文字。今接着下笔,再写一篇叫《一本书与一座小镇》的小文。而今的小镇板浦,又有“镜花缘小镇”之美誉。
青山不老,小镇悠悠,盐河东流。汝珍不朽!汝珍与小镇同存!小镇的大地上,永远流淌着一种文化,叫镜花缘文化。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