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子新:千古鸣冤张之鹏

 温馨微语 2022-05-07 发布于江苏省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言论、随笔、特写、回忆录等均可。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吴子新

01

195012月下旬,安徽省庐江县原新渡乡薛家圩村的地主份子张之鹏,被当地政府处决后约一星期,解放军某部某师马政委和通讯员骑着块马,赶到薛家圩,看望张之鹏。得知张之鹏在一星期前已被处决的不幸消息,马政委悲痛无比,说:“我来迟了,我来迟了。”
接着,马政委和通讯员前往石头邱岗,伫立张之鹏坟前,流着眼泪,行了一个脱帽礼。
上世纪“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以后,党和国家对各类冤假错案给予平反昭雪,马政委把张之鹏曾经掩护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和亲自参加革命活动的史实,及大量证明材料汇报到安徽省委省政府。
19845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专门文件,为张之鹏平反昭雪,并在原新渡乡召开了“张之鹏平反昭雪大会”,为张之鹏千古鸣冤。
据庐江县《白山区志》记载:“一九四七年四月起,中共舒合庐党组织在新渡乡薛家圩张之鹏户设立秘密联络站。一年时间里,秘密联络站成为时任中共肥西县委书记宣育华与合肥来的交通员的隐蔽接头处所……该秘密联络站曾接待过中共皖西四分区参谋长陈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敌工部派到皖西四地委联络部长蒋树民等同志。在张之鹏家里,以及张之鹏的掩护下,我地下工作人员写劝告信和印刷传单等,争取了国民党舒合庐三县联方主任边正潮、庐江县白石山联防区主任范铁铮等……”
张之鹏,1895年出生于庐江县原新度乡薛家圩村,家有兄弟二人。哥哥叫张应翰,张之鹏排行老二,人称张二老爷。张之鹏从小过继到叔父家,和叔父一起生活。叔父为当地的一户地主,卒年不详。到张之鹏掌家之时,家有砖墙瓦顶房子七路,田地十多石,开有酿酒槽坊,每年养十几头香猪,有专门管家,雇佣五六个长工,家里常年聘请了姓马的私塾先生。
张之鹏身高一米八六以上,身体健壮,体魄英俊,文武兼备,多谋善略。由于少小开始习武,从十几岁起,其两条腿的腿肚处一直绑着两只沙袋,因而练就了蹦、跃、跑等腿上功夫,跑起来健步如飞。

02

1913年,18岁的张之鹏毕业于芜湖高等中学。走出学校以后,张之鹏先后担任国民党庐江县柯坦乡联保主任。不久,张之鹏辞去了柯坦乡联保主任,前往离家十里的三河镇,担任三河商装队(相当于现今城管队)队长。
由于时局动荡,官场险恶,加之家庭矛盾频发,张之鹏对自己的人生心灰意冷。于是,急流勇退,回到薛家圩家中,从事农耕。
在薛家圩南沼,金牛镇财主王某的15石水田与张之鹏户的田地相邻。经常,张王两家因排水发生纠纷。
某日,张之鹏因排水纠纷与金牛王某发生火拼,失手打死了王某家的一名长工。案发后,张之鹏被拷上手铐,囚于庐江县监狱。
在监狱里,张之鹏买通监警,传信回家,谎称口馋,想吃红烧鲤鱼。其家人明白张之鹏用意,于是在红烧鲤鱼肚里放了一把锥子。当夜,张之鹏利用红烧鲤鱼肚里的锥撬开了手铐和监狱的门锁,逃出。
回家后,张之鹏花钱托关系,很快将人命案摆平。
有一次,因国民党庐江县政府处事不公,张之鹏和“兄弟”们一气之下,砸了县党部。张之鹏等乡民如此猖獗,从而成了国民党庐江县政府重点整治对象。不日,庐江县保安队执行政府决定,对张之鹏实施抓捕。
县保安队抓捕张之鹏的行动,是在晚上进行。当荷枪实弹的抓捕人员还未包围张之鹏的住处时,张之鹏已经有所察觉。当即,从自家院子纵身跃上屋顶,借着夜幕掩护,跑到邻居屋上,藏到邻居屋上的瓦屋沟里。
保安队没抓到张之鹏,只得对屋上乱放了一阵枪,接着纷纷离去。
保安队无目标乱放枪,打得瓦片乱飞。其时,一块碎瓦片正好击中张之鹏的一只眼球。医治无效,造成失明,因而导致那只眼终身残废。

03

青年时期的张之鹏,心怀侠义,凭义气做事,爱打“抱不平”,敢作敢当,因此时常与当地社会上一些“兄弟”搅和在一起。每当惹出屁漏时,张之鹏都说:“不怕,我兜着”。虽然经常惹出一些屁漏,但兔子不吃窝边草,张之鹏从不在家门口惹事。相反,多次按照父亲意图,为周边贫困人家送些油盐柴米。
1943年开始,张之鹏在当地做了不少公益善事,赢得了薛家圩周边老百姓一致口碑。虽然生长于地主家庭,身为地主分子,但其利用家庭掩护了党的地下工作者,自己参加过很多革命活动,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帮助共产党革命活动做出了不少好事,其功大于过,值得后人怀念。
第一个为张之鹏鸣冤叫屈的马政委,就是当年在张之鹏家教书的私塾先生。据马政委回忆,有好几个腊月,张之鹏把家里的猪杀了,送猪肉到合肥南乡官亭,说是卖,实际上是送给大别山游击队。
马政委说,自己在张之鹏家教私塾时,曾被国民党怀疑是中共地下党活动人员,被捕过。在国民党庐江县监狱坐过牢,是张之鹏疏通了关系,多方营救,才走出了牢门。
张之鹏和家中教私塾的马先生关系非常好,很大程度上受到马私塾的宣传影响,渐渐地参与了很多次革命活动。有多次夜晚,张之鹏邀约宗亲侄子张必同一道,帮助马私塾张贴宣传标语。
贴标语要用浆糊,带浆糊去贴,容易被别人发现。于是,张之鹏索性从家里带上数个生鸡蛋,每到张贴时,打碎鸡蛋代替浆糊,把标语贴上。
有一次,张之鹏和马私塾化妆成赶集人,送情报到中共合肥县委。路过三河街时,由于张之鹏曾干过三河商壮队队长,被关卡检查人员发现。情急之下,张之鹏转身迅速将身上带的情报塞进口中,吞咽到肚里。
1944年,在马私塾的影响下,张之鹏参加了新四军皖西支队,先后担任皖西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六安军分区警卫连连长,后来服从组织安排,到舒城县桃溪区担任文教区员,兼任桃溪中学任副校长。

04

二十岁以后的张之鹏变得成熟,想干一番事业。薛家圩地势低,每年春天都要排涝,夏秋都要防汛,冬季都要挑圩。作为薛家圩拥有十多石田地的大户,张之鹏带头兴修水利,当然是义不容辞。薛家圩与石头集镇相对的地方是一片狭长约五百亩的沼泽地,叫三拐滩,滩地东高西低。发水时,滩地几乎全部被淹没,只见靠近薛家圩一边的一条圩埂。
每年立秋过后,当地左、王、李等户照例在三拐滩种植秋冬季作物。为保护左、王、李等户在三拐滩的种植,下马渡地主左启期连续多年在三拐滩外围挑埂开发,欲把三拐滩凿成一个小圩,一来使滩地变为有效田地,二来永远根治薛家圩此处的防汛隐患。
1941年,张之鹏花重金买通安庆省府的关系,将左启期在三拐滩的凿圩开发权转到了自己手中。
要把三拐滩凿成一个正儿八经的圩,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不是一年两年的事,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对此,张之鹏不吝惜钱财,连续多年冬季发动村民挑圩,买挑圩工具,补助挑圩的村民吃一顿中饭。终于,将新丰圩、薛家圩沿石头河宽阔的滩地凿成了一口滩圩。期间,张之鹏廉价兼并了左、王、李等户在三拐滩的种植滩地。经过整治以后,终于规划成圩田300余亩,称之“张之鹏小圩”。
张之鹏在凿成“张之鹏小圩”时,由于大量的取土,导致左、李等户田埂崩塌,田拐下沉。左、李等户一致不服,遂联名上书,状告张之鹏侵占民权、私垦土地。当时,由于张之鹏舍得花钱摆平。最后,左、李等户的诉案,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1945年,张之鹏将“张之鹏小圩”卖给了石头街大商户张四必,换得张四必石头街上一幢房产和门面,开了个名为“合兴祥”的商铺。

05

1950年初,新中国成立,贫下中农翻身得解放。村人强烈要求张四必将“张之鹏小圩”耕地退回各家。
张四必说:“你们去找张之鹏,我是拿石头街'合兴祥’商铺换'张之鹏小圩’的。张之鹏如果把'合兴祥’退还我,我肯定会把'张之鹏小圩’退给你们的。”
村人找到张之鹏家人,索要当初廉价强占的土地。其家人很快赶到舒城县桃溪中学,把正在执教的张之鹏找回家。面对村人索要“张之鹏小圩”耕地的诉求,张志鹏说:“'张之鹏小圩’早已不是我的了,至于石头街'合兴祥’商铺,我已决定交由政府管理。”
19505月,庐江县结合农村土地改革,掀起了镇压地主、反革命分子活动。张之鹏属于地主阶级,划在被镇压范围。鉴于张之鹏参加过革命,服从组织安排,到舒城县桃溪区担任文教区员,兼任桃溪中学任副校长;曾多次配合游击队夜晚行动,开会锄奸,张贴宣传标语,不予立案,宣布无罪释放。
随即,当地左、李等户53人打背包至庐江县政府,联名抗议,控诉张之鹏罪状。一、张之鹏仗势欺人、强占众姓土地;二、张之鹏凿“张之鹏小圩”时,强拉民夫;取土挑圩时,破坏田埂和道路,侵害村邻利益;三、张之鹏在薛家圩排水纠纷中与金牛王某火拼,打死了长工王某……
面对根据群众上诉材料搜集的张之鹏的历史犯罪事实,庐江县人民政府最后决定:批准逮捕张之鹏。
195012月上旬,庐江县人民政府将张之鹏和其他恶霸地主、反革命分子一道,押到石头邱岗,召开群众公审大会,当场执行了枪决,张之鹏适年56岁。

06

张之鹏结过四次婚,先后娶过四房太太。大太太丁氏,生育两个子女;二太太闻氏,三太太王氏,四太太马氏,均未育子。二太太闻氏是当时芜湖市闻家的大家闺秀。是年,张之鹏在芜湖高等中学读书,认识并接触了芜湖女子学堂的闻氏。
在追求并赢得闻氏爱情的过程中,张之鹏一味隐瞒自己的已婚事实。婚后,张之鹏将闻氏带回家中。其时,闻氏才发现自己不是张之鹏的结发之妻,而是第二房。
由于城乡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与家庭人员相处发生诸多矛盾,过了不足三年的生活,闻氏提出要张之鹏迁居到芜湖生活。
面对闻氏提出的要求,张之鹏干脆果断,不予理睬。于是,闻氏选择绝食,并闹得家中鸡犬不宁。
张之鹏难舍家庭,无奈之下,只得一纸休书,解除了与闻氏的夫妻关系。
闻氏回到芜湖家乡后,在痛恨张之鹏不愿到芜湖生活而休了自己的同时,却十分怀念与张之鹏恋爱、结婚、生活的日子。于是,以回忆形式,创作了《张之鹏小唱》。
《张之鹏小唱》与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小调,同曲异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庐江县石头、新渡、同大一带,《张之鹏小唱》广为传唱——
正月里来正月正,
小奴家本是芜湖人,
二爹娘生下我娇生惯养,
把奴家送到女学堂。
 
二月里来兰草正泡头,
小奴家越想越忧愁,
实指望跟之鹏红梅结定,
没派到半路上他把奴家丢。
 
三月里来暖洋洋,
燕子衔泥二梁上,
燕子双双飞进又飞出,
小奴家思郎泪两行。
 
四月里来撒谷秧,
乡下农民栽秧忙,
当年与之鹏在一起,
早把长工雇进庄。
 
五月里来五端阳,
青布小轿上庐江,
观看龙舟人不少,
难觅夫君之鹏郎。
 
六月里来热难挡,
苍蝇蚊虫乱嚷嚷,
能咬奴家千百口,
莫咬夫君之鹏郎。
 
七月里来彩云多,
喜鹊衔柴上天河,
搭桥为了牛郎会,
奴想见郎梦几多。
 
八月里来桂花香,
月中嫦娥思吴刚,
当年与之鹏月光下,
忆古赞贤把月赏。
 
九月里来九重阳,
菊花酿酒满屋香,
当年与之鹏在一起,
八仙桌前把酒尝。
 
十月里来降寒霜,
秋风飒飒天气凉,
离郎到有三载整,
愿郎御寒添衣裳。
 
十一月里来飘雪花,
刺骨寒风冷天涯,
当年与之鹏迎新年,
早把年货打回家。
 
腊月里来天气寒,
八叠的被褥放床间,
当年与之鹏共床枕,
随意夫君睡哪边。

作者简介

吴子新,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庐江县民俗研究会理事。从事过省报记者。1982年起先后在《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江淮》《新安晚报》《未来》报刊和《江淮文学》《首都文学》《宁古塔作家》《同步阅读》等电子杂志发表新闻通讯、散文、诗歌等12400余篇(首),获过全国小说征文一等奖和多次名次奖,出版《乡村看台》《古往今来看同大》《乡韵自吟》等个人专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吴子新:拥抱“疫后生活”(散文)

吴子新:施婆寺与庙城圩的渊源

吴子新:老丧变喜(散文)

吴子新:抚平生活的淡淡忧伤

吴子新:别负“微信拜年情”(散文)

吴子新:走出“数字凶吉”困惑(散文)

吴子新:俯拾圩区年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