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捷:历史上的金银货币文献 —以方若《古金银谱》为中心

 古泉文库 2022-05-07 发布于陕西省

一、方若与他的《古金银谱》

方药雨(网络配图)

方若(18691955),字药雨,原名方苦(一说方城,改名若。又一说本名城,字楚卿,号劬园,别号古货富翁,小名谒宝),浙江定海人。方若是一位金石大家,也是一位出名的书画鉴赏家,他本身也善书画,但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还是作为古钱收藏界曾经最负盛名的三大收藏家之一,南张北方巴蜀罗中的北方。

说来有趣,晚清民国时期,北方姓方的金石学家、钱币大家特别的多,可谓比比皆是,比如方濬益、方地山、方子材、方天仰等等这些人,而且方子材的斋号雨楼,和方药雨的旧雨楼仅差一字,大家不能混淆。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很适合方若。他光宣时期便以金石书画见长于士林,和当时收藏界大家刘鹗、陈介祺等都有过交往。刘鹗曾将自己收藏的第一套六泉十布送给方若,并被他收入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方家长物》中。

方若也曾进步过,他考取过功名,官至知府、又做过大学教授、报纸主笔,又因鼓吹变法维新曾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同被清廷通缉,出走日本。从日本回来后的方药雨在天津日租界开设利津地产公司等,获利丰盈,得以收藏书画、古玩、古钱等物,渐渐成为大家。他所著书稿待印者盈柜,就中巨如:《校碑随笔》,《设画录》,《访印随笔》,《墓志类聚》,《印萃》,《陶文》,《续古玉汇考》,《药雨丛刻》等著作。关于他的其他成就与历史评价,按下不提,直接进入咱们的主题:

方若不独喜爱收藏古钱,还懂得鉴赏研究,先后刊行的有《言钱别录》、《言钱补录》等著称于世,且为藏家之必备导读书目。他还著有《方家长物》、《药雨古化杂咏》、《古货菁华》、《旧雨楼古货全稿》、《古货今说》、《古金银谱》等作品,或为稿本,或为拓本,这些作品存世稀少,内容珍贵,可以弥补当时国内钱币研究的很多空白。其中民国十九年(1930年)所作《古金银谱》拓本集,更是中国古代金银货币的一部佳作。

《古泉文库》藏 方若《古金银谱》

《古金银谱》分上下两册,内贴旧雨楼藏古金银币原拓,尺寸不一。上册为古代金银铤锭、下册为金银方孔钱、近代银饼与机制币等。

上册内收有楚金版数枚,除常见的“郢爰”之外,还有一枚比较特殊的金版“羕(封)陵”,与近年河南襄城县北宋庄村所出“羕(封)陵”金饼字体有较大区别。

河南博物院藏 “羕(封)陵”金版


另有自清末以来久负盛名的三块汉朱提银残银砖。这三块残银砖最早见于端方《陶斋吉金录》,上有阳文汉隶"万口银号”",端方题为“汉朱提残字”,这三块银砖在辛亥革命后为方若所收,后又入藏于陈仁涛,陈仁套的全部钱币藏品解放后售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根据拓片文字来看这几件器物确实有汉的风格,但其材质不明,是否朱提银也无从谈起。

 晚清民国时期,北方的古董商们臆造了不少所谓的汉代银锭,在《古金银譜》、《小校经阁金文》、《汉金文录》中均有记录。当时传说是山东青州、临淄一带出土。上海博物馆、日本帝室博物馆、东京大学及日本私人藏家都有这种藏品。这批银铤的造型各异,铭文有“中元二年考工所造(面)临淄市(背)”、“中元二年”、“ 建武中元二年银工高私造"等、实物有银有铜。由于当时人们对于早期金银锭的认识尚属粗浅,所以当时古董商随意臆造的东西就能蒙骗到这些钱币大家。

上册中还收录有不少好东西:比如南宋宝庆三年绍定元年大礼银五十两、洪武十六年花银一十两、道光十七年永和县张重福五十两、安西路朝鸣花生锭、顺天兵饷等等,不胜罗举。

下册中开篇即“天兴七年“金钱,此钱出于洛阳邙山,民国初年修建陇海铁路时出土,此钱为北魏天兴七年铸造,是最早的带有确定纪年的金质方孔钱。方药雨的传世名品、珍罕古钱中,以天兴七年金钱与南宋大礼银最为代表。

原物现藏 国家博物馆

是册中尚有银五铢至银万历矿银等历代方孔金银钱多种。另辑有历代宝藏银币与西藏金银币、吉林厂平系列银币与大清金币、湖南上海银饼以及1930年前的珍贵机制金银币等。

《古金银谱》中拓片制作年代确切,为庚午年即1930年或之前所作,这对于我们研究金银货币、研究这批钱币的递藏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即便有当时的赝品或臆造品,现在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三点总结:一、方若平生喜好金石书画,尤喜古钱,好古成癖,但从未秘不示人,从不垄断资料。他每获新钱,便拓赠诸友,以传古为乐。晚年他虽所有藏泉转让给上海的陈仁涛,但有这些拓本与著作,足能证明他在钱币收藏上的的辉煌经历。

二、拓本在过去本身就是下真迹一等的珍贵资料,现代社会科技昌明,照相、扫描甚至3D打印以及AR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不上手看就能欣赏到到钱币的全貌已成为现实,但仅仅欣赏图片是并不能满足我们内心的收藏欲望,所以拓片的意义对我们来说,不仅可以让收藏门类更加丰富,也不仅是为了欣赏到钱币的细微之处,而是可以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无限接近珍品实物,手工精心制作的拓片,肯定要比网络上的海量图片或印刷精美的拍卖图谱的收藏价值高的多。

三、现在是高度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于一般以藏养藏的泉友来说,过手率是非常快的,把仍在手上的珍贵藏品作成拓片保留,以后即便藏品转让了还是个纪念,如果是珍稀钱币的话,对于后人研究其来龙去脉也是很负责的做法。

二、古代金银货币文献

古代(1911年之前)对于金银币研究方面,可以说是不全面也不系统的。古代金石学家,非富即贵,他们喜好的是三代古文字,对于金银这些黄白之物,总觉得太俗,羞于启齿,且影响清誉,所以记录甚少。由于金银货币价值昂贵,一般百姓接触不多,没有概念。而盗墓掘金之流,唯恐事发,更不能广而告之。所以从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印子金到清末的一千余年里,竟没有一部关于金银货币的专著。很多关于金银货币的只言片语,保存在志怪小说与文人笔记中。

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各国金银货币涌入国内,关于如何鉴定各国钱币的小册子也通行于世,比如《学看银洋捷径》这种小册子就有多种,主要是为了迅速鉴定当时流通货币,以实用性为原则。

清代方濬益于光绪三年(1827年)收获郢爰、陈爰楚国金版,并作考释文,收录于《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一书。

引自《中国钱币大辞典·泉人著述编

清代藏书家莫友芝之子莫棠有题记宋达州大礼银拓片(中国钱币大辞典泉人著述P75),而这枚拓片的内容正是方药雨最为珍贵的两枚钱币收藏品之一。恰恰揭示了这枚珍稀银铤的上一源头。

引自《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

龚心铭龚心钊两兄弟,安徽合肥人,均致力于金石学,且都以富藏楚印子金见称于时。其中龚心铭于光绪三十年(1904)刊行《楚金爰考》,存世还有他在第二年又重新编写的增订稿本(未刊)。虽然这本书体量不大,只有十几页而已,但这个应该算是最早关于中国金银货币的专著了。

古泉文库藏书 《金银图录》

我们的东邻日本在桃山时期已开始了金银币的流通使用,他们对于金银货币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水平要远高于当时的中国。光格天皇文化七年(1811年),近藤受重撰写了七卷本的《金银图录》,以文献辑录与三色套印图案的方式详细记录日本金银货币的情况。

而加藤繁(1880-1946)于1927年出版的《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在当时实物资料匮乏,文献资料查阅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深入研究到极致,此书出版当年即获得日本学士院赏,这是1944年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翻译印行的中译本。2006年中华书局曾根据此译本重新横排出版,对金银货币有兴趣的朋友一定得读读。

从道光年间开始至法币发行这段时间,中国的白银外流情况特别严重,各省、各地缴纳的官银,一部分运往北京作为库银分拨各地,很大一部分海关关银、厘金税银被直接运往上海等地销融,化成西方标准银锭,还有的被造币厂作为生产原料压制成机制币,传统金银货币的形式发生极大的改变。这时,中外钱币收藏家们才开始将金银货币纳入收藏品的范围,民国时期的金银货币收藏得到很大发展,这一方面王钊和潘胜强都有提及,我就不重复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