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糍粑糯,皖南小城池州市贵池乡村的中秋民俗记忆 中秋节是在皖南贵池乡村四大节日(正月拜年,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腊月送年)之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节日习俗: 一、送节 一般是女儿女婿给岳父母和外甥给外公外婆舅舅舅妈送礼,主要的礼物里面除了贵池的老三样(白砂糖、方片糕、礼包)再加中秋节的特色礼品-月饼,同时对于年事已高的长辈不能自己打糍粑,还会带几块糍粑。除此之外还要“带菜”就是一刀肉。现在除了这些还有追加酒品保健品的。 送礼的日期一般在初十到十五上午这几天,过去送礼是要把这些礼品放在一个干净的菜篮子里,上面盖一条红色的毛巾,在贵池农村过去送礼叫送腰篮或拎腰篮就是这样来的。 农村结婚大都选择下半年,结婚需要择日和送日子,在过去为了节省一次送日子的送礼程序,有很多家庭也会选择在送中秋节时添加一刀肉和一些酒品,请出月老一起,把送中秋节和送日子合二为一了。 二、中秋美食 月饼:现在物质丰富,月饼林林总总琳琅满目,过去的月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论个卖的芝麻饼,有大小两种,里面都是甜味馅,表面两面金黄镶嵌着或黑或白的芝麻,很多时候甜馅是腻人的,吃的少,大都是吃外面香脆的壳;还有一种月饼是论筒卖的,6个或8个一筒,大都是所谓广式或苏式月饼,里面的馅也是甜的,只是由于工艺不一样,外面的壳容易掉皮,并且月饼上有厂家的拓印。吃月饼一般在中秋节那天早上喝早茶(吃早饭前)的时候,不像有的地方是晚上在院子里赏月吃月饼,贵池人似乎没有这个雅兴。 糍粑:在过去农户自己留种的农耕时代,有一种品种叫“三粒寸”的糯稻,三粒寸的意思是三粒米的长度加起来刚好就是一寸(3.3cm),比现在米店里卖的长粒米略长一点点。 糯稻收割在农历八月初,收割晒干了,刚好就可以蒸糯米饭打糍粑了,大抵操作如下: 糯米浸在水里成分吸收水分(半天左右)沥干,此间准备好木制的饭甑,灶台大灶台生火烧水,沥干的糯米倒入饭甑里,摊平,用长筷子戳一些通气的眼,盖子上盖一块毛巾或毯子,大火烧水,待盖子上毛巾干了盖板发烫了糯米饭基本上就好了。 在蒸饭的过程中用小灶台小锅炒芝麻,装在布袋里用木棒或小锤子锤成粉末状,再准备干净的木盆和用于打糍粑的糍粑锤子(就是淘汰旧犁换下来的犁梢)以及用于揉糍粑的竹制簸箕。 糯米饭蒸熟后倒入木盆里,用糍粑锤子揣,一个人揣,一个人用凉毛巾翻,知道最后揣成绵柔状,再倒入洒满芝麻的簸箕里,全家人用手用力揉搓摊成饼,边糅边撒芝麻,切成方块。 吃糍粑一般在这个时候趁热吃一点。有的家庭敬老爱老,会在这个时候给长辈送一点热糍粑尝新,以示敬意。更多的时候多是节后的油煎糍粑或糖炒糍粑更好吃一些。 还有一种糍粑做的美食是糍粑角(发ge音)子,把糍粑切成麻将大小的小方块,晒干,到腊月准备年货的时候用砂锅炒或者油炸,那是很好的美味了。 贵池乡村俚语有云“年怕中秋月怕十五”,过了中秋,一年就过了一大半了,秋天是金色的丰收季,过了秋天就是渐渐寒冷的冬天了,中秋的记忆也是一年几乎最后的温暖的记忆,温馨且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