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风云(27):“平时袖手谈心性,难时一死报君王”,东林党对明朝的灭亡该负多大责任

 金色年华554 2022-05-08 发布于江西省
PS: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只作示意,并非准确的配图,如有货不对板请谅解。
---------------------------------------------------------
(南明那段日子之二十七)

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二十九日,清军就发动了浙东攻势,以多罗贝勒博洛为统帅,率同固山额真图赖领兵南下,进攻浙东。
博洛是努尔哈赤的孙子,阿巴泰的第三个儿子,和勒克德浑一样,是八旗的新一代将领。
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也就罢了。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一两代人强,也是正常,历史上,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争霸的事情并不少,从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到契丹、女真、蒙古,许多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当起了皇帝。
不过他们的共同点是,出道即巅峰,也就是开国君主那一代人最强,以后逐代递减,并且多数是断崖式下跌,同时,往往由于内乱导致战斗力大减,再也无力进取甚至自相残杀自取灭亡,这几乎成了一条规律。
到了清朝这儿,这条规律失效了。
努尔哈赤强,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强,这也就算了,可是,连他的孙子辈也都这么强,这就有点变态了。
尼堪、岳托、鳌拜、勒克德浑、博洛、岳乐、费扬古,够资格领兵成为统帅的,一只手就数不过来,更别说那些能征善战又爵位稍低的。
要知道,从努尔哈赤25岁起兵到博洛1646年出征浙江,已经过去了整整71年。
还有一条,八旗没发生内乱。
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国,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在两位雄主死后不久,都发生大规模内斗。
成吉思汗的孙子们也很强,搞内斗的本事更是不差,为了争位互相攻伐,骨肉相残。
清朝却没有内乱,如果说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算是一次内乱,那也没到动刀子的地步,八旗之间并没有兵戎相见,这可能是清朝最危险的一个阶段,如果内乱真的发生了,那它很可能像众多曾经强盛的少数民族一样,从此一蹶不振。
代代出名将,又没有内乱危险的清朝,成为了这时期中原大地的bug级军队,或者说是东亚大陆的bug级军队。
图片
图一:清军剧照

再看看这时期汉人的名将们...在哪呢...我怎么什么也看不见...别说二代、三代了...
哦...有个叫李定国的年轻人,好像还在钻山沟...
博洛调兵遣将,以八旗兵为骨干,征调了大批江南的明朝降兵降将出征,后来出名的李成栋也率领着5000本部人马位列其中。
五月十五日,博洛大军进抵杭州,与鲁监国政权的钱塘江防线隔江相望。
1646这一年,是个大旱之年,正值夏天,浙江已几个月没下过雨,钱塘江是条大江,这时候的水量却只到战马的腹部。
主持钱塘江防线的方国安,原本寄望满洲人不会游泳,不善水战,洋洋自得,满以为可以凭借大江据险固守,但在天气的配合下,方国安傻了眼。
五月二十五日,博洛一声令下,从沿着钱塘江六和塔到严州一线列阵的马步清军涉水而渡,发动全面进攻——压根就不用船了。
方国安的明军,构成也类似于何腾蛟的楚军,很多都是拉壮丁拉来的,看见清军渡河,不少人一哄而散,脱下军装,回家种地去了,方国安急得直跳脚也无济于事,他精心部署的钱塘江防线,支撑了不到半天就土崩瓦解,手下损失过半。
面对清军势如破竹的攻势,鲁监国朱以海五月二十九日就从台州出海冲浪去了,再不走,等待他的是和朱由崧、朱常淓等哥们一样的下场。
鲁监国的首席武将越国公方国安带着部下投降,三名内阁大学士:方逢年、谢三宾、宋之普,带着吏部尚书商周祚、兵部尚书邵辅忠、刑部尚书苏壮、新建伯王业泰等投降。
除了以上这些人,投降的还有老熟人阮大铖——这时他在浙江避风头,以及其他文武官员,不计其数。
上面列举了这么多,可千万别以为所有人都投降了,就如同钱谦益本是东林党,黄道周也是东林党,同一个群体,不同的个体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自杀殉国的有,大学士张国维、督师兵部尚书余煌、礼部尚书陈函辉、大理寺少卿陈潜夫等。
与方国安共同主持钱塘江防线的兴国公王之仁比他们更绝,他带着部分军队乘船数百艘出海,来到舟山,打算和驻守这里的肃虏伯黄斌卿合兵,反攻浙江。
黄斌卿是个叛徒,嘴上答应,暗地里布置下士兵,发炮轰击王之仁船队,把他们全部击沉。
王之仁见大势已去,下令把自己家属93人乘坐的船只凿沉,官印丢进大海。
按照剧本,接下来他就该跳海自尽了,然而王之仁接下来的操作,让人大开眼界。
他只留下自己几个亲信家仆驾着一条船,大张旗帜,敲锣打鼓来到吴淞口。当地清兵以为这是个来投降的明朝大官,毕恭毕敬把他送到松江府,吴淞总兵李成栋也不敢怠慢,把他转送南京,王之仁终于见到了他想见的人——前明朝督师,现清朝大学士洪承畴。
王之仁想见洪承畴,不是想投降,而是要羞辱他一番,但求一死。
明朝的文人骂人功夫一流,王之仁一点都不客气,破口大骂:
“反面事仇,先帝赠若官, 立庙祠若、祭若,荫若子;若背义亡恩,操戈入室,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若通天之罪,过李陵、卫律远矣。”
——你特么就是个混蛋汉奸,坏得掉渣,投降匈奴回头打汉朝的李陵、卫律,都比不上你一半,你咋不上天呢?
然后王之仁说:“我骂完了,你可以杀我了,我很快就到九泉之下见你父亲,当着他的面继续骂你。”
这时候,洪承畴的老爹还活得好好的,洪承畴差点被气疯。
要说洪承畴难看也是真难看,从左懋第到袁继咸到黄道周到王之仁,清廷想要劝降哪个明朝大佬,必定要请出洪承畴——没办法,洪督师面子大么。
劝降专业户洪承畴出面,则多半挨骂,每次脸上喷的唾沫星子估计都能洗把脸。
图片
图二:明朝相关影视作品

东林党的几张面孔
比自杀更有骨气的是督师大学士朱大典,他据守金华城,誓死不降。博洛想看看这个硬骨头,亲自统帅三军将金华围得水泄不通,朱大典抵抗强硬,清军又从杭州调来红衣大炮,即使这样,猛攻了二十天才攻破金华,朱大典带着亲属在火药局点火殉国。
这个朱大典,在明末官场上号称贪官中的战斗机,被称为严嵩再世,史书上这样记载他的贪婪:
饶有才,而性奇贪,多行暴虐。括取财贿,四府僚属,囊橐皆尽,人拟其富且敌国。
贪是一回事,气节是另一回事,贪该挨批,殉国值得钦佩,朱大典的私德有问题,但他面对大是大非绝不含糊,凭借抗清殉国的气节,朱大典的口碑逆转,成了后世敬仰的名人。
这时在浙江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这个人在明末的争议性首屈一指,在某种程度上,他影响了天下走势。
什么人有这么大能量呢?——马士英。
先说一下马士英的结局。
他的结局稀里糊涂。
因为在各种资料中记载的马士英的结局,相差颇大。
《清世祖实录》: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等进剿太湖逆贼,擒获伪大学士马士英、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等。捷闻,令斩士英等。
在这里,马士英直接被擒处斩。
一些野史《闽游月记》《所知录》《南疆逸史》则很夸张:
贝勒曰:我为天下诛贼臣。剥其皮而尸之。
这些记载很夸张,马士英被杀的细节也记载得绘声绘色。
《东华录》两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进剿太湖逆贼,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俱被获,伪大学士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都统汉岱追至台州,士英属下总兵叶承恩等降,并报称马士英披剃为僧,即至寺拘获,并总兵赵体元,令斩之。
在这里,马士英逃脱了第一次围剿,跑到山里剃发为僧,最终还是被抓获处斩。
这些记载的共同点是,马士英没有投降,被清军所杀。
划重点:马士英没有降清。
马士英没有降清,应该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在大儒黄宗羲笔下,马士英是至奸之人,史上最奸诈的内阁首辅,拖出去枪毙半小时都不冤枉。
马士英的铁杆兄弟阮大铖都降清了,马士英坚持不降,那该多不正常?
图片
图三:马士英画像

讲到马士英,或许应该提一下东林党,东林党对于明朝的灭亡,有自己的责任,这点无法否认。
但如果把所有错都归到东林党头上,这也不对,明朝的灭亡原因复杂,顶层、底层、外部、内部、天灾、人祸,一个东林党,怕是背不起这么多的锅。
东林党误国,但东林党也爱国,这并不冲突。
就明末的东林党人来说,前面提到东林党人黄道周的悲剧北伐,还提到过“水太凉”的钱谦益,这些人都不足以概括东林党。
东林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以一份《东林点将录》来举例。
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得势,为了打击异己,阉党骨干——左副都御史王绍徽,仿照《水浒传》的方式,编东林党一百零九人为《东林点将录》。
此为《东林点将录》的由来。
为什么是109人呢,因为算入了在《水浒传》中早亡的托塔天王晁盖。
在这份名单里,109名大臣被按照《水浒传》中109将对号入座。看上去饶有趣味,实则这是一份迫害名单,让人毛骨悚然。
《东林点将录》名单太长,这里就不全文贴出了,摘录前面几位。
开山元帅:
托塔天王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
总兵都头领二员:
天魁星及时雨大学士叶向高
天罡星玉麒麟吏部尚书赵南星
掌管机密军师二员:
天机星智多星左谕德缪昌期
天闲星入云龙左都御史高攀龙
协同参赞军务头领一员:
地魁星神机军师礼部员外郎顾大章
正先锋一员:
天杀星黑旋风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
......
说到明末,如果从印象派出发,东林党似乎名声不佳,许多人认为东林党是明末党争的罪魁祸首,甚至有人认为“明亡于东林党”。
问题首先是,何为“东林党”?
东林党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政党,它只是政敌们互相扣的帽子,比如除了东林党,还有齐党、楚党、浙党等等,他们都是松散的政治派系而不是政党,如若硬要说党,至多勉强可算作朋党。
如果按照这种定义,那么南宋的秦桧党羽,也可以称为秦党,清末的清流,也可以用领袖翁同龢的名义称为翁党。
诸如此类,只是口头的叫法,这个党字,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不过既然已约定俗成,那么,为了行文方便,姑且也以东林党来称呼之。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左都御史李邦华向崇祯上密疏,先后提出了两个建议:
1、崇祯自己固守京师,让太子去南京监国。
2、把崇祯另外两个儿子,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封到太平府和宁国府。
崇祯听得颇为心动。
不过,在不久后接下来一次会议时,发生了另一件事:左中允李明睿上疏建议南迁,被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痛斥,首辅陈演等人则齐声附和光时亨。
崇祯傻眼了,看着陈演、光时亨等人的表演,他感到了孤立无助的悲哀。
不管是南迁还是太子监国的动议,就此不了了之,崇祯错过了最后死中求活的一个机会。
未几,北京城破,李邦华写下绝命诗,投缳殉国。
李邦华的故事,当然不止这么多,他在崇祯朝主要干的事,是整顿兵制、拨乱反正,功绩甚多,无奈明朝积重难返,非一人之力可以扭转乾坤。
在《东林点将录》里,李邦华是四十六员马步三军头领之一,列在地勇星病尉迟之位。
建议崇祯南迁的左中允李明睿,不在点将录里,不过他是东林党李邦华所推荐。李自成入京后,他被拷打审问。多尔衮入京后,以要为崇祯议谥号哭灵为条件,强逼李明睿做了礼部左侍郎。
这个被强逼的清朝礼部左侍郎,却经常礼仪不恭,数月后被革职为民。李明睿从此闲居,拒绝了弘光朝阮大铖的邀请,又避开了清朝的迫害,避乱广陵,再也没有出仕。
图片
图四:明朝相关影视作品

实际上,从天启中期到崇祯末期,李邦华这样被列入《东林点将录》的人物,在朝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对这109个人,我花了点时间做了个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崇祯一朝,点将录上被起复任用过的,有:房可壮、惠世扬、阮大铖、毛士龙、刘懋、韩爌、孙承宗、周嘉谟、钱谦益、郑三俊、文震孟、顾锡畴、郑鄤、孙必显、孙居相、李邦华、刘策、张凤翔、程绍、王洽、李若星、刘宗周、邹维琏、薛文周、沈惟炳、方震孺、魏光绪、练国事、张慎言、侯恂、胡良机、宋师襄、熊明遇、王允成、黄公辅、徐宪卿等人。
恩,看上去人数不少。
实则,这些人里多数都是被短暂起复,没多久就又被罢官,有一些连罢官的机会也没有,直接就丢了性命。比如起复为兵部右侍郎总理蓟辽军务的刘策,在皇太极入关后被论罪斩首。官至兵部尚书的王洽,也是在清军突入长城后被论罪下狱,第二年就在狱中病死。
最惨的是在点将录中位列地异星白面郎君的郑鄤,崇祯八年赴京候补,还没捞到实职,就得罪了温体仁而被弹劾,下狱四年后,在崇祯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被处以和袁崇焕一样的极刑——磔刑。
总体来说,在崇祯三年温体仁任内阁首辅后,朝野的东林党人几乎被尽逐。除了年老亡故的,他们在崇祯朝的仕途终点大概有以下几种:
1、致仕。如:孙承宗、陈所学、黄公辅、张光前、郑三俊等。
2、罢官。如:钱谦益、刘宗周、邹维琏、魏光绪、文震孟等。
3、流放。如:练国事、孙居相、解学龙等。
4、入狱。如:侯恂、宋师襄、蒋允仪等。
5、被排挤到南京坐冷板凳。比如张慎言、胡良机、熊明遇等人,就仕途而言,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就连孙承宗这样德高望重,劳苦功高的名臣,也在排挤之下不得不告老还乡,像李邦华这样坚持到崇祯十七年的,实在是殊为不易。
所谓东林党,最巅峰的时期也就是天启初年到天启三年那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众正盈朝”也就是说的那几年。
到了魏忠贤崛起之后直到崇祯末年,东林党在朝堂之上的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直到几乎完全偃旗息鼓。
无法在朝堂上发声的团体,对时局能有多大影响力呢?
图片
图五:明朝相关影视作品

如果根据上面所说,似乎东林党并不见得误国。
但事实上,东林党确实有误国。
我们知道,党争,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末的党争,从万历中期直到南明弘光政权的灭亡才算大致结束,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也就是说,从明朝明显进入下降通道开始,就始终伴随着党争,直到彻底崩盘。
东林党在其中大部分时间,所扮演的是领衔主演的角色。
从万历后期的众党争锋,到天启初期的众正盈朝,再到天启中后期的惨遭迫害,东林党在舞台中心的时间,前后持续也有三十年左右。
万历晚期的党争,消耗了大臣们的主要精力,吵架和互相攻击成了日常主要工作,必欲扳倒对手而后快。相对的,国事则成了攻击对手的武器,凡是对手支持的,我必要反对,凡是我赞成的,你不赞成,你就是敌人。
这种情况,并不是单指东林党,所有团体都是如此。大家斗起气来,那是连国事也不顾了。如果说在万历年间,东林党是为了自身安全而不得不陷入党争,那么到了天启初年,东林党和它的支持者们已经得以主持朝政,盛极一时。他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展现他们的治国才能和毕生抱负才对。
遗憾的是,东林才子们忙的还是党争,他们继续打击漏网的齐楚浙党份子,同时继续启用在前朝被打击失势的支持者和同道中人。
同时,东林内部也并不团结,分成许多小团体。比如左光斗和杨涟都是东林领袖,彼此却发生内讧,杨涟和赵南星、高攀龙等人结成一伙,对抗左光斗。
同为东林骨干,位列点将录“天究星没遮拦”之位的阮大铖,则又是左光斗的同乡好友,因为杨、左的内讧,阮大铖失去了中意的吏科都给事中一职,追名逐利之下,干脆投靠了魏忠贤,成为了阉党的骨干,反东林的楷模。
而被东林持续打击的齐楚浙党们,随着魏忠贤的起势,为了自保或者利益,又纷纷倒向了九千岁,也成了阉党的骨干,继续党争,没完没了。
所谓冤冤相报,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凡此种种,都是徒耗精力,反而给了魏忠贤可乘之机。最后,盛极一时的东林党短短几年间就被阉党驱尽杀绝,全军覆没。
终于得到了朝堂地位却不好好加以发挥,您说东林误不误国?
图片
图六:明朝相关影视作品

东林党确实存在误国的一面,对明朝的灭亡,他们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可以说东林党不识大体,也可以说东林党无才,甚至可以说东林党失节,但所谓“明亡于东林党”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的力量终究有限。
这些人,在明朝灭亡时的表现,其实跟其他官员、其他团体是一样的,有自尽殉国的,有投降大顺的,有投降清朝的,有坚持抵抗的,也有归隐不问世事的,并不存在集体性的表现。
所以,东林党们从万历到崇祯朝的影响,既没有那么小,也没有大到足以使明朝灭亡。大明最后的覆灭,是多种原因、多种作用、从内到外、长期发展的结果。 
东林党只是个朋党的概念,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政党,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大家既不用宣誓,也不用交党费,只是维持着一种松散的联系。
所谓“东林党”的概念很宽泛,事实上东林党如果作为一个派系,其影响最大的时期应该从万历后期到天启初年,至于崇祯一朝,其实自孙承宗于崇祯四年离开中枢之后,“东林党”对朝廷的影响力便几乎为零,根本无法与天启初年“众正盈朝”的大好形势相提并论。
崇祯年间换内阁辅臣更换之频繁如走马灯一般,但“东林党”人却再也无缘于权力的游戏,几个比较大影响力的人物全部在南京陪都坐冷板凳,处于半下野状态。
弘光朝的动荡最终导致了左良玉的兵变和史可法的孤掌难鸣,最终清军乘虚而入。但即使是如此,许多东林党人仍在坚持着自己的义理,与最后的大明天下共同进退。
唠叨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为东林党翻案。东林党没那么好,东林党也没那么坏,他们也没那么大的能量。
在前文提到过的贪官朱大典,因誓死不降而形象逆转,他也是东林党人。
如果有机会采访一下朱大典,他或许会说:我爱钱财,但我更爱大明!
东林党这回事,先说到这里,后面还要提到,先说回马士英。
马士英并不是东林党,他的好友阮大铖是阉党,在南京立谁为帝争执的时候,东林党因为跟福王有“争国本”的夙愿,不愿立朱由崧,马士英联合江北四镇反杀,最终拥立弘光帝,所以东林党在弘光朝受到排挤,阉党阮大铖等得势,马士英夹在中间必须站队,站队也很好选择,朱由崧不会喜欢不支持他的东林党,作为内阁首辅,首席大学士,马士英只能站在朱由崧这边。
而痛骂马士英的黄宗羲是谁呢?他是著名的“东林点将录”里被列为“天异星赤发鬼”刘宗周的得意门生,“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的长子。
马士英上台,排挤东林党,在黄宗羲笔下,马士英当然是一副奸臣面孔。
图片
图七:史可法画像

我认为,说马士英是奸臣,未必不对,在政治上,他的确擅长见风使舵,但他也不是像黄宗羲所说至奸至恶之辈,马士英在弘光朝,固然毫无作为,甚至助纣为虐,就像我们提到的朱大典一样,马士英这个人,人品和私德确实是有问题的。
但这也不能掩盖他在大是大非上的立场。马士英要降清,多尔衮双手欢迎,给他的官职,不会低于钱谦益等人。
马士英的选择是从南京逃跑,来到浙江。
没人欢迎他,甚至许多人要杀之而后快,马士英几乎成了过街老鼠。
马士英的选择是,坚持抗清,仿佛要以抗清来洗刷身上的罪名。
鲁监国的几次渡江进攻余杭、富阳和杭州的战役,马士英一次不拉,全部参加。
鲁监国失败后,马士英逃入深山,落发为僧,被擒后还是不屈被杀。
相比之下,将马士英骂个狗血喷头的黄宗羲呢?最终还是剃了头,做了顺民。
自己做不到,又何必抢占道德制高点呢?
马士英没能力,有气节。
史可法没能力,有气节。
黄道周没能力,有气节。
洪承畴有能力,没气节。
陈名夏有能力,没气节。
钱谦益有能力,没气节。
阮大铖没能力,没气节。
没有人是完人,马士英不是什么能臣,也不像东林党说得那样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