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省一个县,人口超50万,建县历史超1300年!

 炫叶楓雪 2022-05-07 发布于广东省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是成都市,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其中,就大邑县来说,人口超50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与邛崃山脉接壤。东与崇州市交界,东南与新津区毗邻,西南与邛崃市相邻,西与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相连,北与阿坝州汶川县接壤。在历史上,大邑县这一建制始于唐朝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首先,大邑县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渐次降低,依次出现山区、丘陵和平原三大地形区,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结构,山区、丘陵和平原分别占大邑县总面积的60.5%、16.7%、22.8%。邛崃山脉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入境,贯穿县西、北山丘地区。西北最高处为西岭镇境内的苗基岭,海拔5364米,为成都市第一峰;东南最低处为韩场镇境内的杨祠堂,海拔475米。大邑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较少,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无霜期284天,年均总降水量为1095.5毫米,年均日照1076.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83%。

就大邑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新石器时代, 今大邑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国小米古蜀国,今四川省大邑县一带成为秦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县制下,今成都市大邑县一带属蜀郡临邛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今大邑县区域为江原县、临邛县地。西汉末年,临邛县改为监邛县,江原县改为邛原县。后公孙述割据蜀地,监邛、邛原县名仍旧。东汉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邛原县复名江原县,监邛县复名临邛县。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大邑县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隋代,今大邑县区域为晋原、临邛、依政县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晋原县地分出部分置唐隆县。武德三年(620年),临邛、依政、唐隆3县地分出部分置安仁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安仁县撤销,咸亨元年(670年),安仁县复置。今大邑县区域唐初未建置时,属临邛、依政、唐隆、安仁县地。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割晋原县西部置大邑县。对于大邑县来说,《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大邑县始置时隶邛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皇帝在位时,邛州改为临邛郡。唐乾元元年(758年), 临邛改为邛州。大邑建县后,唐、宋两代建置并无变化。五代十国时期,大邑县属前蜀国19年(907年至926年),后唐9年(925年至933年),后蜀国32年(934年至965年),隶邛州。

最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起,大邑县属宋,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大邑隶邛州临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年)后不久,邛州临邛郡改为邛州。大邑隶属邛州。十六年(1279年)。大邑县属元朝。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大邑入邛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隶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邛县复升邛州,大邑还隶邛州。清顺治三年(1646),大邑县属清朝,隶邛州。到了1912年,大邑县隶上川南道。1928年,大邑县直属于四川省。1960年7月1日,新津县并入大邑县。原新津县城关镇改为大邑县新津镇。1962年3月25日,恢复原来的建制。1983年5月,大邑县划归成都市管辖。如今,大邑县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截至2018年底,大邑县总面积达132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51.49万人、对此,你怎么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