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尽古松(柏)入画图系列之八 ——设色国画《双柏图》

若水《双百图》138*68厘米 附题画诗并解 一级寒阶不尽登, 齐腰立雪我何能。 庭前柏树君知否, 便是西来两代僧。 颂宋代 ▪ 李特 出入云闲满太虚, 元来真相一尘无。 重重请问西来意, 唯指庭前一柏树。 以上两首诗都是说同一件事:庭前柏树和僧。 这里牵涉到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冯学成先生的《赵州禅师语录壁观》有相关记载: 师上堂谓众曰:“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老僧到沩山,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云:'与我将床子来。’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学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 这里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唐朝的赵州观音院佛堂前,古柏森森,枝摇条拽。大殿内,僧众列集,表情肃穆,都在聚精会神,听赵州禅师讲禅。有学僧起立,当庭发问:“请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赵州禅师抬头,仰望着风中摇拽的古柏,意味深长地回答道:“庭前柏树子。”眼前的学僧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主儿,死死咬住“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反复追问。其实,赵州禅师所说的“庭前柏树子”,只是随意表达的一种物体罢了。如果他当时看见一只飞鸟,肯定会回答“飞鸟!”所以,他所说的是“柏树子”,只不过用这个概念来解开学僧沉溺于物的执着,以表达禅不可言道的精髓所在。就像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样。禅宗所追求的是“一路所问,千圣不传”,提倡“依义不依语”,破除对语言文字上的执着。佛教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指出一切都是境由心生。所以,学僧以俗眼观之,柏树子是境;但赵州禅师以佛眼观之,柏树子就是心。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就是让愚顽的人们去掉蔽遮在心中的云翳,不为眼前一事一物所羁绊,,从根本上截断一切妄念,用心去悟,契入禅境。——若水壬寅孟夏于庄子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