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民党宪兵部队—北洋政府所属各省督军宪兵部队

 兰州家长 2022-05-07 发布于甘肃省

北洋政府所属各省督军宪兵部队主要纪事

清帝逊位,民国肇建,各省新式陆军在宣统年间皆已陆续在陆军各镇部队序列建立”陆军警察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陆军部将清末陆军各镇改成北洋陆军各师,师序列所属”警察队”改名「宪兵营」。如南京第九镇就有宪兵营*3。

由江西都督程德全(原旧清两江巡抚)指挥清朝的”两江陆军警察队”改编成立的「南京卫戍宪兵司令部」(司令茅迺封); 以及旧清朝的南京”陆军警察教练所。民国成立后改名为”「宪兵练习所」,继续造就宪兵人才。二次革命讨袁时,宪兵练习所的学生就发挥了拨乱反正的能力,攻占江苏都督府。

(1)、奉军宪兵:
前身有民初的东北第二十七师宪兵营。吉林编有一宪兵营(75人),归吉林督军公署
奉天宪兵早于光绪年间,徐世昌便已创办宪兵学堂,培育东三省新军第三、二十、二十三镇宪兵人才。
奉天系在民国七年8月,张作霖部编成奉天陆军第一师,师直属”宪兵营*1”,直皖战争入关帮助直系,战后宪兵营进驻北京南苑。
民国十年,张宗昌尚是奉系军阀宪兵营长时,打败卢永贵接收旧部,把宪兵营扩编吉林省防军第三旅。

民国十三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入主北洋政府,开始扩展军力改称为”东北陆军”,并扩编东北陆军宪兵第二营(驻吉林)。
民国十四年11月,奉军将领郭松龄兵变(滦州兵变),24日,奉天颁布戒严令,派宪兵司令陈兴亚为戒严司令。
民国十五年11月,东北(奉天)宪兵司令陈兴亚改调京师警察总监,由齐恩铭继任。
民国十七年6月东北军败战出关。民国十八年2月,东北陆军实行裁军,宪兵以”队”编成,计编成六个大队(如下表),吉林并附设有”宪兵教练所”培植宪兵人才。

民国十九年9月后,”东北国防军”入关驻防,但其所拥之东北宪兵团仍驻北平地区,配合南京调来的国府中央宪兵第三、四两团担任平津地区警备治安。国民政府中央礼遇东北军,宪兵司令仍由原北京宪兵司令,奉天宪令部的副司令邵文凯出任,中央宪兵第三团团长蒋孝先就任副司令。

民国廿年,日谍中村事件,奉军宪兵司令陈兴亚奉张学良命率宪兵廿人赴兴安屯垦区调查善后此事,日军仍以兵力强占东三省,奉军宪兵时代结束。

民国十九年中原大战,东北国防军宪兵布署:

宪兵司令部司令陈兴亚辖六队第三四队驻辽宁、三队驻山海关、五队驻吉林、六队驻黑龙江省

晋绥察宪兵司令李运发六营分驻晋绥察

北平宪兵司令楚溪春四营北平

天津宪兵司令袁庆增六营天津

九一八奉军撤出东北前之奉天宪兵体系:

东北宪兵司令部司令:陈兴亚(驻沈阳)
副司令:邵文凯(驻北平)
副司令:李润(驻山西)

下辖:
第1大队大队长:杨洪基(驻沈阳)

第2大队大队长:祝恩海(驻沈阳)

第3大队大队长:刘景泉(驻山海关)

第4大队大队长:傅常瑞(驻沈阳)

第5大队大队长:张江清(驻永吉)

第6大队大队长:魏福海(驻龙江)

(2)、冀军宪兵:
原北洋陆军第一师宪兵营,民国二年,袁世凯改编为陆军第九师宪兵营。民国四年,复将第九师改编为两个混成旅,仍置宪兵营*1。

(3)、皖军宪兵:
1911年,安徽亦在湖北之后宣布独立,原皖系新军在独立前即已骚动解散。安徽宣布独立后,原安徽巡抚朱家宝任都督,设军司令部,部以下设十一科,任命从江西入皖的”九江宪兵总队长”-欧阳豪为”宪兵科长”。

之后南京镇军由柏文蔚带到安徽(前身为驻南京的新式陆军第九镇,辛亥革命时改名为”镇军”),由柏文蔚任统制(原该镇33标管带),并任安徽都督。” 镇军”为当时新军四大主力之一(赣、桂、皖、湘)。”皖军宪兵司令”由袁世凯亲信-胡万泰担任(后任皖军第一师长),安徽宪兵司令部设于-安庆。

民国二年,二次革命讨袁时,皖军宪兵司令-祁耿寰(宪兵营长)曾任讨袁总司令,并一度当上安徽都督。后胡万泰投靠袁部,柏文蔚带着其宪兵一营等诸部队经芜湖到南京与讨袁军八师集结,被推为江苏都督兼第八师长。

讨袁失败后,由袁世凯任命倪嗣冲为安徽督军,原北京武卫军建立”安武军宪兵连”。

民国四年12月,原赣军九江宪兵总队长欧阳豪率部进入安徽,任护国军宪兵司令兼安徽全省执法部长。

民国十一年,马联甲督理安徽军务,将倪嗣冲的新安武军(原张勋复辟失败的定武军)裁撤。

民国十三年,马联甲支援直系与奉系开战,但为安徽倪系的皖军宪兵抵制驱离安徽,倪系将原有的宪兵连*1,扩充为3个宪兵大队,宪兵司令由-程香圃(文源)担任。

民国十四年7月,吴炳湘任安徽省长,率奉军入皖,倪系宪兵司令程香圃(文源)被捕。

(4)、鲁军宪兵:
清末为新军第五镇驻守,宣统年间,青岛即设”烟台宪兵学校”、”烟台宪兵队”。民初北洋政府置”山东兖州镇守使”,第五镇改名北洋第五军”宪兵营”。

民国三年,袁世凯任命田友望为鲁省宪兵司令。民国五年,山东督军田中玉与田友望为同宗,再次任命田友望为鲁省宪兵司令。

民国十四年4月,奉系张宗昌率奉系第一军进入济南,民国十五年12月,张宗昌任直鲁联军总司令,设立山东济南宪兵司令部,田友望仍然留任原职为宪兵司令,田友望是山东省宪兵的灵魂人物,鲁省宪兵司令一职长达十二年之久,直至民国十五年张宗昌西犯时,才被任命为张宗昌部的运输总司令。北洋政府于民国十六年2月1日鲁军宪兵司令任内加其陆军上将衔,并授衔-渊威将军。

民国十六年后由原北京宪兵司令-王琦接任,北洋政府在1月授衔-景威将军。

(5)、赣军宪兵:
前身即为清末江西巡抚程德全创建的新军二十三混成协陆军警察队,江西并还设有”陆军警察教练所”(亦称陆军宪兵学堂)。江西宪兵学堂生钱涤根因积极参与起义,在江西督军府成立后,李烈钧任命其为江西军政府法官。

北洋政府成立后,袁世凯任李烈钧为江西都督,革命党人欧阳豪任”九江宪兵总队长”,不久后欧率部进入安徽省。由清末九江总督府宪兵司令廖伯琅担任赣军南昌宪兵司令,宪兵学校直属南昌督军府。

民国二年,赣军都督李烈钧,委任原九江宪兵总队长,后为赣东巡防统领的欧阳豪主持赣军宪兵的训练。

民国十五年后,江西为孙传芳(注)控制(五省联总),在南昌城置宪兵连*2。

注:三大军阀之一的吴佩孚亦为清国北洋宪兵出身,早年他只有武备学堂肄业,不能到战斗部队担任军官,所以到天津宪兵队当正目(班长),后来升任宪兵初等官(清末新军制,即尉官)。

(α)、九江宪兵:
九江于清末时设有提督府(27混成协53标),置宪兵队。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由马毓宝任都督,军政分府底下设有一个”宪兵部总部”,由原九江提督府宪兵司令廖伯琅任总部长。

(6)、湘军宪兵:
湖南督军张敬尧驻长沙的北洋第七师宪兵营(城内巡查警戒),宪兵司令为毛思忠。

(7)、滇军宪兵:
原为清末云南陆军第十九镇在昆明龙井街的陆军警察队*1队(滇军宪兵第19营)编制两百多名。云南脱离清廷独立后,原”陆军警察队”改名「宪兵队」,并扩编成四个区队,每区队辖两个分队。宪兵队设有”赏罚科”以执法,并开办”陆军警察学堂”与”陆军警察研究所”,造就宪兵人才。

民国临时都督蔡鄂将云南陆军第十九镇改编为云南陆军第一师,师直属宪兵营*1。

民国二年10月,袁世凯任命唐继尧继任都督,宪兵营长王印源,滇军宪兵还设有”谍报队”。

民国四年12月,袁世凯恢复帝制,滇军誓师宣布护国,改组滇军都督府,陆军警察队改编为”宪兵队”,原四个宪兵区队扩充成八个区队,每区队仍辖两个分队,一个分队编制宪兵约四十人,并设”宪兵司令部”,由庾恩旸任宪兵司令官。
同时滇军出动五百名宪兵组成”护国军宪兵队”出兵反袁,由孙永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六期)任护国军宪兵司令。

云南宪兵司令部设于昆明(兼云南省防空司令与昆明警备司令部),历任司令官几乎是由云南讲武堂出身的滇军将领出任,如、郑开文(6~10)、朱德(10~11)、孙渡(13)、胡瑛(13~16)、曾恕怀(19)、杨如轩(19~27)、马诊(18)。

民国十年2月9日,顾品珍进入云南昆明取代唐继尧为云南总司令,任命顾部旅长朱德为滇军宪兵司令。

民国十二年,唐继尧入据贵州时曾组成”滇黔联军宪兵司令部”,由习自强任贵州督办公署中将参谋长并兼任滇黔联军宪兵司令。

民国十六年,龙云发动政变推翻唐继尧后,任命禄国藩为滇军宪兵司令,下设六队,分负省会治安,并设有宪兵学校,造就宪兵人才。
民国十九年,龙云在讲武学校成立滇军教导团,龙云自兼团长,除步骑炮工四科外,增设宪兵、经理、交通三个区队以培养专业军官。
民国卅年12月,禄国藩再被任命为云南省宪兵司令(兼云南省防空司令和昆明警备司令)。

(8)、江苏宪兵:
前身为新式陆军第九镇”宪兵营*3”均驻南京,有两江陆军警察营*2,亦设”宪兵将校练习所”、”宪兵将校科”培植两江宪兵军官。江苏宪兵规模仅次于京畿。

辛亥年11月,驻南京新军第九镇(徐绍桢部,镇宪兵营*3)起义,与上海都督陈其美、粤军等组成”江浙联军宪兵队”。民国成立后由陈其美任沪军都督,联军中的黄克明因攻克南京一役战功,升任宁波宪兵司令。宪兵排长-吴振卿因战公升宪兵第三营中校营长。镇江宪兵分队队长-张立瀛积极参加起义,民国开元任镇江军政府宪兵司令。民国二年,二次革命讨袁时,吴振卿任”宪兵北伐司令”。

讨袁联军二次革命失败,九月二日,冯国璋率北洋第二军攻下南京。十二月十六日,北洋政府任命冯国璋为江苏都督,在南京成立”江苏宪兵司令部”创设”陆军警察学校”,冯国璋对江南宪兵建设颇具规划,任命冯部北洋第二军宪兵营长-陈调元为宪兵司令,北洋政府于十二年七月授衔-和威将军。

民国九年,齐燮元接任李纯病故后的江苏督军位置,十三年九月,江浙两军大战前;齐燮元战前以平定苏、皖匪患为名,派江苏宪兵司令马孟骧赴山东的兖州、济宁一带招募新兵扩充苏军兵源。

民国十四年十月15日,孙传芳于杭州成立五省联军(浙闽苏赣皖)总部,进军驱逐在南京的奉系江苏督军杨宇霆,十月21日进入南京,成立宪兵司令部,由汪其昌担任宪兵司令。

(9)、浙军宪兵:
原新军第二十一镇吕公望的浙军宪兵营。辛亥革命时,浙军的主力是81、82标,由宪兵营执事官-童葆暄
(注)担任辛亥年”起义临时司令官、浙江临时都督”。起义时驻杭州城外宪兵营由副官:童葆暄、营带队官:傅其永、王桂林,率宪兵营由望江门攻克浙江抚署衙门(蒋中正的冲锋队有参加此役)。

注:童葆暄,江苏人,保定巡警学堂、北京宪兵学堂毕,时任大狮巷宪兵队长,民国后任浙军第十二旅旅长。

辛亥年11月,驻南京新军第九镇(徐绍桢部,镇宪兵营*3)起义,与上海都督陈其美、粤军等组成”江浙联军宪兵队”。民国成立后由陈其美任沪军都督,联军中的黄克明因攻克南京一役战功,升任宁波宪兵司令。

民国成立后,清朝宪兵亦继续为民国宪兵,浙江宪兵司令部设于杭州,由原清军廿一镇宪兵营带队官-王桂林担任杭州宪兵司令。浙军攻宁支队辖'宪兵一队' 约七十余员,队长-吕庆康(攻宁支队后由黎元洪扩编为第五军)。

民国二年反袁运动,浙省军人组织暗杀党试图刺杀亲袁军政要人,7月2日上午八时,宪兵司令-王桂林分派宪兵四组,破获暗杀党查获械弹并逮捕党员八名。因浙省反袁独立声浪不歇,杭州宪兵日夜加紧巡防,逮捕煽变军人及各路会匪游勇。

民国四年10月,倒袁活动,驻省署旁的宪兵第六连与革命党人结合,宪兵班长翟旭初被捕。

民国七年,原浙江督军杨善德身故,北京任命卢永祥继任浙江督军,卢永祥任命所部第四师师长陈乐山兼任宪兵司令与杭州卫戍司令,授陆军中将衔。

民国十三年江浙战争后,孙传芳部控制浙江,任卢香亭为浙江总司令,杭州宪兵司令部有三百多宪兵部队,为直属总部城防卫队。

民国十四年十月15日,孙传芳于杭州成立五省联军(浙闽苏赣皖)总部,进军驱逐在南京的奉系江苏督军杨宇霆,十月21日进入南京,成立宪兵司令部,由汪其昌担任宪兵司令。

民国十五年2月18日,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占领杭州。不久,在原有各保安团的基础上,浙江省组建省防军。
同年11月15日,浙江省长夏超与革命军合作,革命军北伐甫抵南昌,夏超即率兵将五省联军扬州总司令-卢香亭留驻杭州城的三百余宪兵缴械。

民国十七年5月13日,浙江省政务委员会成立(不设省主席),下辖军事厅,由第廿六军军长周凤歧(原卢永祥的北洋第三师)兼任厅长。翌日,原浙江省军事厅宪兵营(营长王锡钧、黄埔一期)改为浙江省防军宪兵营。9月24日,原浙江省防军宪兵营改为浙江省保安处特务第一营,仍由王锡钧任营长。

(α)、上海宪兵司令部(沪军宪兵):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以后,由上海学生组成的「中国敢死团」,由民立报主编-徐棠(字霁生)代理团长并兼任义武宪兵队司令,接受同盟会指挥参与上海起义。

民国初成时由陈其美任沪军都督,辖有义武宪兵队,任内并将敢死队改编为宪兵队,有宪兵营*1。

上海在北洋执政时期,政策上不归江、浙两省督军,设”淞沪护军使”,直属北洋政府;但实际上历任皆是皖军出身,由浙军卢永祥(北洋第十师)控制,设”上海宪兵司令部”,淞沪宪兵司令由马鸿烈担任。

民国十三年9月,孙传芳率部进入苏杭(江浙战争),卢永祥下野前任命所部警卫团长-马葆珩为上海宪兵司令。

”上海宪兵司令部”地位重要!控制江南地区军备生产来源-上海制造局。

(10)、晋绥军宪兵:
辛亥革命后,阎锡山当上山西省都督,并于都督府内建立宪兵队,负责太原的的都督府警卫。

民国五年6月,阎锡山将都督府宪兵营扩编为陆军宪兵司令部,受都督府直接指挥之特种兵科,司令先后为:张建(达三)、李润发、樊保生。

民国十五年秋后,晋军占据绥远省,改称为”晋绥军”。民国十九年中原大战时,阎锡山派宪兵李润法及随员常驻沈阳市,执行监视张学良动态、并邀请张学良出兵山海关、 支援阎冯倒蒋,然未成功。同年10月2日,中原大战后滞留天津阎锡山的晋军宪兵两个营被支持蒋介石的东北军缴械。

民国廿年七月,傅作义被中央军委会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35军军长,由傅自兼宪兵司令控制晋绥军宪兵。

民国廿二年二月,晋绥35军参加长城抗战,该军420团团长-薄鑫战功卓著于廿四年七月升任晋绥军宪兵副司令。
晋绥军宪兵以一个排于山西左权县城东老爷庙设区中队宪兵分遣所,廿三年撤离。

晋绥军宪兵司令部下辖”宪兵营*3”,一个营专门负责阎锡山的警卫,两个营分驻山西全省重要城镇及交通要道,河曲便驻有三个宪兵队。有时亦组织便衣宪兵队、或派遣便衣宪兵,到各地进行侦察捕捉活动。

民国廿六年11月1日,驻河曲三个宪兵队移驻太原市戒严司令部参加守城战抵御日军,原驻绥远的宪兵第七、第八两队担任太原市哨岗、巡查,维持城内秩序。宪兵第十队则直属傅作义的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负责总部警戒。11月7日与日军短兵相接外拉锯多次,宪兵大队长刘汝砺上校阵亡,两个宪兵大队人员大部牺牲,不久,太原为日军占领,晋绥军宪兵司令部迁至吉县南村坡。
宪兵司令-张健监刑警卫连执行天镇作战失利的61军军长-李服膺军法死刑。

抗战期间,山西与陕西画为第二战区,阎锡山任司令官,阎军宪兵司令部隶第二战区,由阎锡山直接指挥。民国廿九年夏,第二战区司令部由陕西宜川县秋林镇迁至吉县黄河边的克难坡,阎军宪兵驻小圪塔村负责监控八路军驻二战区司令部办事处之动态。

第二战区宪兵司令部辖直属三营九连,官兵千余人,宪兵司令-李润发少将,崞县人、宪兵副司令赵协中少将(五台人)、参谋长徐应统上校,并设侦缉队,队长-李振武上尉,中尉侦缉员两名、少尉侦缉员一名、侦缉军士十余名,均从资深宪兵挑选干练者出任。均为追随阎多年之宠信,阶级比他兵种高一阶。宪兵部队是阎锡山政治上的强大支柱。

晋绥军宪兵从民国元年到廿六年,均是山西省主要的警备治安机关,不归中央直接控制,是阎锡山直接指挥的特务机关,执行一切特殊任务如侦查、监视各级军政高级干部等。宪兵的官兵们都配有各种精良的进口手枪、冲锋枪等。在执行特殊任务时,还可配备电台以及其它特种器械。

阎锡山自设中央宪校太原分校与支校,培育晋绥军宪兵,每个宪兵的文化水平都达到中、小学文化程度,并经过宪兵学校跟踪、盯梢、拳击、捕拿等各种技术训练,自称是阎锡山的千里眼、顺风耳。可将各种谍报材料直接交阎锡山亲阅。

民国卅四年日本败降后,阎锡山接纳一部分日本军官协助训练部队(暂编独立第十总队),日本宪兵军官-三浦三郎即代训阎部晋军宪兵。并由国民政府赋中央宪兵第廿五团番号,惟仍归阎锡山指挥。

(11)、西北军宪兵:
民国五年6月,陈树藩任陕西都督,宪兵司令部设于西安,置宪兵营*1,邀请路禾父(原名'和甫',别名'孝愉',江南武备学堂毕)担任陕西督军署宪兵营营长。民国八年,宪兵营长-路禾父协助调处西安伊斯兰新旧教派之争。民国十年8月,冯玉祥驱逐陈树藩继任陕西都军后,委派路禾父到子午峪接收陈树藩旧部,以防散兵游勇为患民间,因淡薄仕途未久即离职潜心修佛。

民国十年8月5日,冯玉祥驻河南信阳的第十六混成旅进入陕西任督军,并将所部改编为陆军第十一师暨宪兵营,直系宪兵进入陕西,西北军宪兵成形。

陕西当地-杨虎城所辖原陕西护国军的一部,民国十六年并入冯玉祥部后成为”西北军”第十军(两个师)。后来杨部又投向国民政府,赋予”十七路军”番号(后被撤销改为38军)。民国十九年10月中央发布杨虎城为陕西省主席,”十七路军宪兵营”设于西安,原由金敏生任营长,童陆生为副营长,后由杨虎城自任总部宪兵营长,除整顿部队风气外,并代行西安警备司令部执掌。杨原有意扩充为宪兵团以加强宪兵职能,但客观上未付实施。

民国廿年9月,杨部”第十七路军宪兵营”改为特务营,杨任命随从参谋-宋文梅为营长,曾参与西安华清池兵变,由宋文梅率陕军宪兵捉拿蒋中正之役(国府宪兵史则称为”西安靖乱双十二”,国府宪兵VS陕军宪兵)。

(12)、闽军宪兵:
原清末福建驻闽湘军暂编第十镇”驻福州的宪兵队*2”,民国后改编为陆军第十四师(许崇智部,后编为27混成旅)宪兵营*1(官23、兵147、匠夫25)。
直至民国十五年12月,国民革命军占领福州为止。

(13)、粤军宪兵:
辛亥革命,驻香山的新军一营由管带-任鹤年带领起义,与驻省城的新军会合编成'一标'约八千人,设一宪兵队。广东新军亦响应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由胡汉民任都督,”辖宪兵营*1”,随广东北伐军北上上海、南京一带支援江浙联军作战攻克南京城,并辗转于皖、苏北间作战,还击败张勋部的清军。后来在南京留守署改编为第四军宪兵营。

民国元年五月,北洋政府以经费为由下令解散第四军,粤军之后已无正式军队和宪兵。

民国五年后,广东由桂军入主。民国九年,南方军政府内哄,议员集体出走,军政府主席-岑春烜派曾派广东军政府宪兵(桂系宪兵)搜查广州参众两院。

广东粤军再次成立宪兵时,已经是民国七年,由陈炯明部成立的”援闽粤军”宪兵连。粤军首领陈炯明为海丰人,又曾与惠州籍军官发生矛盾,因此粤军宪兵只收海丰人,拒收惠州人。

民国十八年四月,由广东第四军十一师师长-陈济棠接收反蒋失败的李济深的第八路军(原粤军第四军)宪兵一百余人,设立广东宪兵司令部,任命林时清为宪兵司令,编练指挥宪兵,不为中央直隶。其后又陆续扩编到九个宪兵中队(相当一个步兵团)。粤军宪兵主要任务是纠察违纪军人、看守监狱仓库、车站码头及公共场所、警卫军政机关和高级官员宅邸。宪兵司令部相当于独立旅司令部的编制,有参谋长、副官长,下设警务、军需、军医三个科和政训室,广东宪兵司令部位于广州市同仁路一号。

民国廿四年八月卅一日,由利树宗接任宪兵司令。民国廿七年十月,日军进入广州,宪兵剩余两营随余汉谋之第四路军撤至清远、新丰一线,宪兵司令部亦撤销, 成为第十二集团军总部宪兵(隶第四战区)。

陈济棠、余汉谋主政下之广东绥靖公署宪兵司令先后由林时清、利树宗、李卓元、李江担任。

(14)、鄂军宪兵:
清末时,湖北即设”湖北宪兵学堂”,置第八镇宪兵营*1
(注)

(注):原清国湖北武汉第八镇”宪兵营*1”武昌城内黄土坡(旧旗兵营),亦设设宪兵学校。辛亥双十革命,因清军宪兵营大都为旗人组成故, 当下即由湖北革命军-马荣(阵亡)率敢死队歼灭。

西元1911年辛亥双十起义后,由民军组成的的武汉军政府即刻贴出告示招兵扩编,陆续建立”宪兵队” (注)

(注):告示内容:「本都督议定暂编步兵四协,马队一标,炮队二标,工、辎各一营,军乐队、宪兵队各一队(王文锦任队长),为与满政府对敌施行之准备。」

原鄂军协统-黎元洪就任鄂军都督,宪兵营*1驻武昌城。

宣统三年上海为革命军攻克!为会攻南京迅速北伐,上海军政府扩军招兵,上海青年学生热烈响应,其中以何海鸣、胡仰等在11月发起由苏、浙学生组成的「志愿决死团」两百余人,于民国元年1月开赴武昌,改称为「游击决死团」,后改编为湖北都督府近卫宪兵。

二次革命后,为”北洋第二师王占元部宪兵营*1”入鄂。
民国北洋时期(段芝贵、王占元、萧耀南督理湖北军务时),鄂省督军公署裁军仅剩一个湖北第一师,汉口镇守使辖一个直属宪兵营。

民国四年,湖北督军王占元命武汉宪兵司令-邓鸿卿率宪兵队调防武昌南湖,以防革命人士蠢动。

民国八年5月,武汉地区有学生骚动声援五四运动,督军-王占元命宪兵营长-贾起鹏(北京宪兵学堂毕)巡防武汉三镇。

民国十年8月,萧耀南继任湖北督军,督军公署直属部队有宪兵营*1(宪兵连*3)。

民国十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湖北为吴佩孚控制,民国十五年8月,与国民革命军汀泗桥一役,战况拉锯!吴佩孚命鄂军宪兵组成督战队,敌前正法怯战官兵。

(15)、川军宪兵:
原四川新式陆军第十七镇警察队。1911年清朝四川总督赵尔丰被迫交出印信退位,于省会成都成立”大汉军政都督府”,置宪兵一营,汤存心任营长。11月8日,新任四川都督-蒲殿俊于成都东较场阅兵时发生兵变,汤存心率宪兵营保护蒲殿俊幸免于难。

民国四年,川滇边驻军营陈步三叛部由打箭炉经新都至金堂。川军宪兵司令马传楷率兵追至四川金堂,与陈大战于三学山下,陈败逃至射洪县被擒。
同年6月间,四川巡按使-陈宦受袁世凯之命督理四川军务,期间护国运动起四川宣布独立,袁世凯任命川军第一师长兼重庆镇守使-周骏为重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令其率军进驻成都,驱逐陈宦,陈为夺四川警察权,处决了宪兵司令马传楷。

四川军务督办公署设宪兵司令部,民国14年,袁葆初任宪兵司令,川军第廿军军长杨森,任命于渊(于邦齐)为20军宪兵司令,民国十五年万县九五惨案,于率川军宪兵抗击英国炮舰轰击。
同年,四川军务善后提办刘文辉,乘机将川军第九师与第六混成旅扩充为四个师、六个旅、一个宪兵大队。民国十五年11月27日,刘文辉部接受国民革命军番号为24军。

川军宪兵在国民革命军序列里有名号的,国军一三五师长-税维程。税维程于清宣统三年任川军陆军警察研究所助教员及宪兵队赏罚科科员,民国二年自北京陆军部宪兵学校毕业,任四川最后的宪兵指挥职务是川军易帜前宪兵第二营长,之后就没当过宪兵,不过却没有改兵科,所以他的兵科是陆军宪兵上校兼一三五师师长。较于国军其他人士,其实当过宪兵的很多,但受荐到其他军种兵科任职后都会改兵科,税维程例外的地方附带一提。

民国十五年10月,川军易帜改挂青天白日,改接受国民革命军番号,20、21、28军,各辖一个直属宪兵营。

民国十九年四月中原大战,刘湘以潘文华的教导师攻击驻永川的28军第3师陈书农部队(以打击邓锡侯为主要目的),驻永川的28军宪兵司令-彭韩未做抵抗撤退,投奔刘文辉后就任该部24军宪兵司令。

民国廿二年三月,红四军长征强渡四川嘉陵江,由川军28军宪兵司令-刁文俊率宪兵部队于阻击于剑门关血战阵亡。

民国二十四年整编前川军宪兵体系:

20军:6个混成协,18个团(133、134、135三个师),宪兵大队*1(于渊)

21军:9个师(后改21、23、44三个军),宪兵大队*1

28军:5个师,42个团(后改45军),宪兵大队*1

民国廿六年8月,川康整军后,川康绥靖公署直属一个宪兵大队*3个宪兵连。

(16)、桂军宪兵:
旧桂系督军陆荣廷部宪兵营,民国五年后桂军宪兵进入广东控制,成立”两广护国军宪兵”。

民国七年5月,陆荣廷命桂军宪兵进入广州国会监视,施压议员投票,取消大元帅制,改为七总裁制,孙中山被迫出走。

桂军接受广州大本营番号后改为”第四集团军”,桂军宪兵营置于南宁。

(17)、青海宪兵:
即马步芳的青海回军于民国25年新编的青海新编第二军宪兵团,由青海100师的手枪团骨干编成,宪兵团编制一千三百余名,由原手枪团长马玉龙任宪兵团长,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在民国26年元月,被红军徐向前的30军伏击歼灭于西洞堡。

(18)、巡阅使署宪兵司令部:
  民国元年,袁世凯设立「长江巡阅使」和「南洋巡阅使」。巡阅使署是跨省性的军事机构,掌两省以上或某一区域军政事务,隶陆军部或海军部管辖,由大总统特派高级军官担任,并设巡阅使署。巡阅使署一般均设参谋长,由大总统简任。参谋长以下分置:秘书、参谋、政务、副官、军务、军需、军医、军法等处,处长亦由大总统简任。巡阅使署还设顾问、咨议若干人,备咨询;
设宪兵司令*1、宪兵300人。如、「直鲁豫巡阅使署」置宪兵司令*1、宪兵100人
  民国十四年废除巡阅使。

(19)、南京卫戍宪兵、南京临时政府-留守府宪兵:
辛亥年11月,驻南京新军第九镇(徐绍桢部,镇宪兵营*3)起义,与上海都督陈其美、粤军等组成”江浙联军宪兵队”。成立南京卫戍总督府(卫戍总督-徐绍桢),”指挥成立的南京卫戍宪兵司令部(宪兵营*2-前清两江陆军警察队)”,仍由前清两江宪兵司令-茅迺封继任,负责南京卫戍勤务,除一般警备外并监视驻南京卫戍的军队军风纪秩序、保护各陆军建物要塞等。
南京卫戍宪兵司令部于江南、江北设宪兵队、支队。第2营兼随营宪兵学校,负责宪兵教育。上海黑白影片演员-萧英曾任江北宪兵支队长、宪兵第二营长兼随营学校教务长。

南京临时总统府陆军部宪兵营*1,由清末苏州陆军警察训练所正教员成国屏任营长,陆军部兼参谋部总长-黄兴指挥,后临时政府迁北京,总统府改为”留守府”,黄兴任南京留守。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民国元年1月由上海学生军组成的「志愿决死团」,在湖北都督府成立的近卫宪兵开赴南京,成立副总统府近卫宪兵,民国二年解散。

南京宪兵为南方革命党人控制,本不欲在本文谈及,但之后的南京留守府仍是民国北洋政府之直属机关,虽在二次革命前即由袁世凯撤销,但且其所拥之最大武力浙军陆军第一师(宪兵营*1)、陆军第八师,即有”师宪兵营*1、旅宪兵连*2”(15旅、16旅)。仍是北洋陆军建制序列,师长陈之骥即由袁世凯直接任命,军费充足,官兵领的是北洋政府的军饷,在二次革命讨袁时,师长陈之骥即私下密投北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