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智慧解析

 qdj8878 2022-05-07 发布于河北省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qí),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意译〗(统治者)为政混沌宽容,百姓就淳朴厚道;为政严苛,百姓就狡诈、不诚实。灾祸啊,幸福就依傍在它的旁边;幸福啊,灾祸就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看明白呢?它没有定准啊,正能转化为反,善能转化为恶,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有个性,但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解析〗关于“其政闷闷,其民淳(chún)(chún);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其政闷闷与其政察察是两种不同的执政风格,其政闷闷说的是统治者为政粗疏,似是糊里糊涂,大大咧咧,国家大环境比较宽松;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就朴实、单纯;其政察察说的是统治者为政严苛,似是明察秋毫,滴水不漏,大环境相对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民众无法轻松快乐,终日紧张胆怯。久而久之就会圆滑狡诈。可见什么样的统治者,造就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百姓。对一个国家、团体来说。关键还在于统治者和领导者。

关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qí),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说的是祸福相依,祸和福总是结伴同行,且还可以互相转化,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管大体如此,其中的细节还是很微妙的。很难看明白,说清楚。

《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有智慧的老人,有一天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失了。人们都前来安慰他。那个老人说:“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过了些日子,那匹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胡人的良马。人们听说后都来道贺。那个老人却说:“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果不其然,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那匹胡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听说后又前来安慰他。那个老人却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当地的壮年男子都须应征入伍去作战。一场战争之后,死了很多人。而老人的儿子因为腿伤的缘故免于参军作战,得以保全了性命。由此故事可见,表面上看似乎是好事的,可能其背后隐藏着祸患,表面上看似是祸事的。可能它会带来好运气,由此可见祸福不是绝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祸和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道德经》第四十章老子写到“反者道之动”。老子藉此告诉世人事物的任何属性都有其对立面同时存在,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转化是永恒存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

祸,本意为灾难。人生于世,常见的祸有凶灾,病患,牢狱,短命四个方面,其中凶灾包括遭遇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地陷等自然灾害,还包括车祸等飞来横祸。病患包括各种疾病,牢狱指的是锒铛入狱失去自由,短命指的是非正常死亡。福,《说文解字》对“福”的解释是“佑也”,“佑”就是赐福、保佑的意思,古人认为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也就是说人之福有五个方面,故称五福

《书经.洪范》写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命不夭折且福寿绵长曰长寿;

钱财富足且地位尊贵曰富贵;

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曰康宁;

宅心仁厚且乐善好施曰好德;

安详而逝且无病无痛曰善终。

上述五福具足,才能算是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否则,一样不完美,人生也是有缺憾的。比如有的人虽然长命百岁却一生贫贱困苦,有的人腰缠万贯却英年早逝;有的人身居高位却整日提心吊胆,有的人虽然富贵有余,但没有健康,有的人一生风光,临了却遭遇横祸不得善终......

五福,是中国古人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下面我们逐条进行诠释

第一福,长寿。寿命一直是一个很神秘的问题,也是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话题。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寿命,谁也不敢保证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也许还能活几十年,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下一分钟。不管你有多少的财富、多高的地位、多么广博的学识,多么娇好的形体容貌,大限将至,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有丝毫回旋余地。古人曾警诫我们说:“莫待老时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佛教经典也曾提醒世人“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章写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意思是说人出世为生,入土为死,其中,长寿的十之有三,短命的十之有三。本可长寿,却因为自己没有掌控好而早亡的也是十之有三。可见决定长寿、短命的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文中所提到的“善摄生者”指的就是善于掌控生命的人。“以其无死地”意思是说因为他不使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这不是唯心的,也不是迷信。老子藉此告诫世人,遵道贵德的人总是善于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由此老子也提醒我们。长寿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

第二福,富贵。说到富,人们总是习惯将它和钱财、财产联系起来。实际上 ,贫富是无法用钱财、财富的多与少来衡量的,古今中外都没有这个标准,事实上贫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感觉。诚如老子所写到的“知足者富”。所谓的贵指的是地位优越,受尊崇。从其字形可以看到在众多的宝贝中处于至上中心的位置。回归到现实社会中就是指受重视、受尊重,有优越感,然而一个人是否受尊重与其所处的地位不完全相关,一个官员(如:落马的高官)或其他成功人士(企业家或影视明星)可能会遭众人唾骂,不屑一顾。因为他没有做到老子所说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藉此告诫世人,做人要持守中道。做事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为人处世既要无过也要无不及。既要有原则性,做事又圆融。

第三福,康宁。所谓的康宁指的是身心二个方面,康指的是身体健康;宁指的是心里安宁平和,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写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在老子看来人的形神是不可分离的,人的魂魄也是不可分离的。人的生命有肉体生命、精神生命二部分。肉体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载体。二者互为有无。人的精神生命脱离了肉体生命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死亡。当人的肉体生命因病患无法继续承载人的精神生命时,意味着这个人即将死亡。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什么都谈不上了。但是身体的好坏,与营养、运动关系不大,人的大多数病是源自内心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内因,像什么受冷受热、细菌感染、饮食不当、环境污染等等,都是外缘。内因遇上外缘,人才会生病,不然为什么有的人下雨淋雨不会感冒,有的人就会感冒呢?有的人晚上不盖被子就着凉,有的人晚上不盖被子就不着凉呢?《黄帝内经》上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一句千古不变的至理真言,人只要把心态调节好,清心寡欲,淡泊宁静,身体自然就会健康少病。还有智者研究发现,怒恨怨恼烦五种情绪会对人的肝心脾肺肾直接造成伤害,即: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

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老子写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在老子看来,在健康方面,身心和谐是很重要的,与人相处,倘若你不让对方产生怒恨怨恼烦,让对方合理管控内心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你自己也会生活在感恩、和谐和爱的氛围中,也会从中受益而获得健康。

第四福,好德。好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源泉,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好德和人的福报一样,也是需要不断培养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好德。

德的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有阴德和阳德,阴德是不被世人知道的善行善事;阳德是世人知道

的善行善事,阴德的力量要比阳德强很多。所以古人常说要积阴德而不是积阳德。

好德也可以做二个方面的理解,一种解释是喜好德行,愿意主动修积德行,亲近仁德之人,《弟子规》讲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第二种解释是人的先天性格好,为人谦和、厚道,乐于助人,不好与人争。这种人天生有福气,有好德行。

第五福,善终。这是最难的一福,也是最后的一福,又叫考终命,俗称“好死”。生能颐养天年。临命终时,不但没有横祸,而且无病无痛,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安详而逝,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善终。

古人也称善终为寿终正寝。这相当于毕业期末考试,前面四福都有了,这一关过不去,还是没福之人。

历史上各路英雄豪杰,大富大贵之人,不得善终的数不尽数。比如名闻世界的文学家海明威、画家梵高等都是自杀而死,音乐天才莫扎特临终时,只有六个人送葬,还赶上一场大雨,只剩下抬棺材的人孤零零的把他送到坟场。历史上的政治人物的悲剧就更多了,电视上多得是,这里就不举例了。

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终绝对不能凭侥幸心理,一定要在平常广修福慧,积德行善才行。如果临命终时无病无痛,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在安详,预知时至,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圆满。然而,善终需要有个前提,即是长寿。倘若没有高寿,即使善终也是憾事。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句诗“人生七十古来稀”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名将郭子仪被尊为五福老人。

在唐朝,曾经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而安史之乱则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肃宗皇帝对他更是盛赞有加,称他重新再造了大唐王朝。

郭子仪戎马征战一生,为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唐朝中央政权,安定社会,稳定边疆,抵御外族入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常有功高震主,功臣不得善终的范例。但是郭子仪却是个例外,他真正做到了“功高震主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郭子仪一生荣华富贵,位极人臣。育有八子七女,儿孙满堂,全家近千口,享年85岁,在当时绝对是高寿。郭子仪的一生在古人眼里就是完美人生的体现。

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对每个向往美好人生的人来说,每一福都至关重要要,不可或缺,然而五福就像一根葫芦藤上结的五个葫芦瓜它们有共同的根,就是人的心地,

关于“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处世良方,其本质也是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这是处世的四个准则。其中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侧重于待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侧重于克己。方而不割本意是方正而不生硬,也可理解为有原则但不迂腐,不生硬,不教条。廉而不刿本意是有棱角而不伤害别人。也可理解为廉洁而不嫉恶如仇,不对人苛责太严,由此也可见,老子反对圆滑地做老好人,谁也不得罪,做人还是要棱角分明讲原则,有底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直率、直爽本来是人之美德,就是说话办事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性格坦率豁达、做人真诚不虚伪。但是说话做事不可不管不顾,不走脑子,不加考虑张嘴就来。这样容易伤害别人,容易得罪人。这种人与人交往的初期比较受欢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则显得没有涵养,没深度。不成熟,不稳重。

方而不割意思是说不可自认为为人正直,就冷面待人。让人感觉不好接近和相处

廉而不刿意思是说不可因为自己有个性、有棱角而伤害了别人。做人要严于律己,宽和待人,做人可以方正,但处事要圆融,宜外圆而内方。自己洁身自爱,也不可苛责别人,同流不合污即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