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油画老师张威

 王力德个人馆 2022-05-07 发布于新疆

  

      1967年的红色年代中,我组建了我们新大的美术组,天天“敬绘”伟人像。我的手下只有一位姓时的数学系女同学帮我画。另外还有几位文科女同学,比如邵月英、王萍、蔡文蔚等,时不时来这里参观我们画画。

    不久,我们美术组来了一位真正的大画家,日报社的张威老师。长得非常帅,浓眉大眼,头发有点自来卷,一副忧郁的艺术家风度。高个儿,北京人,跟我也算老乡。我一问,原来是北京著名的通州中学毕业的,大我一轮,正好跟我工作之后的第一位领导,文化馆王馆长是同级同学。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那时他的单位日报社天天WUDOU,他回不去,也没地方画画。听说我这里有个美术组,就来凑热闹,帮我画画。

  

  后排左起第四名即张威老师


    张威那时已是名画家,他说他的代表作是《鹰笛》,表现塔吉克族吹鹰笛的风情。最近我上网才得知,塔吉克族以鹰为傲,用鹰骨制成骨笛,在高原上吹奏。张威是62年创作的这幅作品,当时参加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就因为这幅画,这种笛子由原来的称呼“骨笛”改为“鹰笛”。


  

    张老师来时我正在画一幅三米高的伟人像,站在TAM城楼上招手,虽然大体还算像,但从各个方面说都很不成熟。张老师为我进行了全面修改。

    在画绿军装的袖口里面,张老师用暗红色,我问他:从照片上看,袖筒里是黑的,您为什么画成暗红色呢?他笑答:“这就是冷暖对比了,袖筒里面总是比较暖和一些嘛。再说油画中一般不用纯黑色,总要有点色彩倾向。”从此我知道了冷暖对比的道理,一般情况下,不管什么地方都不要画成纯黑纯白,多少总要有点色彩倾向,即使照片上这块是黑的,也要通过与绿军装的对比画点深红。

    全部完成后,面部不用说,改得那是非常像了,而且全身上下各处的颜色,变得更和谐更丰富了。

    我高兴地说:“我原来画的脸发脏,您这一改等于给洗了脸,容光焕发了。”张老师只笑笑,似乎天生不爱说话。


张威老师帮我修改的画像


    这幅画画完后,张老师从家里扛来一幅画框,给这幅画镶上了,凹凸面,金漆,非常漂亮。我问张老师,“这是您自己做的吗?”“当然自己做,当画家就得会木工,会刷漆。”我不由心生敬佩,后来我自己也学会了木工和漆工。给家里打制了全套家具。

    张老师经常来画画,和大家都熟了。经常参观我们画画的蔡红(蔡文蔚)建议我们去张老师家里玩玩。张老师就住在我们新大附近,南梁的一个小巷子中,我们进了家门,发现他爱人原来是一位碧眼金发的俄罗斯女郎,五十年代中苏友好,艺术家们都愿意找洋妞,即使从当模特的角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们夫妇竟然有五个同样碧眼金发的女儿!蔡红说这简直是五朵金花嘛!张老师也只是笑笑。而那位洋师母性格开朗热情,跟蔡红聊个没完。

    我想起五十年代有一首苏联歌,好像就叫做《五个女儿》:“集体农庄有个挤奶的老妈妈,谁都知道她的名子叫瓦尔瓦拉……这位老妈妈真是福气大,生了五个亲生女儿五朵花,老大叫萨莎,还有叫娜塔莎,奥莲卡,波莲卡,阿廖努什卡,最可爱的小女儿今年才十八……”这支歌是我当年看舞台上的演出听到的,一唱这歌就想起苏联“洋婆子们”戴花头巾,扎花围裙,摇着花手绢儿,猛扭肥臀跳舞的形象。今天一看张老师的五朵金花,简直就是这支歌的再现。

    邵月英和我一样爱好音乐,尤其喜欢苏联歌,当我跟她说起这个跳舞摇手绢的记忆时,她笑得上不来气。

    其实张老师并非总是不说话,有时也闲聊。他说WG刚开始时,西安美院的刘文西也被“揪出来了”,美院低年级学生都是刘文西的粉丝,不理解地问:刘老师画了那么多“伟人在陕北”,画得那么好,他怎么也成了“黑帮”?

    是啊,为什么呢?我也奇怪,因为我也很喜欢刘文西的画。但张老师并不回答,只是神秘地笑笑。

    这期间我已记不清画了多少幅伟人像,后来头头又给我找来一幅所谓“最高司令部六人像”,其它人我还都能画得像,就是周怎么都不像。众所周知,传说周是四大美男之一,浓眉大眼,连刮得铁青的胡碴儿都比别人显得色彩丰富,但太美了又不好画,画不出那气韵风度。最后没办法还得请张威老师给我修改,高级脸必须高级画家才能画出。他首先把脸的轮廓大大改宽,我在下面看着有些担心,哪有那么宽?然后把五官距离全都拉宽,最后等画完一看,哈哈,真是太像了!连表情都是那种我们熟悉的笑咪咪。

    我跟张老师学习了好几个月,我本来的油画画得比较粗放,大笔触。现在风格逐渐改向张老师的小笔触,更加细腻。

    后来他又介绍了他的好朋友,艺术学院的杨鸣山老师到我这里帮我改画,杨老师是全国级色彩大师,肯降格到我的美术小组来指导,真是三生有幸。杨老师的故事我另外专门写过。


  

    杨老师本身就是俄罗斯混血,夫人也是俄罗斯人,又都住在新大附近,所以他们俩家成为莫逆。68年我结婚后,领着夫人去看望张威老师,师母跟我夫人说:记住,咱们都是俄罗斯人,惹得张老师哈哈大笑。

    七十年代我已经在和田工作,有一天忽然听说张威老师来和田,我和众画友一起去招待所大门口迎接张老师一行,张老师还是那样风度翩翩,跟我大致聊了几句,不知为什么又匆匆离去。

    七十年代全国美展,杨老师与张威老师共同创作了一幅油画,这幅画我在北京看到了,是表现水利工地的,后来听人讲,其中模特便是张老师。

    75年全疆画展,张老师有一幅《天池》展出。还有一幅作品《待客》也成为他的代表作。


  

  

    六十年代俄罗斯人曾有机会能出国去SULIAN,张老师的爱人想去,但张老师说:我是中国人,死也要死在中国!WG后,又有了机会,张老师带着夫人和他们的“五朵洋金花”,跟杨老师一起移居澳大利亚。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张老师,也没见过杨老师。


  

  

  

  

  

  

  

  

  

  

  

  

  

  

  

  

  

                        2021年11月12日

张 威 (1932.4—) 满族, 北京人。 擅长油画。 1954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历任《新疆画报》社、《新疆日报》社美术编辑。 作品有《待客 》、《鹰笛》、《天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