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常识 1、汉字: 汉字,由笔画构成,又称方块字、中文字、中国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或更早)的甲骨文。 汉字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用以创造各自国家的文字。所以,书法艺术,不仅中国有,朝鲜、韩国、日本也有。 2、书法: 从字义理解,书法指书写的法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法已经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传统的艺术门类。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汉字为载体,以文房四宝为工具,运用字法、章法、笔法、墨法、气韵等表现形式,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 3、字体: 汉字的书写,有篆、隶、楷、行、草五大字体。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又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 隶书。始创于秦朝,由篆书演化而来,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是通行的汉字正体字。又称正书、真书。 行书。由楷书发展而来,“行”取“行走”之意。加快了书写速度。分为行楷和行草。 草书。俗称连笔字。笔画简洁、笔势狂放,是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4、书体: 有两种理解:一是与“字体”同义;二、指楷书的五大代表: '书圣'――王羲之,称“王字”;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赵孟頫——赵体。 篆书: 广义指隶书以前的书体,狭义特指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石鼓文。篆书具有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大篆(1)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西安市西郊斗门乡花园村原始社会遗址)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代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从书法的角度分析,它已经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传世的甲骨文中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并且笔画有弹性,应当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书写而成的。 ![]() ![]() 商王武丁时期 “土方、方侵我” 刻辞卜骨 有 “甲骨之王” 美誉 长22.5 宽19厘米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或更早)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