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清朝的王爷都叫某亲王,而更早的汉人王朝直接就是某王?

 炫叶楓雪 2022-05-07 发布于广东省

清朝称某亲王,自然是要区分于郡王。不过亲王郡王不是只有清朝才有,之前的朝代,从唐代开始,王爷就都有亲王郡王之分,只不过“亲”、“郡”二字不在王号中体现出来。

大多数情况下,一字王为亲王,二子王为郡王,直接就能看出他们的差异了。而清朝大多数亲王郡王都只有一个字,所以加“亲”、“郡”二字予以区分。

(汉朝没有亲王郡王之分,单字王与双字王平级)

最初的封王,没有亲王郡王之分,就是王。比如汉朝的那些王,封地或有大小,但级别就是王爵。也无所谓封号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

比如同样是汉景帝和贾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彭祖和中山王刘胜就是一个级别,没区别。到了晋代,首次出现了郡王的称呼,指的就是封地为一个郡的王。汉晋时期,王国与郡平级,所以这个郡王也就是原来汉朝的王,只是称呼首次这么叫而已。

(唐朝亲王郡王区分)

真正出现亲王郡王的区别是在唐朝,唐代规定,皇帝的儿子和兄弟封亲王,皇太子之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袭爵位的为嗣王,不承袭爵位的为郡公,部分可以加恩封为郡王。

品级待遇上,亲王正一品,食邑万户;嗣王、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这就是亲王郡王的区别了。

(江夏王李道宗,唐朝宗室远亲,两个字封号,郡王)

但唐朝亲王、郡王的封号中都没有“亲”、“郡”二字,要区分的话就是看究竟是一个字的封号,还是两个字的封号。比如唐高祖李渊的儿子,就是亲王,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等,封号都是一个字。

李世民即位后他的儿子也是如此,魏王李泰、吴王李恪、越王李贞、晋王李治等。而唐初两大战神,虽然也是李唐宗室,都是李渊堂侄的李孝恭、李道宗,就只能做郡王,他们的封号分别是河间王、江夏王,就是两个字。

(唐玄宗李隆基,不同时代分别做过亲王:楚王、郡王:临淄王、亲王:平王)

我们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玄宗李隆基,他第一次受封时父亲李旦第一次在位,他以皇子身份获封楚王,是亲王。后来李旦让位于母亲武则天,李隆基不再是皇子而是皇孙,就变成了临淄王,是郡王。

结果伯父李显复位,父亲李旦成为相王(亲王级),李隆基依然是临淄王。后来李显驾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拥护父亲李旦复位,李隆基又成了皇子,就获封平王,是亲王了。之后他做太子、皇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唐朝说完了,宋朝和唐朝基本一样,分王(也就是亲王)、嗣王、郡王。王正一品,嗣王、郡王从一品。元朝没有了嗣王爵位,直接封王与郡王。当然唐宋元在郡王之下还有国公、郡公等名称大小不一的各级爵位。


到了明朝,正式将宗室爵位和功臣爵位分开,宗室基本十岁获封。依然是皇帝兄弟和儿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十岁立为世子,其余儿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十岁十岁立为郡王世子,其余十岁封镇国将军。然后依次是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功臣爵位就是公侯伯子男一类。

明朝的王爷,一样是亲王封号一个字,比如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朱棣做了皇帝后儿子封亲王:汉王朱高煦等。郡王两个字,比如朱高煦的儿子就有济阳王、临淄王、淄川王、任城王等。


到了清朝,也是宗室爵位与功臣爵位的区分。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和硕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朝实行降级世袭制度,除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一共十二家,十个亲王,两个郡王)外,其他都是嫡长子降一级世袭。功臣爵位除公侯伯子男外,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清朝进行了一个根本性改变,那就是王爵没有自己的封地了,全都居住在京城。所以他们的封号不再是地名,而是美称。无论亲王郡王都是用美称,大多都是一个字(开国时期有些例外)。比如睿亲王、廉亲王、礼亲王、庄亲王、直郡王、循郡王等等。


而且如果亲王下降为郡王或者郡王上升为亲王,封号是不变的。比如第一代庆亲王是乾隆最小的儿子永璘,最初是乾隆年间封贝勒,嘉庆即位后封庆郡王,后晋升庆亲王,等永璘去世,儿子绵愍就降级继承爵位为庆郡王,后来绵愍无子,后来经过几个其他支的继承人又获罪,到了奕劻继承时只是一个镇国将军了,连府邸都被没收了。

他慢慢爬,终于又做到贝子、贝勒,最后又封为庆郡王,以致庆亲王,还成了铁帽子王。经过这么长时间,庆这个封号一直没变。

所以,清代亲王、郡王加“亲”、“郡”两个字就是因为他们这些爵位一来不是地名,只是美称,二来亲王郡王是可以改变级别的,但是封号不变,用“亲”、“郡”加在封号里是表明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