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线教学:能否让学习走向深度?

 我的教育人生 2022-05-07 发布于北京

在线教学:能否让学习走向深度?

作者:李广生

看到我写这个话题,一位语文教师露出不屑的表情,他是一名班主任,教两个班80名学生。他说:“快拉倒吧,你是站在说话不腰疼,上网课,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就不错了,谈什么深度学习!”

经过一番沟通我才发现,是“深度”这个词让这位教师误会了。“深度”并非指向知识,而是指向学习,即使1+1=2这样浅显的知识,也能获得深度学习的体验——这是理解深度学习的起点。

深度学习成为热门话题以来,这个在机器学习领域非常清晰的概念,因为被嫁接到教育中而变得模糊,各路专家的过度解读让它更加扑朔迷离,有点类似于元宇宙。与掌握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合作学习等成熟的学习理论模型相比,深度学习的概念更像是一个大杂烩,或是一个啥都可以往里装的筐。但其宗旨——让学习走向深度——是符合时代发展的。

教师很容易把“深度”与知识绑定在一起,坚信没有深度知识也就没有深度学习。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知识而不是教学习,“教是为了不教”的深意并未被洞察。在学习这件事上,虽然大家都明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道理,但更愿意做的事情是“扶上马送一程”——学生骑在马上,驾驭马的缰绳却被教师牢牢抓在手里。

指向学习而不是知识的“深度”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两个字,即:认知。何谓认知?认知是人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也是至今脑科学尚未解开的谜团。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对信息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所以说,深度学习的“深度”主要指认知过程的深度,大脑对学习材料加工的精细化和系统化程度。例如:

读完一篇文章,学生觉得的美,这不是深度学习,他还要知道美在哪里、为何美,这就走向了深度学习;但如果这些是教师告诉他的,他背下来了,表示理解了,也不算深度学习,因为在他的大脑中并未对这些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如果是他自己思考、分析得出的结论,哪怕在全面性和深刻性上表现不足,也说明他开始了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过程性的深度加工而不是结果性的深度知识,这是理解和实践深度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

为了促成这种过程性的深度加工,教师要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多花一些心思。例如:一个读的活动。如果教师仅仅对读提出要求,则很难形成深度学习;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则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但如果这个问题是个没意思或没价值的问题,则又会葬送深度学习。

连续观摩了三天的线上教学,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老师讲授的时候,屏幕那端的孩子们神态各异,有的挤眉弄眼,有的摇头晃脑,有的伸腰拉胯,有的闭目养神,有的连吃带喝,你很难相信他们是在认真听讲,但隔着屏幕,教师也无可奈何。可一旦布置了具体任务,他们有事干了,状态反而会有很大改观,低下头,或是写、或是读、或是算,总之是在开展学习。这让我意识到,孩子们其实更喜欢自主学习,而不是以听讲为主要方式的接受学习,在线教学可以通过优化学习活动的方式让学习走向深度。

在线教学表面看是学习场景的变化,但本质上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教师能够克服面授教学形成的习惯,在线教学更有可能让学习走向深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