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和月色 泉声淙淙

 古泉文库 2022-05-07 发布于陕西省

泉曰足方,寸有所长;

红斑绿锈,土花飘香。

源自农镈,青铜传世;

尘封千年,流通八方。

硝烟散尽,风清月朗;

灯下习拓,古意悠扬。

方寸之间,河山再现;

悠悠华夏,文明之邦。

遗金古布,多姿多彩;

物是人非,泉海茫茫。

北屈皮氏,屯留长子;

襄垣贝地,端氏虞阳。

河东之地,历史悠长;

追根寻主,一叶封唐。

时近中秋,遥望故土;

愿我家乡,永宁安康!

 

曾经擦身而过的北屈

夷吾故地壶口边,

三晋通衢望宜川;

贤行岂能无信义,

背负骂名坐江山。

过往云烟旧朝事,

留得沽酒方足钱;

初见网拍擦肩过,

终收匣中有泉缘。

  北屈见于《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在山西吉县北。《史记·晋世家》献公二十一年:“重耳走蒲,夷吾走屈”。

吉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西南边隅,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与陕西宜川县相望;素有"秦晋通衡"之称。

春秋时为晋之屈邑,又称北屈,城址在今县城东北10公里麦城村。战国时属魏之屈邑,后归于赵。北屈方足布当属赵铸。

夷吾,即晋惠公。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史记·晋世家》:十二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而蒲边秦,屈边翟,不使诸子居之,我惧焉。”于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献公与骊姬子奚齐居绛。

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二十一年,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于新城。此时重耳、夷吾来朝。人或告骊姬曰:“二公子怨骊姬谮杀太子。”骊姬恐,因谮二公子:“申生之药胙,二公子知之。”二子闻之,恐,重耳走蒲,夷吾走屈,保其城,自备守。

二十二年,献公怒二子不辞而去,果有谋矣,乃使兵伐蒲。蒲人之宦者勃命重耳促自杀。重耳逾垣,宦者追斩其衣。重耳遂奔翟。使人伐屈,屈城守,不可下。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重耳谢曰:“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还报里克,里克使迎夷吾于梁。夷吾欲往,吕省、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秦缪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齐桓公闻晋内乱,亦率诸侯如晋。秦兵与夷吾亦至晋,齐乃使隰朋会秦俱入夷吾,立为晋君,是为惠公。齐桓公至晋之高梁而还归。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2017年3月中旬,华夏古泉组织了一次方足布专场网拍,泉品同一坑口、同种锈色,艳丽无比,可与当年灵石坑相媲美。据说2016年出自河南某地,数量千计。借在京出差的机会,拍前到华夏看了部分拍品,其中就有此枚北屈。当时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品同是、一品马雍。然遇拍卖场风起云涌,某也终因顾此失彼,而落得望洋兴叹。事后想来如此极品受到市场追捧也是情理之中。2018年5月,是品再次现身于古泉园地,目标专一,终收匣中。

月朗风清,灯下观泉:铜光闪闪,是暗淡了的刀光剑影;金声悦耳,是远去了的鼓角争鸣。籀文大篆,传递着中华文脉;钱布一体,宣示着农耕文明。

一枚小小的方足,映着月色,带我访古:两千年前,壶口岸上,北屈城边,谁人用它沽酒言愁、孤苦泪流;谁人用它贸丝买盐、喜笑眉间。它看够了父子猜忌、兄弟相残;也承载着人间温情、衣食冷暖。

时光流转,风尘积淀成锈色;

岁月轮回,往事烟云映人生。

钱币古文明之化身---贝地

齐贝如今释贝地,

小布焉能出齐邑?

三晋大地广流通,

天生财贝难自弃。

齐贝,如今泉界更多释为贝地。地字所从土或借用布中竖线。因已见地字在右、不借中线的版式,故借中线一说是可信的。中线无横,可读作“贝也”,乃贝地省文。

过去释为“贝丘”。贝丘之地有二,一在齐境,《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其地在山东博兴县南。另一在齐赵边境,见《汉书地理志》清河郡,其地在山东临清县南,战国属赵。

贝地方足布从民国起,就成为铸币上的图案,作为中国悠久钱币文化的象征,而享誉盛名。

除钱币外,贝地方足布图形还被用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标识图案当中。即体现货币文化传统,又有财贝的美好象征。

大理夏日雨夜之皮氏

皮氏城下古渡头,

岁月如梭水悠悠;

黄河要津今犹在,

直过禹门千古流。

魂牵梦萦寻故地,

红斑绿锈锁乡愁;

千里泉缘一线牵,

冀亭一起冠九州。

皮氏,战国时期魏国城邑,是魏国军事要塞之一。在今山西省河津市阳村乡太阳村东南。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古冀州境内的晋国西南部有一个叫“冀”的国家,它的国都在河东皮氏县东北的冀亭(今山西河津)。因而取这个国家冀的名称作为州的命名。

龙门渡口,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2公里黄河岸边。东西两山夹河,岸上悬崖峭壁;汹涌澎湃的黄河途径此处,两岸河道猛然收束,宽度仅八十余米。龙门古称“禹门”,因地处秦晋交通要道,龙门口又称“禹门口”。

是品绿锈红斑,平整挺拔;布首较窄,仿佛象征着禹门黄河的收束地形;字体结构方正饱满,范线平直,品相极佳。

2017年8月初,和家人在丽江大理旅游度假。白天饱览大理秀美的山水风光,傍晚体验华夏网拍的激烈紧张。凡心仪之品必拍场留痕;虽囊中羞涩也潇洒力争。终拍得皮氏和王氏各一。二泉与大理的邂逅,从此留住了白族客栈的白墙青瓦,留住了大理夏日的雨夜瞬间。

释读错位之邾邑

源自农古青铜,

穿城过户广流通;

土掩尘封千年后,

谁人识得足方兄?

此枚方足布的文字释读不一,钱博专家将其释为“氏”和“示”的合体字,疑是赵国祁地所铸。

邾邑在战国时期确有其地,但应该在楚国境内,与方足布传统认知的流通区域不符。因此,邾邑这种释读还值得进一步推敲。

教人何处问椒聊之端氏

绶氏泫氏亦端氏,

千古金文人未识;

有言晋君伤心地,

难说泫水遇故知。

古来战国多征伐,

城邑归属乱如麻;

桥足半釿应有源,

安知韩赵未铸它?

绶氏方足布,目前泉界倾向于释为端氏,也有泫氏和鄩氏等多种释读意见。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县境四周环山。沁水古称端氏,其治所在山西沁水东行45公里的端氏古镇。春秋属晋,战国属韩。

《史记·赵世家》成侯十六年(前359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前349年),夺晋君端氏,徙处纯(屯)留。

清代雍正年泽州知府朱樟来到沁水,很想知道晋国的子孙生活得如何,到处查访找不到晋国子孙。他很伤感地作《端氏城怀古》诗云:

  言寻鹿路转林腰,

  深喜居民未寂寥。

  百折溪泉收嫩堰,

  一梨寒雨立疏苗。

  山遮岭北峰尤峻,

  水曝村南势渐骄。

  城郊已开分昔日,

  教人何处问椒聊。

注:椒聊指花椒子,喻子孙。

有人说端氏是晋国最后的国都,实则仅是晋君最后的栖息之所。在端氏的晋国国君,早已没有了大国天子的威仪和辉煌。端氏十年,有的也许仅是颠沛流离后的苟延残喘,借酒浇愁的哀怨时光。端氏是晋君的伤心之地。

高平,隶属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为邻,南与泽州县毗连,北与长治市上党区、长子县相接。

高平古称泫氏、长平。春秋时期属晋,始称泫氏城,《竹书记年》曰:晋烈公元年,赵浣城泫氏,即在于此。因在泫水河(今许河)旁而得名。战国时期,泫氏改为长平邑。长平邑隶属于韩。前262年,冯亭为连赵抗秦,献上党十七城于赵,长平划归赵国。两年后,长平战败,继而归秦。

端氏方足布,目前泉界通行的叫法仍是绶氏,但是历史上却不见绶氏地名。另历史上有鄩氏,属周大夫食邑,故城在河南巩县西南。

桥足布中有端氏半釿,因桥足布战国属魏,故部分泉家将其定位魏铸。然战国时期,端氏大部分时间应属韩,期间也曾一度归赵。由此,端氏方足布国属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方足布的国别隶属,历来是方足布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战国之世,烽烟四起,战事不断;战争形式与结果首先表现在对城邑的争夺。一些重要的城池和边境城邑,经常要经受战火的洗礼,也经常会城头变幻大王旗。在中国货币起源的城邑铸币阶段,货币的政治属性相对较弱,其铸造流通更多的是经济自我调节的结果。城邑可以易主,但是货币铸造流通还是我行我素。由于大部分时候,城邑易主并不改其名,这样以地名文的方足布也就没有改动的必要了。

 城邑铸币,淡化国属的假设如果成立,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城邑方足布铸造问题;二是货币计量问题;三是存世量与铸地的关系问题。

首先说城邑方足布铸造问题。小方足布上的铭文均属地名(城邑名),这一点泉界已有共识。那么某一种方足布一定是该城邑自己铸造的吗?从现有的方足布出土资料看,一次仅出土单一铭文的方足布十分罕见;大部分都是掺杂各种铭文的方足布同坑出土,少则几种,多则数十种。这当然可以理解为流通使然,但是也有初铸未流通品,甚至铸钱遗址一次出土多种方足布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同一坑出土的不同铭文的钱币,不仅坑口一致,而且钱币型制,甚至合金成分都一致,足以说明方足布的铸造应该存在甚至普遍存在代铸或混铸情况。一个铸钱作坊,不仅在铸造本城邑铭文的方足布,也在同时铸造其它多种铭文的方足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概有如下可能:

其一,铸钱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还会受到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状况等多重因素制约;因此,不一定每个城邑都有自己的铸钱作坊。那么部分城邑就会委托其他城邑的铸钱作坊为其代铸。

其二,为了便于到其他城邑从事贸易活动而有针对性地铸造。比如说赵国都城的商人为了到蔺邑经商,而专门铸造携带蔺字方足布,就像他们要到燕国或北方狄族区域从事贸易,而仿铸刀币一样。

其三,还有一种可能,即体现国家铸币性质。一个国家会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分别在若干城邑设立铸钱中心,统一铸行方足布币。该国所属城邑就都有可能被列为铸钱的铭文,以体现国家对这些城邑的所有权。当然,随着城邑归属的变化,占领方也会把新占领的城邑列入其自身的铸钱范畴。换言之,一个城邑只要在方足布铸行时期,被某一个三晋国家占领过,它就存在由该国铸行过此种方足布的可能。因此,多个国家铸行过同一种铭文的钱币是必然存在的。由于不同国家文字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许就是同一种方足布币存在不同书写范式的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推断,方足布上的城邑名应该就是一种标识,它不能代表一定是该城邑铸造,甚至也不能肯定铸自该国。

第二个要说的是方足布的计量问题。方足布在交易的过程中是以单枚货币为单位的吗?应该也不一定。中国早期金属铸币带有明显的称量货币的影子,一个直接表现在它的计重。唐开元通宝以前,都可以称之为计重货币时代,半两五铢都是典型的计重货币。其二,像先秦半两大小轻重悬殊,不计重则无法完成交易。方足布以地为名,看似不计重,实则在称量货币的大背景下,货币铭文有无计重标识,其交易都应该是以计重为基础的。当然,在不断追求货币使用便捷化的过程中,铸币铭文计重本身,以及铸币的规范化,都是力求简化交易的一种手段。

第三个说说方足布存世量与铸地的关系问题。小方足布是先秦布币体系中,品种最多,存世量最大的一种。但是各品种存世多寡不一,按照泉界的一般说法,安阳、平阳和宅阳方足布存世量最大,即所谓的“三阳布”;蔺、长子、梁邑、郎、襄垣、贝地等品种也比较多见;而长安、綸氏、向邑、尚子等极其罕见。目前存世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的铸造流通量,这说明各种方足布当年的实际铸造流通水平是不一致的。铸造量大的方足布也一定有其背景因素,或是政治中心(国都),或是经济重镇,或是铸币中心。某一种方足布存世量大,不一定这些方足布都是铸造于该城邑,但可以肯定该地一定具有影响力。比如说赵国的晋阳、邯郸和蔺邑;魏国的安邑和大梁等。

战国小方足布除燕布具有明显特征、易于区分外,三晋两周小方足布无论从形制、大小、重量,都难以进行品种划分。除了约定俗成的因素外,必然会有一种官方规范在起作用。或许在国家间签有“货币协定”,也未可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方足布上的地名与铸造这种钱币的城邑,以及这个城邑隶属的国家不一定一一对应,但是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有鉴于此,对小方足布国别厘定没有必要过于苛求,随着考古资料的日渐丰富、先秦货币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方足布的铸造流通问题会得到全面解决。 

健步走来的屯留

留吁之地属冀州,

记录中华乡与愁;

并潞泽汾通衢地,

始于战国称屯留。

出于灵石缘于京,

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愿此生常相伴,

泉海无涯苦行僧。

《左传》宣公十六年(前593)和襄公十八年(前555)春,分别有“晋人灭赤狄潞子国,留吁归晋,改称纯留”、“晋人执孙蒯于纯留”的记述,说明西周末期及春秋时期屯留为潞子国领地,称为留 吁,归晋后又称纯留。

  《史记·赵世家》记述:“肃侯元年(前349)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说明战国时期才称为屯留。屯留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东临长治市,南连长子县,西据安泽县,北依襄垣县,地处并、潞、泽、汾四州之通衢。

2017年5月24日华夏竞拍所得。五月下旬的北京,微风和煦、气候宜人。傍晚时分,晚霞映红了天际,把五光十色投向大地。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已是繁花似锦、春意正艳。健身步道上,一名“泉痴”正专注于自己的手机,不时被后面的健身者所超越。当天下午,他刚到华夏古泉细细地观赏了当晚即将结拍的一枚屯留方足布---典型的灵石坑;铜质精良,薄薄的一层锈花点缀其间;屯留两字清晰舒展、古意盎然;钱体筋线匀称、制作规范。他觉得这枚屯留似曾相识,却无从回忆。强烈的召唤促使这位健身者放慢了脚步,踏入网络竞拍而义无反顾……

结拍了,天色也暗了下来;他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顿感身轻如燕,快步融入到健身队伍之中。

每枚古泉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每枚战国方足布的前世今生,都那么令人神往。

前世不可追,今生需珍重。

灵石坑的敲门砖----虞阳

虞阳方足布,

地望在平陆;

北靠中条山,

南邻茅津渡。

假途诚可悲,

通行无隔阻;

从古走到今,

斜光穿晓户。

虞阳,虞山之阳,即虞城。在山西平陆县北,战国属魏。《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平陆县地处秦、晋、豫交界处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运城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茅津渡位于平陆县城南约4公里处,茅津渡地形险要,历史悠久,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有"铁码头"之称。

2003年3月,通过古泉园地购自太原一位著名藏家。通长4.6cm,重5.25g。同时购入的还有灵石坑方足布7枚,分别为襄垣一品、蔺一品、贝地一品、平阳二品和宅阳二品。据该藏家讲该批方足布出自山西灵石一建设工地,数量很大,应属窖藏。当时由铲土机挖出,在倒土时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金属撞击声。十余年过去了,灵石坑已经成为经典方足布的代名词,享誉泉界。该批方足布绿土薄锈,铜质精良,保存状态极佳。正如那位先生所言,每枚都是一件艺术品。

六国灭亡的见证人---长子

千年尘土附金身,

岁月蹉跎三竖纹;

长子丹朱受封地,

时光流转铜留痕。

归属本在韩赵间,

晋家兄弟大敌前;

临危不忘藏祸水,

直叫方足变圜圆。

长子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因尧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春秋时期,属晋;战国时期,分属韩赵。

赵魏韩三分晋国,兄弟分家也是时有摩擦。部分城邑,朝秦暮楚,时而是往来的礼,时而是争战的功。《史记·赵世家》记载,“韩与我长子”就至少有两次:一是成侯五年(前370年),赵军攻打郑国,打败了它,把占领的郑地给了韩国,韩国把长子给了赵国。另一次是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国上党的守将冯亭派使者到赵国,向赵国进献上党十七城,其中就应该包括长子。冯亭以人民的名义(“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将包括长子在内的上党十七邑送给赵国,使“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将秦之祸水引向赵国。赵王不听平阳君之言,终有长平之祸。

杜牧感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假若,三晋乃至六国面对强秦,能够真诚相待,合纵必成。那时,改写的不仅有历史,还有货币。刀布是中国特有的货币形式,就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一样,刀布也可称之为一种象形表意货币。它产生于中国金属货币的起步期,体现着人们对财富的一种质朴认知,蕴含着劳动创造财富的深刻哲理。如果中国的货币文化以三晋货币体系延伸发展,我不敢说方孔圆钱就替代不了刀布圜贝,但可以肯定中国古典货币文化将更加绚烂多姿。

是品2003在古泉园地购自太原一位泉姓先生。先后两次从泉先生处购得灵石坑方足布,一是此枚长子;另一次是贝地、襄垣和郎各一。泉先生每次都会赠送所出泉品的拓片一张;拓片上除了钱币外,还墨拓一方兰花,观之赏心悦目。这也是我首次接触钱币拓片,尽管不算精致,拓纸也不甚讲究,但我还是珍藏至今。

赵襄子之城垣---襄垣

敏而好学赵毋恤,

唇亡齿冷说魏韩;

敬义尊贤释豫让,

甘水之北筑襄垣。

金戈铁马风飘去,

只留精铜作布钱;

韩赵由今名不改,

而来两千四百年。

襄垣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的西麓,上党盆地之北。东与黎城分界;西和沁县相连;南与潞城、长治郊区、屯留接壤;北和武乡为邻。

  襄垣春秋时归属黎国;战国初,赵、韩、魏三家分晋,襄垣初属韩国,后归赵国;公元前455年,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今浊漳河)之北,因城系赵襄子所筑,故名“襄垣”。

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世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大茂山即河北古恒山,在河北阜平西北境)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世子。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 ,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2003年3月,通过古泉园地购自太原一位著名藏家。

灵石坑方足布币文书写极有力度,文字高挺;铜质精良,钱体舒展;。币身少有腐蚀,大部分泛铜光,坑口漂亮,极具美观性。

古泉文库 服务号

 

专业 专心 专注

古泉文库长期征集近、现、当代钱币文献、泉拓、手稿拍品

送拍请加微信:13802713142

历史链接:

古泉文库成立宣言

古泉文库第一种《寿泉集拓》

古泉文库第二种《古泉大全》

古泉文库第三种《足斋泉拓》

古泉文库第四种《古泉杂志》

古泉文库第五种《丝路集拓》

古泉文库第六种 《海上丝绸之路古国钱币要览 》

古泉文库第七种 《沐园百廿泉拓》

古泉文库第八种 《沐园日记》

古泉文库第九种《故宫清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种《山阴道上集》

古泉文库第十一种《戴门弟子藏泉选》

古泉文库第十二种 董遹《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三种 《开元通宝精品集拓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