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个,才发现我真的不会学习。

 XIN的景观图志 2022-05-07 发布于四川省

   案例 | 课程 | 手绘 | 抄绘 | 树洞 | 经验 | 资讯 | 大师 

上学十余载,你真的会学习吗?
大家平时都是如何学习的呢?
通过读书?听课?讲座?请教大佬?.....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方式,讲座作为我们扩充知识的途径之一,很多学术大牛都会通过讲座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尽可能多的学习这些先进成果,对于我们开阔眼界定是大有裨益。

讲座笔记来啦


大家是不是想听讲座,但又苦于讲座太长、太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逐一听完?所以,我们诞生了新的专栏【讲座笔记】在这里我们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讲座,在这里,大家可以快速回顾讲座,快速知晓讲座的重点内容。关注专栏吧!不仅能催更,还可以投稿专栏喔~


本期主要内容


今天的讲座话题是“学习”,本篇内容整理于罗昭锋老师的讲座视频《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选课人数最多的公选课,从2008年开课以来,已有超过5100人选修此课程。慕课课程已有超20万人选修,是国内影响面最广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课程之一。(b站也有罗老师的视频,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Part 1. 找方向:专注

|什么是专注?

有多少人在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以为是“集中精力高效学习的那个专注”?这里是专注是指专攻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方向

|为什么专注?

 1.简单来说是成为别人无法超越的专家,在社会中不那么轻易被人取代。

因为人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去学。如果说学的东西没有一个方向,那很可能会事倍功半。若你的努力是向不同的方向,每一个方向都学一点,在任何一个方向,都仅仅可能是平均水平或比平均分高一点,那这个时候就很容易被其他人超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2.为什么要发展优势?难道全面发展不好吗?

这里举个老师用的例子:因为步入社会时,大家不再是一个人战斗。工作中永远是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用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竞争。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领导用人肯定是综合考虑团队中每个成员的长处,所谓知人善任,这时候你和同事之间的竞争肯定是看谁的哪个优点更突出,就去负责自己更加擅长的部分。那么在一个团队当中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的话,它的缺点就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要专注于长处的重要原因。


Part 2. 找人:向牛人学习

|谁是牛人?
这里的牛人并不一定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知识载体,有可能是一些实验方法、有可能是我们能快速借鉴的一些经验、有可能是文献中提到的先进的实验结果。

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快速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比自己花很长的时间琢磨来得更有效率,效率高了就能学习更多的知识。

就像常常提到的,阅读经典,为什么阅读经典?因为经典的最牛呀。比如文献中的高质量文献,教程中的高点击率教程等等,找到这些载体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关于如何能快速找到这些载体,将会在以后的讲座笔记中进行分享。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普通人来说,所谓“学习”其实都是从他处得来,不是我们自己悟出来的对吧(但也不排除有这样的神仙),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思考什么样的载体,什么样的形式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
最高效学习方式那就是直接找厉害前辈学习,因为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提供及时的反馈,立马知道我们懂什么,不懂什么。


Part 3. 找工具:善假于物的工具意识
|善用无形的工具
工具分为两种,有形的工具和无形的工具。比如“刘翔跑得很快,但他没有我坐飞机快”还有高铁、共享单车,这些都是我们日常会有意识使用的工具。
而无形的工具,主要是百度百科、谷歌、word、xmind......这些可以帮助学习的软件。学会利用无形工具会减少重复又无效操作,大大节省我们学习的时间,提高效率。


Part 4. 省时间:时间投资意识
|什么是时间投资?
就是花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如何提升提升效率,从而节省更多时间。

|我们不知道的知识
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比如我知道某个软件很好用但我不会。一类是我不知道它存在的知识。比如“有一位同学他很高兴,因为他今天一整天查了十几份高质量资料,很有成就感,但他的资料是我花五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有软件完全可以替代他进行繁琐的筛选工作”。那么这种情况就是这位同学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工具,换句话说他不知道存在这类知识。


那我们如何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呢?其实这里有一个方法是我们可以保持这样一个意识:就是当做一件事情比较复杂又耗时的时候,就要去思考有没有方法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一旦有了这种意识,就会促使我们去寻找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应用。

Part 5. 会分享:输出能带动输入

|分享的意义

大家都听过费曼学习法吧,即是一种十分高效且深入学习的技能,当你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这样的概念时表明你已经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掌握。
也就是说一个知识点只有当我们能想给别人听并让别人听懂,我们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懂了,但是说不出来,这就是一知半解。这也是分享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之前早就知道的方法,那我们是否真的应用了呢?


小 结

今天主要分享的有以下几点:
①学习要有所学,有所不学。专注一事,忘掉木桶理论,培养自己的长处。

②学习精华内容的牛人意识。这个牛人可能是一个大牛、可能是一个优质的学习资源、可能是一本好书等等。

③学会利用工具节省时间,高效学习工作。

④要有时间投资意识。如果大家去听老师的这个讲座,就会就能为大家节省很多时间,去听讲座的这个时间就是一项时间投资。

⑤要有分享意识,分享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即使不一定真的去分享,如果能在学习知识的时候站在教授/分享给他人的角度去整理自己的知识,也是对完善知识框架很有好处的。

就像大家来看我们的公众号,如果大家喜欢我们分享的知识我们就会很开心,于是会更加积极地分享,同时也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这就是《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罗老师主要希望大家从意识层面上去明白到底如何更高效地学习,这里也非常感谢罗老师能出这样的分享,受益良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如果想看原视频就可以去b站搜索“罗昭锋”即可,我们下次见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