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书最后一章,要讨论的我们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消费者,一个雇员或者雇主,我们究竟在什么方面,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其实,说这话,我就没有什么底气,我们大多数人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吧。但是比尔盖茨告诉我们:你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认真分析一下,他说的各种情况,估计只是在美国适用;在其他国家,由于体制不同,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所以这一章的内容,许多问题,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然后再谈谈我的看法。他认为:作为公民,并不只是简单地少开车,少吃肉这类事情,还可以用你的呼声和选票,来影响和促成政府进行改变。让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关注气候变化,与关注就业、教育或医疗保健等民生问题一样重要。坦率地说,目前我们应该看得越来越清楚了,投票这样的操作,在某些国家,选一选政治人物还行,但真的想用它来解决一些问题,一些需要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很难。但是比尔在书中明确支招,说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我想或许会有所帮助。他说你与他们打交道的时候 你不要简单地说“为气候变化做点儿事吧”,要知道他们的立场、问他们问题,并明确表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将决定你的投票结果。 这当然在某种程度是会给政客们一些压力,但是是否所有的公众都有这样的机会,都有这样的威力,或者取得应有的效果呢?我这里有去年11月,也就是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COP26会议之前,Nature发表了一篇文章,是一项针对顶级气候学家们的调查。这些科学家,他们是撰写IPCC气候科学报告的作者,结果是大多数人对未来感到焦虑。在这些顶级气候学家中,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们曾经参与了气候方面的倡导工作,通过演讲、发表文章或拍摄视频来宣传气候科学,还有约40%多的参与过签署请愿书,联系立法者来倡导气候政策,四分之一的人甚至参加过示威活动。那么,当问到“IPCC未来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倡导角色呢?”你们猜结果是啥?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IPCC应该避免去做气候倡导的事儿,因为这会大大突破IPCC采用中立态度评估科学的职权范围。IPCC的核心使命,是关注现有的最佳科学信息,应该避免政治化。并提到,新冠疫情中的许多科学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训,例如口罩和接种新冠疫苗。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不应该重蹈覆辙。关于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之间的相关性,我们留着下次讲。我们还是说说作为一般的人,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怎么做。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排放量,这应该是可能的。还有,个人应该主动向市场传递信号,表明你想要“零碳”替代品,并愿意为它们付费。这个理由很简单如果没有消费者的需求信号,政府和企业投资的创新成果将会被束之高阁,或者,它们一开始就不会得到开发,因为缺乏相应的经济刺激。 相信这段话呢,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然后他同样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第一、与电力公用事业公司签署绿色定价计划。有些公用事业公司允许家庭和企业为清洁能源电力支付额外费用。 也就是说,明确告诉电力公司,你愿意多出钱来做这事儿。我不知道如何评价这个办法,我自己觉得有些困难。但比尔说的美国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他说:参加绿色定价计划的客户会在电费账单中支付一笔溢价,用以覆盖可再生能源的额外成本。平均来看,每千瓦时需多支付一两美分,对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来说,每月多支付9~18美元。 一个家庭每个月,算起来900多度电,的确是蛮多的。这个增加的价格,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与许多家庭一个月的电费也差不多了。他就谈到了,把家中的白炽灯换成LED的,安装智能恒温器,对窗户进行保温隔热处理,购买高能效电器,或将取暖和制冷系统更换为热泵,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是有更好的取暖效果。但是,我们也许要细致计算一下,这些电器的生命周期和碳足迹,是否一定是减排的。毕竟这是可以做乘法的,人多了,力量也不小,但如果弄错了,损失同样也不小。从我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实际上我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已经改变了我们很多生活方式。现在我们开会,视频会议更像是一种默认选项,省去了很多交通费用和时间,特别是航空燃油就要少用很多呢。所以,新冠疫情在许多方面都给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低碳的。比如,天亮就起床,尽量不熬夜,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低碳行为。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能省钱,最主要的是省电,我们直接利用太阳的光能,对眼睛还有好处呢。这种消费者行为是最容易办到的,无非是换车的时候,不再买油车呗。只要充电的基础设施足够好,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会选择电动车的,毕竟电动车的驾乘体验是油车无法比拟的——这是我自己亲身体验的结论,不是听来的。如果有更多人愿意购买电动车,那么汽车生产厂家也必然会生产更多的电动车。同样,关于电动车是否减排的问题,也应该从全生命周期去计算。这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少吃肉这事儿,只要宣传得当,还是能获得很多人支持的,毕竟我们现在都吃饱喝足了,希望更健康一些。有人宁愿为健康、为美丽不吃饭,还不能为健康吃人造肉吗? 一些研究粮食安全的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人类食品的复杂性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直觉的结果,他们进行的预测是:如果发达的工业国家人们放弃了一半的肉,更多的亚洲儿童可能会营养不良。具体理由是什么,大家不妨看看这篇文章。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有些问题,可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需要充分权衡各个方面,这就是生态学思维。好,我们再换一个话题。那么,作为雇员或雇主呢?首先,为推动实现清洁能源突破而投资的项目都有很大的风险。大家是否愿意来分担这一风险呢?其次,公司之间通过合作,共同寻找最大的绿色溢价并进行改进,这应该是有一定的效果的。还有,就是私人投资者,也可以倡导来解决这些重大挑战,并利用自身资源来开发市场。实话说,比尔站在他的角度来说这些话,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我觉得还是有相当的距离。那么,后面关于私人投资者的一些具体建议,看上去更像是他对自己公司的外宣了。比如,他说的设立内部碳税、优先开发创新型低碳解决方案、参与政策制定进程、与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建立联系、帮助早期创新者穿过“死亡之谷”这些都是微软公司正在做的事儿了。当然,他倡导做早期采用者这个我是非常赞同的。目前,全球有很多的公司,已经承诺在他们公司的运营中,要广泛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即便这些承诺很难实现,但至少它们向市场发出了重要信号,表明开发“零碳”技术的价值。在看到这些需求后,创新者就会知道有一个市场正等着购买他们的产品。 从我的理解来看。不管是国际上的净零碳排,还是我们国家的双碳战略,不是要让大家去降低生活水准,而是让大家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顺便完成这个任务。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否则就没有动力和可持续性,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另外,对于年轻人来说,净零碳排和双碳战略,可能会为各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无论是你现在想去创业,或者你准备择业,你都可以考虑一下这个行业,想一想里面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未来可能会用到什么样的技术。将这个思考作为你就业方向和兴趣的选择,也是你个人在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做贡献,我觉得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最后,再说一说我们对待气候变化的态度。其实,在气候变化得到问题上,目前已经呈现出了一种极化趋势,信息相互之间是冲突的,而且令人费解,比尔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这些年来,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一些对话,其实是缺乏思想性和建设性,扯皮的事儿居多,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那比较少。从我前面视频下面一些网友的评论,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其实说实话,有许多就是常识性错误,或者是事实性错误。常识性错误嘛,有空我们可以讨论、可以纠正,而有一些网友坚持事实性错误,那就真的无可奈何了。我相信比尔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他在书中引用了汉斯·罗斯林的《事实》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当我们有了立于事实的世界观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它看上去的那么糟糕,而且我们会知道怎样做才能让这个世界不断变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