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5月的一天,我与好友游览八达岭长城,从北京德胜门出发,坐877路公交车1个多小时,到了长城脚下历史文化街。 八达岭历史文化街600米长,两旁都是仿古建筑的店铺、酒家、饭店,街旁摆放着骆驼、骏马等塑像。街上还有市民摆地摊做生意,贩牛卖马的,做“驴打滚”小吃的等等,热闹非凡。
那天,出于好奇,要尝尝北京的“驴打滚”与我们家乡的“驴打滚”有什么不同。原来,北京的“驴打滚”不是我们家乡那种有肉馅的食品,是传统小吃,虽然也是糯米面做的,但要经过几次锤、敲、打的袖珍小点心,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我尝了尝,虽然没有肉馅,但口感糯不粘牙,甜无腻味。
古代,这里是边境贸易区。文化街尽头就是登城处,也是八达岭城门处。走进城门,就看到八达岭石碑和好汉碑。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的连绵不断的长垣。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开始了第一个高潮。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后,修筑了万里长城,此时的长城约2万千米,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现存的长城包括墙体、壕堑、界壕、关堡、等相关设施4万多处。1987年底,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
 八达岭长城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全长1300多里,《长安客话》中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由此而得名。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我们开始爬长城,脚下无数块长满青苔的砖块,经过风雨冲刷,已经凹凸不平了,再加上长城的斜度,要爬上去就得用九牛二虎之力,我越爬越吃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来到了关城东门外。
我们克服了疲惫和困顿,沿着台阶一步步往上爬,腰酸腿软气喘吁吁,感觉体力不支,偶尔停下来歇歇。只要停下来就影响后面攀爬的人群,所以要咬牙坚持继续爬。向上望去,石阶高而险,人们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平衡。我们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点,登上了城楼。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山脉,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一眼望不到头。长城弯弯曲曲建筑在悬崖绝壁上,仿佛是一条巨龙,横卧在崇山峻岭之中,守卫着边关的安宁。
关城。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东西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
关城设东西二门,嘉靖十八年立东门,门额书“居庸外镇”。万历十年立西门,门额书“北门锁钥”。东西门相距60步,城墙厚一丈,城内面积约5000平方米。西门外立有牌坊,横额书“驱胡万里”。北门指居庸关,北京的北大门,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题词“锁钥北门天设险,壮哉峻岭走长龙。”  古炮共有五尊铁炮,为当时的先进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的炮筒长将近3米,口径约100毫米,射程千米以上,威力甚大。我们看到炮身刻有"敕赐神威大将军"字样,导游说,古炮是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制造,另外四尊牛腿小炮,为1957年整修长城时的出土文物。
 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孔,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敌楼间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孔、瞭望孔和吐水嘴。已修复并开放的有前三楼、北八楼和南山等16座敌楼。
 位于关城南、北两峰上,南、北各有4座敌楼。两峰相对高差大、坡度陡,敌楼由低处向高处依次峙立,南北遥相呼应。从关城到南四楼,城墙长约700米,高度上升约130米,平均每6米即上升1米。三楼与四楼之间,山势陡峭,城墙逶迤约500米,最险要处坡度达70度。从关城到北四楼,城墙长也是700余米,高度上升150多米,比南峰距离长,但较南峰平缓。三楼呈马鞍形,往上登第四楼,我认真数了,有100余级台阶。
 此楼是券洞最多的敌楼,楼长、宽足足9大步,上下两层。从券门进入一层,内有许多券洞,每面4行砖垛,每垛之间都用券顶拱连,共30余个券洞托起第二层的地面。
 北八楼海拔888米,为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敌楼,是俯瞰长城最佳之处,故又名观日台。楼内两层,有梯可上。一层有6个箭窗,其数目之多居敌楼之首。关城平台到北八楼长城相距1500余米,相对高度约230米。
 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烽火台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明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举烽办法,敌人来100人以上一烽一炮,500人以上二烽二炮,1000人以上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战台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我们看到许多神箭、铁棍,以及数以千计的大小石块。据说古代还储备一个月的口粮和用水等。这种“制作久而弥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城台、敌楼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

好汉碑。 在八达岭长城顶峰,即北八楼,也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碑文取自毛主席诗句。我们爬上了长城最高点北八楼,看到了好汉碑,为自己过了好汉瘾而自豪。站在高高的城楼上,居高临下,极目远眺,大好河川尽收眼底。长城像一条气势磅礴、蜿蜒盘旋的巨龙卧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形容它的伟大。环顾四周,雄伟挺拔、气势恢宏、连绵起伏的长城,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曲折蜿蜒的石阶是巨龙的龙身,巍然屹立的烽火台是巨龙的龙爪……巨龙翘首欲飞,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