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054-1中风这种病,古人认为病因病机是风,我们可以说是古人一种错误的看法。拿现在的病来说,就是脑血 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或者是脑血栓形成。我们要治疗,都要用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治啊,治一个,死一个。现在是仲景的书上,只 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脑血管意外也只能眼瞅着,但是治不了。所以古人认为是中风,这风字,如果作为病因病机,是大有问 题的,看看他是怎么讲的。054-2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5-1)"风之为病",就指中 风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大概都是"男左女右"的比较多吧。要如果"但臂不遂者",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疼痛, 有的是关节炎,往后够头不着,这类的情况是痹症,就是风寒湿痹那种痹,这不是中风。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啊,血虚;而 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么看。由于血虚,风邪乘里,这才发生中风。所以脉,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说"中风使然"。古人 把脑血管意外这个病,看成是中风,这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055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 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5-2)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寸口脉,桡骨动脉。"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则为寒" ,紧是风寒之邪。"浮则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他还是血虚。"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身上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如果皮肤血 不虚,风是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但不只是脑溢血,一般在皮肤不去的地方都由于虚,像太阳中风证也是的,由于虚,所以外邪才在积 而不去,底下作了详细的解释。"浮则为虚",什么虚啊,在这儿他讲了,"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在哪儿虚啊?浮啊,轻手摸,那还是络脉 。古人说通四肢的大血管谓之经,大血管的支脉为小血管,谓之络,拿共同的语言呢,就是浅在的血管,小细血管,古人叫做络脉。这就是络脉空虚 ,血少嘛。这时"贼邪"就指风寒之邪,"不泻",它不出去,这就由于络脉血虚啦。"或左或右,邪气反缓",原来位于哪一侧特别虚,哪一侧邪 气就往那去,去了还就不动。"反缓"者,就是留之谓之缓了,反倒留到那儿地方了。"正气即急",正不胜邪,这指这个血了,血虚,邪气就在那 儿呆着了,邪留在那个地方了,正气就急于退出,还是跑。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正气即退,邪气就越往前进,变成正气引邪,往里 头走了,这个时候才形成"喎僻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才形成。到这里第一段落讲完了。"邪在于络",这指的是在肌外层,就是只是能使肌 肤麻木不仁而已。那么邪到四肢大血管里头了,这个血直退、直跑,邪气就跟着它往直进,"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重就是偏重,不是沉,偏重, 就是一侧重,或者也可以当沉讲,而不胜,"重而不胜"就是所谓的半身不遂了。血虚到哪儿,邪就走到哪儿,如果到四肢大血管经脉上了,就导致 半身不遂了。那么"邪入于府"呢,那么九窍不通了,九窍闭塞,那"即不识人"了。"邪入于藏",就指心脏说的,舌属于心,舌就不能动了,舌 即难言。"口吐涎",痰之粘者谓之"涎",稀薄者谓之"唾",就要流哈喇子,即口水,流粘痰而不能说话了。这是古人的看法,这是错误的,哪 儿是风啊,所以咱们治脑出血,或是脑栓塞,你用风药,那越来越坏,没有治好的。所以这一段对治疗中风不语、中风半身不遂的祸害不小,古人的 看法是错误的。底下这个方子也是林亿他们附的。056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药 ,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 药力。《外台》说治风癫,癫就是癫痫,癫痫也是由风来的,这是古人的看法,这个方子,菊花祛风,防风也是祛风,这个方子外散风邪,同时又有 干姜、人参温中补虚,还有补血的药物。这个方子不能治像脑溢血这种情况的中风,如果中风的后遗症,人真虚,用它来调整还未尝不可,但也不一 定就好,所以这个方子也不对头。是林亿他们附的,因为仲景他没出方,你看后头就知道了。这个方子的制法在古人挺特别,"上十四味药,杵为散 ,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意思是说拿冷食,凝聚到里头风就不动了,填满了,风就没了,这 纯粹是臆想的,哪有这回事啊。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这种治疗方法,这个方子是治不了中风的 。(喜马拉雅未读)057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 则胸满而短气。(5-3)057"寸口脉迟而缓",那么迟是寒,缓是虚。哪儿虚呢?看脉的情形,"荣缓则为亡血",血管里头谓之"荣"啊, 荣气在血管之内,你重按,就是沉取缓,那是血不足。我们曾讲太阳中风是"阳浮而阴弱",你手轻轻一摸有脉,这叫浮脉,你使劲按一按,脉不经 按,很缓弱,这叫阴弱,也就是里头弱,血少。所以太阳中风,由于出汗,血管里的水分也被夺,脉就不经按,他血少,像伤寒脉它一点不出汗,血 管里头水分相当充实,按脉相当经按,紧啊。本条文说荣缓,手往里头按,脉没力气,就说明血少,荣虚血少,?"为亡血"。"卫缓",轻手摸, 这脉缓弱,那么这是中风脉。"邪气中经",一般说邪气还在表,只是在经络之间,那就是表证而已,风寒末及,?"身痒则瘾疹"。如果"心气不 足",邪乘虚内入,跟上面说的一样。那么这个条文说的是荣也缓、卫也缓,不是光说的卫缓。说是血气虚,又有风邪,营卫俱缓,就是浮取缓,沉 取也缓。这说明血少有风邪来客,所以脉迟而缓,这迟是有风寒的关系。如果只中于表,那么身痒而瘾疹,就是荨麻疹这一类,你不挠它,它不起来 ,你一挠,它起来一大片,这叫瘾疹,就是平时遭遇到风寒外邪。如果心气再虚,邪就乘虚而入。邪气要是入中的话,就会影响到里面,造成?"胸 满而短气"。仲景这本书讲中风之病到这就完了,底下所附是林亿从旁处找的方子,仲景一个方子都没有,在往下就要论"历节"了,可见仲景在写 这个东西的时候,只是介绍了古人的一种说法。他也没有出方子,根据这种事实看,古人对脑血管意外的病,没有治疗的办法,可以说还没有经验。 但这种病因为“风”的说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后世人治疗这个病,动辄就祛风,这种药物是相当厉害的。那么我们治疗这个病,我认为,主要就是 祛瘀活血。就算脑血管出血也是一样。出血,在中医观点常常是由于淤血的关系,好好的血管会出血吗,尤其是高血压,你必须用血分药,同时用泻 火的药物,所以三黄泻心汤,配伍桂枝茯苓丸都可以的,我们最常用的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又能降血压,又能祛瘀,你不祛瘀这个病是 治不了的。现在一般讲这种病,还是认为病因是中风,我的意思是应该改一改了,不对头。这个病在西医检查的相当清楚了,他不外乎一个是脑血管 出血,平时与高血压有关系,一个是脑血栓形成,大概就是这两种情形。这两种情形都是血液的问题,都不是风的问题,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现在 还这么用病因是风来认识它,所以这个病就值得研究了。这个书对于中风病,也就讲这么三节,一个方子也没有,后来林亿等人找的这些方子都不对 头,这些找的方子有治"热瘫痫"的,"瘫"是一种病,"痫"就是"惊痫"的痫,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羊角风。还有像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 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这是一种精神病,也与咱们现在说的中风证一点不相关,这个方子也治不了半身不遂。所以林亿他找啊,也找不出 来,在各家说法中也没有很好的方法。那么底下"头风摩散"他更不是治中风的方子了,附子、盐,它治疗头风,就咱们说的偏头疼,这个方子与脑 血管意外这个病没有什么关系。这是驴唇不对马嘴。林亿找各种医书,也没找出合适的方子,没有嘛。中风这个问题啊,古人有病因为风这个看法我 们只能做个参考,咱们要是治这个病,根据风治,没有治好的。我看到好多误治的案例,有些人尽瞎吹,比如薛立斋他们都是这样的,说我给患者吃 了多少斤生熟地",脑血管意外的疾病,咱们现在都看出来了,要是病不厉害的话,不治也就落那个毛病,当时是死不了,那也算是你治好的?不治 他也那样。所以很多所谓治好中风的病例,都是这类情况的多,说一个患者,如何如何病情严重,我给治疗的怎么好,现在这个患者还活着呢,那都 不是治好的。这个情况我也看到很多,没有见过用祛风药治好中风病。所以他这个书也就寥寥几节,也没深说。后面我们讲的五脏风寒积聚也是,五 脏各有风病,各有寒病,我认为这都是成问题的,风病寒病,这从哪来源的呢?张仲景的书在方书中是第一个,再没有比它更早的了。这个风病寒病 与伤寒论中的中风伤寒大有关系,中风伤寒也不是真的中于风、伤于寒了。说风就在体表,寒就在体表,这么一说可就坏了,所以无病不是风,但有 时候和风寒无法对应怎么办呢?不是风寒那个样子了,就想办法了,说寒中里头了,可它化热了,人光发烧了,就不恶寒了,对于热证,因为没法套 用风寒之说,温病没办法了,就说从口鼻而入,这都是成问题的啊。可是这影响治疗吗?不影响。解释这个自然现象有错误,但现实辨证施治是一点 不错,在临床上遇到感冒,准是两种病,不是自汗出,就是没有汗出,这两种是对的。分成两种类型挺好,汗出的太阳病你就不能用麻黄,就得用桂 枝汤才对,无汗的你非用麻黄汤不可。用桂枝汤不行。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古人通过实践,掌握了这套东西,有汗则恶风敏感,我常给人打个比方 ,大家都洗过澡,身上有汗的时候,非常怕冷,非常恶风,赶紧披上点衣物,没有汗就不恶风,自汗出当然要恶风,古人认为,恶风就是受了风邪了 ,不恶风只恶寒就是受了寒邪了。这东西就在体表呢,就算风寒能影响发病,也不会风寒就来到这里啊。所以这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就因为这个古人 对风寒的看法,就在中医界形成风寒是万病之母,什么病都离不开它风寒的观念,假设这一关打不破,中医发展不起来的。我就这么个看法,绝不能 像有些人那样,只凭想象这虚了,那虚了,瞎扯一大顿,这可不行。所以中医摆到我们面前的问题啊,挺重要。但是中医辨证施治,是挺妙的事情, 你想一想,咱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病菌,什么病毒,只要是限太阳病,就根据太阳病的治法,进行治疗。是什么病菌、病毒所致的病,都可以治好。这 个方法是不是个妙法?我想是个真实的妙法。这是中医辨证的精神所在,无论是什么病,只有现这个方证,就像刚才讲的,疟疾也是,只要现白虎汤 证,伤寒也好,疟疾也好,就用白虎汤就能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我认为是妙法啊,也不用再求明确诊断了。西医就不行了,非把病原体找到不可,才 知道是什么病菌啊,什么病毒啊,然后相对来用药,不然的话,它西医就要等待,中医没有这个毛病,这种疗法就是张仲景所讲的这套东西,是值得 研究,值得珍视的。但是有些错误看法,大家还打什么掩护啊,用不着,我们想把中医理论再提高,中医在整个近代医学上,还是有地位的,我们可 不能报残守缺,一干到底,那是不会好的,咱们都研究这东西,我认为这是当前的急务,可是这个事呢,现在这些大师们都不赞成,他们光在那想。 058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5-4)这就是一段,底下 这个应该是另一段。这个历节是什么意思?就是多发性的一种关节痛,身上关节无所不痛啊,所以叫历节。关节这个地方,是筋与骨交接这么一个部 位,所以与肝肾有关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咱们也就是做一个参考。那么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俱虚,所以"脉沉而弱",沉而弱就是里虚,肝 肾也都在里,肝肾虚,所以脉也沉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这几句话,古人作文字是这么说的,不是说我们见到沉脉 就主骨,不是的。总而言之,肝肾虚于内,所以脉应之沉而弱,由于肾虚则骨弱,肾主骨。肝虚,则筋缓,就是弛缓不收。所以关节这个地方,由于 骨和筋虚而无力,肝肾虚嘛,这个地方虚,客气邪风就容易乘虚而入关节。如果心火再气盛,那么他就要出汗,古人认为火属心。如果内里有热,他 就汗出,又不知摄生,用冷水去洗,所以"汗出入水中",如果寒水遏制了心热,使他不汗出,本来应该汗出嘛,那么汗郁而为湿,留于关节,就为 历节痛。历节痛与一般的关节炎有时候不一样,出黄汗。"历节黄汗出",不光出黄汗,他也疼,历节黄汗出而疼痛,所以叫做历节,每个关节都这 样。这也都是属于风湿痛、关节炎,这一套东西都概括在内了,所以这个书上,有时说"风湿相搏",那个风湿关节不是整个关节,这个历节是身上 整个关节,无关节不痛,叫作历节痛,才单独搁这么一章,所以这一章讲的,总而言之关节疼得也是厉害。把类风湿差不多也都搁在这章了。他在首 段提出来了,说这个病与肝肾很有关系,认为是筋骨的问题嘛,所以搁这么一段,这是得这个病的主因,这是古人的看法,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做个 参考。059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5-5)这个病,得的原因很多。这里他说与胃有关系,就是与吃的有关系,趺阳脉指的 是胃脉。"滑则谷气实",滑是一个实热证侯的脉象。吃了胃实叫谷气实,就是咱们说的"宿食",咱们阳明篇讲的那个"宿食",就是谷气实。这 就是阳明内热了。里头有停食,停食就要出汗,阳明病法多汗嘛,胃要是有宿食,再有热,蒸蒸汗出,热往外蒸,所以脉因之浮,这个浮正说明谷气 内实而蒸发汗出,所以脉因之浮,如果再遭受风邪,也容易得历节关节疼,就是咱们说的风湿相搏,如果没有汗,受风也不要紧,要是老出汗,受了 风,风湿相搏,就容易得病,轻者局部关节痛,重者就可以历节痛。所以关于历节,肝肾虚影响到筋骨弱,容易遭受客邪之气,乘虚而入关节。如果 再有热汗出,再入水中,心阳被冷水所遏制,汗不得畅出于外,郁而为湿,流到关节,所以历节疼,黄汗出。这一节呢,说你吃多了,有宿食,就是 阳明内热而汗出,他底下没有像上边说的详细。如果汗出,你也去冷水浴,也容易得那个病,跟上边是一样的。所以贪凉饮冷,或汗出当风,都可以 得关节痛,我们在前面讲了很多了。060-1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5-6)少阴脉以候肾。"少阴 脉浮而弱",弱正是说肾虚血不足。肾主骨,血虚肾不足,其骨一定弱。如果再有风,"浮则为风",再遭受外邪,外邪乘肾虚骨弱,容易为风血相 搏。风血的血指的肾血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虚则骨弱,风邪趁虚而入于骨,即关节,也容易发生疼痛如掣的历节痛。这又是一种,原因很多 。说肾虚血不足,再遭受外邪,也容易产生历节痛。(注释:此段胡老以脏腑辨证进行解释,在胡老以八纲气血辨证为主的学术体系中,非常少见。 注释毕。)060-2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5-7)这又是一个原因。"盛人"?就是身体 强壮的人,挺胖壮,脉不应涩小,"脉涩小",是湿盛血虚的样子。"短气,自汗出",里有水则短气,自汗出又有热,就是湿热内盛,这是指着喝 酒的人说的,喝酒的人内有湿热,酒蕴湿蕴热。那么他里头湿热盛,常出汗,若不注意,汗出当风,也容易得"历节疼,不可屈伸"的这种病,这在 我们讲风湿相搏时,已经讲过了。所以汗出不要当风,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乘凉过头,尤其现在有电扇吹呢,这最坏了。汗这个东西啊,有好多毒 素,废物,我们应该排出液体的废物,往外出就是汗,在内里就是湿。如果为风所闭塞,该排出的东西排不出来了,就使它郁于皮肤之内,一次不要 紧,但久而久之,使它毒素留到里头,流入关节,储存在那个地方发病,就得风湿性关节炎,更厉害的,就是历节疼。这又是一种原因,没有别的病 ,就是好喝酒,汗出当风,又不知摄生,那就容易得这个病。到这儿,他举了几条,都是容易造成历节疼的。底下呢,就是具体的证治了。061诸 肢节疼痛,身体尪wang1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5-8)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 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诸肢节疼痛" ,历节,所有的关节,就是四肢的关节,全都疼痛。"身体尪羸",这个“尪”字,就是一种畸形,羸就是瘦。人瘦,身上不是那么匀称,有地方 有些畸形。"脚肿如脱",脚肿得厉害,如脱,他疼得厉害,不光肿,也疼啊。如脱,就是行路不方便。"头眩短气",这都是里有湿有饮有水的问 题。胃有停水,人就头晕,所以咱们在临床上常遇到了,这个人头晕,咱们用苓桂术甘汤,还得利尿。头晕,水往上去,常常有气上冲的毛病。由于 气上冲,水协气一起往上冲。如果寒水在上,也即在胃,再有气冲,影响头脑,就头晕头眩,或者头沉,这都是水在心下,这是就在胃。那么同时, 有水也短气,压迫横隔膜,呼吸困难,尤其往上冲的时候最厉害。咱们讲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里头,气上冲心。"温温欲吐",胃有水啊,他 要吐,老要想吐,温温欲吐,并没吐出来了。古人温温,与愠愠通用。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论语上的一句话。愠,就是恼怒烦恼。就是咱们现在说的 恶心,使人烦恼,恶心,老要吐可是不吐,所以叫温温欲吐。根据上边所讲的,这个关节痛,是湿特别重,脚肿如脱,所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那么这个方子治关节痛,尤其是脚特别肿,挺好使,这个方子我常用。这里头饮也盛,湿也盛,外边的水气也有,所以这个方子一般觉气上冲的 情形下也有用的机会,主要是因为桂枝治气上冲的。我们看看这个方子,即"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 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恶心的厉害,我们临床上遇到恶心的厉害,多加生姜,后世称其散寒,其实不是,它是去水气降逆,所以生 姜有治水往上逆作用。这个方子,依然是桂枝汤化裁,桂枝汤去大枣,大枣有点壅满,气往上冲,甘药不要用太多,所以把大枣去了。另外,合用麻 黄、防风,散外邪。一方面祛外邪,一方面治气上冲,不是光用麻黄剂,桂枝用量特别重。由于恶心得厉害,所以生姜加量。知母不但能够解烦,同 时它能祛水,尤其是祛下边的水,由于独足肿大,所以搁上知母。附子、术咱们讲过了,它是祛湿解痹的,能从皮肤外祛除水气。这个方子最常用, 一方面能外解所谓风邪,同时偏于治呕祛水气。要是有浮肿,祛水剂没有不用麻黄的,没有,无表证则已,或可不用麻黄,要有表证更得搁麻黄。但 是一方面也得搁利水的药,白术就是了,同时搁知母,更加强祛水的力量。这个方子咱们很常用,不一定得是历节,关节都疼痛,如果下肢关节疼, 有肿,这个方子就好使。底下又有些历节,这个书编次的时候前后次序没有搞好,底下这节也应该搁桂枝芍药知母汤上面才对啊,这还是讲历节的原 因。062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 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历节病得病原因不止于上边这几项,饮食不节也容易造成,底下都说这个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酸入肝,过食酸就伤肝。肝主筋,筋伤了就缓而不收,迟缓松弛了,失去收缩作用,所以他起名叫泄,泄与 收缩是对峙,即对立对应的。"咸则伤骨",平常爱吃咸的,大量吃,咸入肾,吃多则伤肾,肾主骨,也就伤骨。骨伤则萎而不能行,咱们说下痿 ,就指痿废,所以"名曰枯"。"枯泄相搏",说有两种情形,由于食酸而伤筋,筋伤了缓驰不收,就是泄;另一方面,又好食咸,咸则伤肾,也就 伤骨,骨伤了就痿而不用,所以名曰枯,枯痿一个意思。筋泄与骨痿,两种情形结合到一起,"名曰断泄",泄还是上边那个意思,断者,就是不通 的意思。血液是通彻全身的,尤其我们拿现代的循环学说来说,它到四肢,再从四肢静脉回来。把这两个“筋泄”、“骨痿”结合在一起,由于证的 方面,枯痿缓驰不收,筋骨这个地方,不是说不通血液了,通,但是困难了,所以叫断泄。引起不通,也不是绝对不通,要是绝对不通的话,拿现在 的话说,就要坏死了,因为一点血液不通了吗。通,但不是畅通。由于荣气不得畅通,卫气也不能独行。荣卫,荣之所至,就是卫之所在,就是血管 的通透作用,这在古人是渺渺茫茫,看得不清楚,根据近代医学说得很清楚。尤其在表面的毛细血管,有通透作用,里头水份多,它往外出,内外保 持恒量。若里头水份少,外边的津液往里头去。所以古人说,卫在脉外,营在脉内。里头是血液,可是与外边是通的,出了血管外头就是津液,津液 就是气,古人说的气就是津液,你看内经说的,如雾露之溉,灌溉的溉,所以气在人之周身是无所不在,就像雾露一样的,灌溉全身,不是咱们常说 的呼吸气的那个气。那么血管不到那个地方,去跟谁通透啊?卫也就没有了。饮食入胃,血管吸收,细胞组织需要营养啊,那么怎么去啊?就是从血 管渗透出去的,把营养成份输送到周身各个细胞组织。细胞组织的废物,血管再把它吸收回来,所以血管内外他就有通透作用,这是正常的生理。古 人也知道一点,不知道不会说这些话,但不是那么确切,有时候在这里这么说,在那里那么说,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也不必给古人打掩护,也不必 对古人说他们的错误,当时他们也没办法,只能够知道那些。毛细血管得在显微镜下瞅,那时没有显微镜,怎么能看到毛细血管呢,可古人这种说法 是有道理的,可是粗略。荣卫都不通了,三焦行津液啊,所以"三焦无所御",就是无所使的意思。这样子"四属断绝",就四维不张了,它不能灌 于四旁。所以"身体羸瘦",人身体水份最多,就是津液。如果没有水份的灌溉,形体就要消瘦。所以人身上一百来斤,六七十斤是水份,人瘦与缺 水是很有关系的。那么湿浊之气呢,因为人太虚了,它就下注,所以唯独脚肿大,身上都瘦。"黄汗出",尤其是下肢爱出黄汗。皮肤虚,不能收摄 ,他就出黄汗。我们后头要讲的水气篇,有黄汗。"胫冷",指的小腿冷,历节不是胫冷,而是发热。"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胫冷,指黄汗说 的。水气病也肿,也出黄汗,但是胫冷;历节呢,还是有风邪有热的关系,所以它不冷反而发热,这是历节。这一段在这个地方将黄汗与历节做一个 鉴别。历节也出黄汗,所不同的是,一个是胫冷,一个是反发热。这一段就是饮食偏嗜酸咸的人,也容易影响导致肝肾虚,肝肾虚就影响筋骨弱了, 就能造成筋缓枯痿这个情况,也能够导致历节。这些应该放前面,因为这每条全都是说的是历节病的原因。063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 主之。(5-10)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 乌头)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这是最重了,"病历节不可屈伸",历节就是 周身关节全疼,尤其是不可屈伸,疼痛得厉害,以至于不得屈伸,所以拘挛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治这种痹痛是最重的方剂了,不过这个方子 做的非常好。主要有个乌头煎,后头要讲,这里头也提了,这个方剂里头,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乌头,用的是川乌,不要搁草乌,草乌的毒 太大了。五枚,那么在大乌头煎中,他说大乌头五枚,把它弄碎,拿蜜把它煎了。蜜二升就是两小碗蜜,把五个乌头搁到里边煎,煎取一升,两碗剩 下一碗了,就别煎了,把这个乌头别要了,乌头的成份就溶解到蜜里了,所以叫乌头煎。这就是一个药,治寒疝,治疼,由寒而致的疼,咱们要讲到 寒疝那一节就有了。这个方剂用前四位药,祛外邪,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用乌头蜜煎,就治历节痛。还有一个,不在这一章,其实应该在这一 章。乌头桂枝汤,用桂枝汤加川乌,也是这个做法,也合用乌头煎,治桂枝汤证表证,而有这种历节痛,所以身疼痛,诸药不能治,用乌头桂枝汤, 这后头都有,我是为了解释乌头汤这个方剂。如果无汗,恶风还厉害,恶风厉害是黄芪证。虽然无汗,但是表虚,这是正气不足于表,要不然他就不 搁黄芪。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发汗祛邪,同时用乌头蜜煎来治疼。蜂蜜它就治疼,甜药都缓痛。乌头跟附子一样,就治湿痹,拘挛不得屈伸, 疼痛,一味药就治这些。用蜜煎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加强镇痛作用,一方面它制乌头的毒。古人用药啊,都是从经验来的,乌头用蜜煎之后,瞑眩状 态就轻。我们平时给人开附子,有些病人回头就说,哎呀,我吃这个药好晕,那就是附子毒。可是这没关系,只是晕,就像喝啤酒似的。要是用五个 乌头啊,那了不得了,或者患者他要吐,你要搁上蜜煎呢,就没有这些问题了,蜜解附子的毒。所以古人用药啊,有办法,从经验来的,这么用还增 加它的效能,治痛,同时还能免去附子的毒。这个地方论述的都很好,后世的方药,不讲究这些。064矾石汤治脚气冲心。矾石二两上一味,以 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底下这些方子,也是林亿他们找到的附方。他一看方子不够啊,讲了一个中风,方子没多少,他就到处找方子。 矾石汤就是外用药,矾石,就是现在的明矾。他弄成水,洗脚,浸脚,治脚气。即矾石二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这是附 方,底下全是了。这个矾石汤从哪儿搞来的?没有注明,也没写附方,其实是附方。他说治脚气冲心,矾石具有祛湿、收敛作用。要是脚肿啊,或许 有些作用,但是要是脚气冲心,恐怕治不了了。065《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一两杏仁四十枚上九味, 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古 今录验》是个书名,在这个书中有续命汤这个方子,宋代林亿他们也把它们附到这个地方了。那么在这个书中还有大续命汤。那么续命汤、大续命汤 这两个方子主治相同,"治中风痱",痱也是风邪的意思,就是中于风邪。身体不能自收持,就是半身不遂。"口也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人昏 冒,也不知哪儿疼。"或拘急,不得转侧",或身上抽,而不得转侧。这个方子,真正治这个病是不行的,起这个名字叫续命汤,有些言过其实。这 个方子我们看用什么药物,含有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用麻黄汤加石膏,说明还有外邪,祛风;另外呢,加些补中的药,人参、干姜, 温中补虚;又加上当归、川芎,强壮、补血。那么如果这个人得了外感,要是心下痞硬,胃不好,同时又有些贫血,严重贫血的情况,这种人得感冒 ,这个方子我认为在这个情况下可用,否则这个方子不能用,尤其不能够治中风。现在对中风病啊这个方子千万慎用。如果真是有太阳病,外邪的症 候,发烧啊,怕冷啊,同时有严重的贫血,这个方子有时还可以用,但这种情况只能这么说,遇到很少。真正的贫血,恐怕他得少阴病,也不一定得 这个病。假设要真是太阳病这种症候,真有贫血,可以用。但是对于中风,口不能言,身体不能自收持,这个方子要加以小心。"上九味,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不让你躺,把后脊也不要盖太多,靠着椅子坐。那么,汗出就好了。"不汗更服,无所禁,勿 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这更成问题了,咱们真遇到哮喘,如果一点儿虚候没有,那你用这个方子可不行。后世医书犯这种 毛病犯得大,这个药不是不能治咳逆上气,解表嘛,有麻黄,能治,但是必须得里也虚,同时血也真虚,不然的话,搁些温补的药,那哪儿行啊。所 以哮喘,咳嗽,咳逆上气,这种病咱们经常见到啊,不能随便用这个药。它能治,但得有那种症候,不是说随便这个方子就能治这个病,这是后世医 书容易犯的毛病。066《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终日不欲饮食。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 二分黄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 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千金方》里头有个方剂,叫三黄汤。主要还是关节疼痛,百节疼痛,就是遭受风邪,关节疼痛,或者心 烦热,恶寒,心也乱,心乱就是心烦啊。一天不愿吃东西,千金方里头是用三黄汤。我们看看三黄汤里有哪些药呢,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 、黄芪二分、黄芩三分。在孙思邈那个时代,药的组成比较简单,还不像后来。这个方子用细辛、黄芪,治关节疼是有可能的。由于恶风特别厉害, 这种关节疼,用黄芪都可以,但是必须恶风特别敏感。即为正不足于表,风邪也好,湿也好,在体表,你不用黄芪祛不了,发汗更不行。细辛跟附子 对关节拘急痛疗效差不多,这两个药就治百节疼痛。麻黄、独活、黄芩,是发热解表的法子,也有表证,要不然也是不行的。不过这些药,份量都很 轻,都几分,古人一两是四分。麻黄是五分,也就一两多一点,现在就是一钱多一点,拿现在的克折算,就3-4?克。独活比较多,独活这个药发 汗没大力量,有点类似葛根,它是个滋润性的,清凉性的发汗药,也可以发汗,但是发汗作用不大。黄芩又有些解热解烦。这个方子也就是说有外证 ,有表证,不汗出,但是恶风恶寒,相当甚,即严重,同时百节疼痛,可以用这个方子,这是根据药物分析所推导。不像所说的中风,前面搁中风两 个字,大概林亿就是看到中风字样,就把这个千金方子,把放这儿《金匮要略》了。总的来说还是说的风湿相搏的这种中风,不过这个方子还挺简单 。它底下有些加味,有些混乱。他说"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这没什么道理,心热只能加黄连。泻心汤不就大黄配黄连、黄芩嘛 ,心热就指的心烦热,心热加什么大黄啊,所以底下的加味,有些不是太好。"腹满加枳实",是没问题的,如果上下都满的话,加枳实加厚朴,这 都没问题。"气逆加人参",这不对了,气逆怎么能加人参?气逆只能加半夏生姜这一类的药。人参是补虚的,中虚不一定气逆啊,这个气逆有人参 证,都是心下痞。注释:胡老似乎说气逆多为半夏生姜证,而较少、当然也可能出现人参证,不知笔者理解是否正确。注释毕。“悸加牡蛎三分”, 悸指心悸,牡蛎还能治悸动嘛,这倒可以。"渴加栝蒌根三分",也行,栝蒌根治的渴呀,分两种,只要是津液虚的那种渴,加栝蒌根就对;要是真 是阳明有热的那种渴,那非用石膏不可,用栝蒌根也不对,所以加味也不是随便写到这里的。"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加附子治百节疼痛,这是可 行的。这是三黄汤,三黄汤名字起的,就是根据黄芪、黄芩和麻黄,不是有三个黄吗,就起名叫三黄汤。067《近效方》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 ,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上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 煎七分,去滓,温服。《近效方》这本医书中,里头有术附汤。其实这个术附汤咱们讲过了,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就是那个方子,可是放在这 里解释一点儿不对头了,治什么呢,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这说得驴唇不对马嘴,那么这个方子治关节疼,没有表证 。咱们在《伤寒论》讲风湿相搏,关节疼痛,不得屈伸,它用桂枝附子汤主之。如果小便数,大便干,即去桂加术,就是那个术附汤方子。它没有表 证啊,咱们前面研究很多了,小便不利,影响表不解,它术附汤,这个小便数,大概没有表证,尤其他这个小便数,丧失津液了。由于小便数,造成 大便干,更不能发汗了,所以他把桂枝去了。那为什么加术呢?附子、术治小便频数,同时附子、术也能治湿痹,是外有湿痹,里头还丧失津液这样 的病。所以加上附子、术,使小便利,变的不那么利。所以老人小便频数,用真武汤挺好使的,真武汤里不也有附子术嘛,利尿药配合附子,能治小 便频数。如果小便不频数了,津液自然恢复,大便也就不干了。没有表,把桂枝去了,不让发汗。有附子、术,也能治痹痛。是这样一个方义,这样 一个用意。也就是说我们在治关节炎的时候,也就是痹痛这类的病,如果没有表证,小便利,或不利,而只关节疼,没有其他的,这个方子可以用。 并不像他说的,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头眩,还是对的,为什么,因为有术,术是温性药,咱们都知道,白术健脾, 健脾就是健胃。胃这个脏器,喜躁不喜湿,胃有停水,不愿吃东西,所以说白术健脾,就从这一点上说的。那么胃停水呢,头爱晕,白术是专去胃水 的,是温性药。可是胃要是没水,而用白术,那是不行的,这个方剂主头晕,或者有可能。旁的说是主头重,苦极,也不至于那份上。"不知食味" ,也冲着术说的,就是脾胃虚,术能健脾。它是这么样子看的,这是理想,实质不是这样,不一定就是一天一点儿东西不吃。它又没有表证,这类的 关节疼,不至于那样。所以后世对这个方药的解释,有些理想搁在里头。这个方子有些特别,得加上引子了,姜五片,枣一枚,这也没有什么关系, 要是有点恶心,可以加点姜,加大枣,没有大用意。可见这是后世的做法,后世都要拿姜枣做药引子,大概需要每副药后头都要搁姜几片,枣几个。 原方里头有姜枣,它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叫桂枝附子汤演变的,在这儿把姜枣变成药引子了,搁在后头了,这都不合法。原来就是白术、附子、 甘草、生姜、大枣,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你们回头看看《伤寒论》,就是这个方子。068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 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崔氏 八味丸本来在仲景书中,可能这个方子最原始是崔氏家传方,所以叫崔氏八味丸。这个方子,大概也在《近效方》里面,本方出载之处的说明没写, 大概是根据上面条文中所说的《近效方》。"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就是脚气冲心。用肾气丸,主要治下焦,有个特殊症候,就是少腹这个地方 ,少腹不仁,不仁就是麻痹,这主要是附子和生地的作用,有点血痹的情况。少腹不仁,是用肾气丸的主要症候,咱们要记得,小腹这个地方特别虚 软无力,这都是用八味肾气丸的症候,所以古人叫肾气丸,它是治下焦虚寒的。肾气丸这个方子前面有,《伤寒论》里也有。它一方面治血痹,用大 量的地黄,同时它也治烦热,另外,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山茱萸这个药,山茱萸是收敛强壮的药,这个药收敛的很,起强壮作用,与山药配伍到一起, 尤其能够健胃强中。泽泻、茯苓,祛湿,利尿药配合附子,可以治湿痹。所以这个方既能治血痹,又能治湿痹。同时又有虚脱的情况,也治小便频, 饮一斗,小便一斗,虚得很,松驰无力,组织上也没有收缩的力量,这时候也可用肾气丸。有桂枝也治气上冲。附子的量用的相当的小,没有附子的 话,连山茱萸、山药、地黄,这些补药都不起作用。机能沉衰到一个相当的程度,非附子不能振兴。阴寒客冷到极点了,也得大量用附子。一般的机 能沉衰,如阴证,没有不用附子的,它就能起使机能沉衰恢复作用,不是光祛寒而已。八味肾气丸这个药,没有什么祛寒的药,主要还是血液津液虚 ,同时又有小便不利,血痹不行等这些情况,参杂在一起。主要是机能沉衰,咱们到后头妇科里还讲了,转胞病,输尿管松弛了,不那么通畅,叫了 戾嘛,吃附子使机能仍然紧张起来,输尿管就不那么褶叠了,小便就可以通了,所以附子是起这个作用。现在六味地黄丸,把桂附拿掉了,所以就什 么也不搭,当然它六味地黄丸滋补还有些作用,有大量生地、山药、山茱萸,还是起这个作用。但是如果还说治下焦,补肾,实际上它就补不了肾了 。崔氏八味丸这个药也叫肾气丸,也叫八味丸,名字挺多。069《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风气,下焦 脚弱。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加附子一枚,炮。越婢加术汤,本来不治这个。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风气,下焦脚弱。《千金方》,把它列到这了,所 以林亿他们,就根据《千金方》的说法,把它列在这了。"治肉极",五脏有五劳五伤,六腑各有极,肉极,属脾,属胃,脾胃都主肌肉,就是肌热 肌寒肌虚,在肉上有这个病。这个肉,虽然在外,它也属于内里头脏腑,肉极,这里说的是热。"热则身体津脱",热,腠理开,津液外泄,出大汗 。"腠理开,汗大泄",那么怎么来的呢,"历风气",遭受恶历之风气,这是孙思邈的看法,才有这种情况。越婢汤,本来就治身无大热汗自出, 有水气,发肿,咱们说治风湿,风水嘛,后头有的,这是张仲景的说法。孙思邈的说法,也是汗大出,他说这是肉极热的关系,腠理开了,原因哪儿来的呢,就是受了历风气了,这是孙思邈的解释。不管孙思邈张仲景怎么解释,我们用这个药,越婢加术汤,它是既有表不解,内里又有热,跟麻杏甘石汤一样。表不解,应该恶寒,但是有里热,则反不恶寒。"下焦脚弱",这也指脚气病说的。脚气病,就是脚肿这类的病,内科学上有,脚气病变化挺多,厉害的能死人,脚气冲心嘛。下焦脚弱,就是两脚行动困难,可以用越婢加术汤。其实,咱们常用越婢加术汤,治浮肿,就是风湿,后面讲水气病就有了,所以麻黄大量用。恐怕这也是风湿。下焦脚弱,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脚肿如脱那个意思。总之是有肿的地方。要不然不会用这个方子。这是孙思邈这么一说,他说这属于肉极。底下说的很好,"恶风加附子一枚炮",不是光恶风的问题,越婢加术汤证是什么,就是身上浮肿,汗出,有表证,这就是越婢加术汤的症候,小便不利,有水肿,同时有关节痛的话,加附子。这在临床上也常用的,我们治关节痛,有几种,一种是偏于风,就是表证,有桂枝汤证,也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加术附,麻黄汤证,我一般爱用葛根汤加术附,葛根汤这个药比较好,用葛根汤发汗,汗发得不那么严重,不像麻黄汤,当然用麻黄汤也是可以的,我爱用葛根汤,风湿若没有汗,这种风湿关节痛,我们最常用的方子,是葛根汤加术附。风湿若有汗,脉比较弱,用桂枝汤加术附,桂枝汤加术附主治跟桂枝附子汤主治差不多的,这是我经常用的,如果有肿,肿的厉害,这个方子越婢加术汤很好使。要是伶仃的用到原方,麻黄六两的量,显有些多,六两现在就十八克了,可以少用点,但是不能再少于十二克,若少于麻黄十二克,那就配伍不过来了,它里头有石膏,麻黄石膏配在一起,不是大出汗,甚至于自汗出,它本身就有自汗出嘛,肿的厉害,大概都是这个方子。所以这个方子,也治很多类风湿,类风湿关节肿的多啊,甚至于关节变形,这个方子应用的机会很多,我们上面讲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要是只限于足下肿,全部关节都痛,人再比较瘦,再有些恶心,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跟越婢加术附汤相仿,但是偏于治热,桂枝芍药知母汤没有石膏,桂枝芍药知母汤我也加过石膏,起作用跟这个越婢加术汤差不多了。我加石膏是为治风湿热,风湿热,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石膏,我们一般治风湿热,久久热不退,那个方子,即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石膏挺好使,我试验过。一般的关节痛啊,就分为这么几项,有表证,有汗出的,无汗出的,有浮肿的,浮肿的我们用越婢汤加术附,无汗的用葛根汤加术附,有汗的、汗自出的用桂枝汤加术附,这是很普通的,如果恶风特别厉害,你要加黄芪。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