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母亲走过暮年

 东营微文化_ 2022-05-08 发布于山东省

陪母亲走过暮年

我出生在昆嵛山脚下一户普通的农家。18岁那年,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求学,工作,结婚,生子。从此,我的根就深深植入黄河入海口这座石油小城。我回故乡的次数也因为有了孩子,变得既没有规律又明显减少。母亲宽容地安慰我说:“孩子要紧,我和你爸都年轻,不用顾我们。”
是啊,那时的母亲多年轻啊!挺直的腰杆,浓密的黑发,布满笑纹的脸上透着健康的红润。青年的我,看不到岁月的无情,我以为母亲永远也不会老,永远都会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眼神温柔又坚定,追着西边的落日一点一点沉下去,然后扛起锄头或镢头,意气风发走回家。
吃了母亲给的“定心丸”,我理所当然用尽所有的节假日,带儿子穿梭往复于各类补习班,忙得焦头烂额。我与故乡,与母亲的关联变成电话里苍白而急促的短语。
2018年春天,母亲在葡萄架下乘凉,被掉下来的一条横木当场砸晕,血流了一地,送到医院缝了十四针。我直到次年春节回家才知道这事。我抚摸着母亲头上弯曲的长疤,好像荆棘刺痛我的手,我抱住她恸哭。那一年,儿子备战中考,我几乎寸步不离守着他。只在偶尔和母亲的电话连线里尽我的“孝心”。
母亲还是老了。七十岁时牙齿全部掉光,又镶了假牙,稀稀落落的头发已全白,弯曲的脊背像驮着沉重的石磨,仿佛轻轻一推,孱弱的身体就会倒地碎裂。
我在母亲变老的过程里,没有陪伴,没有见证,好像凌空穿云的飞机,转瞬就到了终点。母亲老得让我措手不及。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由一阵寒噤。
近几年,每逢节假日我都回老家,即使有事回不去,也会在微信里和母亲视频。看到她精神矍铄的样子我心里也高兴。
被岁月压得已经直不起腰的母亲,还在兢兢业业伺候我101岁生活不能自理的奶奶。每日汤水按时喂补,每日翻身擦屎洗尿,奶奶身上一个褥疮都没长。村里人都说,奶奶真是个有福气的老人,肯定是上辈子积福,今世才得了这么好的儿媳妇。
母亲的言传身教无形中影响了我。2020年秋天,我公公因甲状腺未分化癌恶化,48天里辗转两家医院仍不见好转。弥留之际,老人把我和我爱人叫到跟前,艰难地举起手,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当天夜里,公公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进入不惑之年后,我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母亲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知书识礼,从小就教育我,要好好念书,尊敬长辈,要做个善良的人,碰到别人有难处,能帮就伸一把手,自己的困难要自己解决,别给别人添麻烦。母亲讲不出大道理,却说出最本真的人生哲学。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容纳。
母亲像是被一条无形的带子捆着脚,无论怎么迈步都走不出她的厨房、卧室和十平米的小院。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至亲至爱的人。也许在母亲心里,这是她唯一能交付的价值不菲的珍宝。
“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这首歌唱出了父母和儿女的心声。如今我每次回家,都会央求母亲讲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她讲到动情处,眼睛发亮,身体也会微微抖动,这时,我故作惊讶的表情,不断提问,引她继续眉飞色舞。我的厨艺水平随着回家次数增加而大幅上涨,时常做软烂可口的红烧肉,包鲜嫩多汁的鲅鱼水饺讨母亲欢心。我知道,没有神经的假牙,对味觉的敏感远不如真牙,但母亲每次吃得意犹未尽。
错过母亲变老的岁月我已追悔莫及,惟愿做一副拐杖,陪伴她一步一步走完生命的暮年。

(摄影  旅途)

作者简介:王晓静,祖籍山东威海,现供职于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胜利分公司,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石化作家协会会员,胜利油田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石化作家协会第四次委员会委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