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laoxuesheng 2022-05-07 发布于天津

来源:中公辽宁特岗教师考试网作者:lnjsks_zhangxuxu  时间:2020-11-12 14:16:07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考点梳理

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知识点的具体考点有很多,且都是常考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考试中,题目往往集中于对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关系进行考查。为帮助各为考生有效应对,现在以“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简单的梳理,以飨考生。

人类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首先,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紧密结合的。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具有明显的非生产性。一方面,教育的场所就是那些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都是融合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的;另一方面,教育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那些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经验。

其次,到了古代社会,由于学校的产生,使得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由原始社会的紧密结合走向分离。一方面,教育实施的场所变成了专门实施教育活动的学校;另一方面,教育实施的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孔子对生产劳动的轻视。《论语》有云:“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作为孔子的学生之一,前来求教农业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樊迟,竟然视为没有远大志向的小人。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中国最早的思想家,孔子的这种轻视生产劳动的思想被后世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所继承和发展,使得之后的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显露出对生产劳动的轻视,成为阻碍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再次,到了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的来临提高了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培养要求——要求培养来的人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教育就要顺应生产力的要求,改变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的,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再次结合。在这一历史时期,裴斯泰洛齐成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强调劳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中心,应把生产劳动当作学校教育的中心,他特别指出劳 动教育对于培养人的作用,认为儿童劳动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新庄“贫儿之家”的办学活动中,裴斯泰洛齐让儿童接触经济现实,培养独立人格;在斯坦兹孤儿院的举办过程中,裴斯泰洛齐让儿童在田野劳动,或在手工业师傅的指导下,参加纺纱织布。

最后,在现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发展的要求。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作为马克思对裴斯泰洛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批判继承,这一学说既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进行了描绘。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是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这四个阶段,在教师资格笔试中,侧重考查的是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接下来就针对四个阶段的特点进行阐述。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资料是属于公有制,因此儿童也是公有的,那么教育对每个儿童来讲机会都是均等的,没有任何歧视和差异,所以主要体现了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学校,都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给儿童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属于第一次结合。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儿童只能学习相关的生产、生活经验,并且只限于模仿、口耳相传等方式来获取经验。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夏商: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学校名称分别为庠、序、校,此时教育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2)西周:出现国学和乡学。国学设置在诸侯国内,乡学设置在地方,主要是以官学的办学形式为主,面向奴隶主,呈现出政教合一、学在官府的特征,体现了阶级性的特点。那么在这一时期,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其中核心是礼乐。

(3)春夏战国: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可以自由讲学、自由办学,打破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限制,教育开始面向所有人。进入到战国时期,私学繁荣,出现了以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为主的显学。

(4)汉代:官私并行。在这一时期实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把儒家思想摆在了正统地位。

(5)隋唐:出现了六学二馆,不同等级官员进入到不同的学校进行学习,体现了等级性。在选拔人才制度方面,建立了科举制。

(6)宋代:书院盛行。学习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

(7)明清:明朝时期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废除。

在古代社会,春秋和战国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分界点,在奴隶社会时期,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其次,奴隶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在古代社会,出现了学校名称,教育成为专门的社会职能,那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这是第一次分离。

2.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

(1)古埃及:有僧侣学校、文士学校等,教给学生文字、书写、执政能力等,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定的官吏,即呈现了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2)古印度:根据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级最高的是婆罗门,所以在这一时期掌握《吠陀》为主的经典教义。

(3)古希腊:最重要的是城邦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斯巴达重视军事体育教育,通过军事教育把人培养成为军事人才,特征是尚武;雅典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特征是崇文。

(4)西欧中世纪:出现两大学校名称,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重点掌握教会学校的学习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的七技简单了解即可。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表明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是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换句话说普及教育的口号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

③教育的世俗化。强调教育要与宗教相分离,摆脱宗教的性质。

④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来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

⑤出现了双轨制。英国是最早出现双轨制的国家。

⑥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古代,虽已出现学校名称,但还没有正规的教育制度。进入近代社会后,出现了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对于近代教育特征,大家可以用口诀掌握:公立初十有双喜。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简单来讲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不管多大年龄都要进行学习。不仅包括了正规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等多种形式。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人,让每个人都能有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对每个人来讲都应该是均等的,体现在三个方面: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可以分别对应到入学、升学和就业。此外,还能体现在自主权的扩大,尤其在现代社会实行新课改后,国家开始倡导三级课程管理,出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除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都可以编订课程。

第四,教育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单一性、统一性相对立而言。倡导培养目标多元化、课程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现代化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了解过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口诀概括为全民多现身,方便大家掌握。

【练习题】

1.下列说法体现了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的是( )。

A.教育具有等级性、阶级性 B.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D.教育具有公平性、广泛性

1.【答案】D。解析:A和C是属于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B属于近代教育特征。

2.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的是( )。

A.六艺 B.四书五经

C.论语 D.八股文

2.【答案】B。解析:题干中提到科举考试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建立,而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

(责任编辑:lnjsks_zhangxuxu)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考点梳理

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知识点的具体考点有很多,且都是常考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考试中,题目往往集中于对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关系进行考查。为帮助各为考生有效应对,现在以“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简单的梳理,以飨考生。

人类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首先,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紧密结合的。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具有明显的非生产性。一方面,教育的场所就是那些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都是融合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的;另一方面,教育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那些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经验。

其次,到了古代社会,由于学校的产生,使得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由原始社会的紧密结合走向分离。一方面,教育实施的场所变成了专门实施教育活动的学校;另一方面,教育实施的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孔子对生产劳动的轻视。《论语》有云:“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作为孔子的学生之一,前来求教农业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樊迟,竟然视为没有远大志向的小人。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中国最早的思想家,孔子的这种轻视生产劳动的思想被后世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所继承和发展,使得之后的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显露出对生产劳动的轻视,成为阻碍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再次,到了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的来临提高了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培养要求——要求培养来的人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教育就要顺应生产力的要求,改变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的,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再次结合。在这一历史时期,裴斯泰洛齐成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强调劳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中心,应把生产劳动当作学校教育的中心,他特别指出劳 动教育对于培养人的作用,认为儿童劳动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新庄“贫儿之家”的办学活动中,裴斯泰洛齐让儿童接触经济现实,培养独立人格;在斯坦兹孤儿院的举办过程中,裴斯泰洛齐让儿童在田野劳动,或在手工业师傅的指导下,参加纺纱织布。

最后,在现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发展的要求。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作为马克思对裴斯泰洛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批判继承,这一学说既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进行了描绘。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是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这四个阶段,在教师资格笔试中,侧重考查的是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接下来就针对四个阶段的特点进行阐述。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资料是属于公有制,因此儿童也是公有的,那么教育对每个儿童来讲机会都是均等的,没有任何歧视和差异,所以主要体现了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学校,都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给儿童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属于第一次结合。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儿童只能学习相关的生产、生活经验,并且只限于模仿、口耳相传等方式来获取经验。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夏商: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学校名称分别为庠、序、校,此时教育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2)西周:出现国学和乡学。国学设置在诸侯国内,乡学设置在地方,主要是以官学的办学形式为主,面向奴隶主,呈现出政教合一、学在官府的特征,体现了阶级性的特点。那么在这一时期,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其中核心是礼乐。

(3)春夏战国: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可以自由讲学、自由办学,打破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限制,教育开始面向所有人。进入到战国时期,私学繁荣,出现了以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为主的显学。

(4)汉代:官私并行。在这一时期实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把儒家思想摆在了正统地位。

(5)隋唐:出现了六学二馆,不同等级官员进入到不同的学校进行学习,体现了等级性。在选拔人才制度方面,建立了科举制。

(6)宋代:书院盛行。学习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

(7)明清:明朝时期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废除。

在古代社会,春秋和战国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分界点,在奴隶社会时期,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其次,奴隶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在古代社会,出现了学校名称,教育成为专门的社会职能,那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这是第一次分离。

2.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

(1)古埃及:有僧侣学校、文士学校等,教给学生文字、书写、执政能力等,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定的官吏,即呈现了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2)古印度:根据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级最高的是婆罗门,所以在这一时期掌握《吠陀》为主的经典教义。

(3)古希腊:最重要的是城邦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斯巴达重视军事体育教育,通过军事教育把人培养成为军事人才,特征是尚武;雅典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特征是崇文。

(4)西欧中世纪:出现两大学校名称,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重点掌握教会学校的学习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的七技简单了解即可。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表明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是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换句话说普及教育的口号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

③教育的世俗化。强调教育要与宗教相分离,摆脱宗教的性质。

④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来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

⑤出现了双轨制。英国是最早出现双轨制的国家。

⑥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古代,虽已出现学校名称,但还没有正规的教育制度。进入近代社会后,出现了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对于近代教育特征,大家可以用口诀掌握:公立初十有双喜。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简单来讲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不管多大年龄都要进行学习。不仅包括了正规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等多种形式。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人,让每个人都能有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对每个人来讲都应该是均等的,体现在三个方面: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可以分别对应到入学、升学和就业。此外,还能体现在自主权的扩大,尤其在现代社会实行新课改后,国家开始倡导三级课程管理,出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除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都可以编订课程。

第四,教育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单一性、统一性相对立而言。倡导培养目标多元化、课程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现代化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了解过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口诀概括为全民多现身,方便大家掌握。

【练习题】

1.下列说法体现了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的是( )。

A.教育具有等级性、阶级性 B.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D.教育具有公平性、广泛性

1.【答案】D。解析:A和C是属于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B属于近代教育特征。

2.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的是( )。

A.六艺 B.四书五经

C.论语 D.八股文

2.【答案】B。解析:题干中提到科举考试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建立,而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