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只是满足父母养老需求的产物。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典型案例。 朋友小吴是个九零后。 还记得她工作第一年的时候,月薪才三千多,父母就让她给家里打钱。 小吴跟父母解释,我月薪才三千多,刨去房租、吃饭和交通费,没剩多少钱了。 父母就说,你不能节省一点吗? 为了供你读大学,我们当年也是很节省,家里的钱全都用来供你了,没想到你翅膀硬了就不管我们了? 小吴觉得很无奈,但是父母说的也的确是事实。 她们那边是很闭塞的小村镇,她有很多同龄人,尤其是女生,高中下了学之后就不读了。 要么赶紧嫁人,给家里挣一笔采礼;要么出去打工,20岁就开始往家打钱。 小吴说,她有一些农村的女同学,高中毕业出去打工,才三年,就给家里盖了新房子。 而且村里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其他女孩的父母就会不停地提起: “你看那谁谁家的孩子,打工三年就给家里盖房了……” 像小吴这样,高中毕业之后考上本科,读完大学再出来工作的,可以说是少数。 但是三千多的月薪,在一线城市想节省真的很困难。 她退掉了小区的合租房,租了一个更便宜的村民房,平时吃饭的钱压缩在每顿饭五块钱以内。 后来经过几年的职场打拼,她的月薪慢慢提升了一些,涨到了七千多。 但每个月仍然是把一半左右的收入,打给父母。 每到逢年过节,还要给父母额外一笔钱。 有一次五一放假,小吴跟同事去逛街,相中一个六百多元的包包。 刚想掏钱买,看到母亲来了一条短信,大意就是说,父亲最近身体不好,家里花钱多。 暗示她再给一笔钱。 小吴她爸爸好赌,妈妈在家也没什么话语权。 自从她大学毕业之后,两代人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都围绕着“钱”。 小吴认识一些同事朋友,三十多岁了还在啃老,房子车子甚至养娃的费用,都是父母赞助的。 她从来都不会瞧不起这些“啃老族”,反而是发自内心地羡慕: 至少他们有老可啃! 跟小吴相比,他们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唯一做对的一件事情就是投了个好胎,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中产家庭,父母都有退休金。 而自己,在大城市过的如此窘迫而狼狈,父母还以为自己过的很好,不断的跟自己要钱。 上个月看了一个热搜新闻: 一个九零后姑娘,父亲受伤住了院,先后骂走了20个保姆,非要她自己照顾。 父亲说别人照顾他不舒服,不放心,必须要自己亲生的孩子照顾才满意。 姑娘说: 父母退休金很低,父母两人都病倒了,自己也不敢丢掉工作。 只能是每天穿梭在医院和单位,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时间已经被各种压力,蚕食的所剩无几。 有网友也是感同身受,说了自己的经历。 奶奶糖尿病住院,医院的病号饭不肯吃,非要儿子每日现做一日三餐。 还放出话来: “我是你妈,你奶奶,所以你们砸锅卖铁也得救我。” 网友吐槽说:现在知道她是奶奶了,小时候嫌我是女孩,说不认我的时候忘了?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 或者说,父母对孩子永远是无私的,无条件的。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可没有那些温情鸡汤里说得那么好听。 实际上现在大多数人,都是父母出于养老需求的所制造的产物。 况且我们仔细想想: 世界上真的存在“不求回报的付出”吗? 首先你可能需要知道一点: 那种“自以为不求回报的付出”,这种情绪,是可以自我感动的。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做慈善,喜欢去做义工? 因为“帮助”、“付出”、“赠予”这种行为是会让脑内分泌多巴胺。 千万不要忽略这种幸福感,这是一种情感驱动。 对于人类来说,去追求幸福感、意义感是很多行为的源头。 只不过,如果这种感动,只局限于要求自己,那么生活就会简单很多。 但很多人,或者说是父母,他们在要求孩子也感动。 比如你我小时候应该都听过一句话: “父母这样做,都是为了你。” “你可不能忘了父母对你的好呀,父母为你牺牲了好多好多。” “要不是为了你,父母会有更好的事业/收入/职位……” 这就是这个逻辑最诡异的地方: 自称不求回报的人,整天在反复强调自己“不求回报”这件事情。 这种行为,我们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形容: 道德绑架。 实际上,很多父母最虚伪的地方在于: 他养孩子的那些付出,是非常渴望得到回报的。 不仅要回报,甚至需要什么类型的回报都很明确,比如: 子女学习好,成绩好,让父母脸上有光; 子女长大了找个好工作,挣大钱,让父母过上奢华的生活; 子女嫁娶得好人家,恨不得一结婚就一胎8宝这才算是步入了生活的“正轨”。 哪怕以上这些都做不到,那么子女必须有一个属性那就是“听话”。 小到被安排一次相亲(对方有多么歪瓜裂枣也当看不见),大到让孩子去自己指定的单位去工作(哪怕月薪2500)。 面对这种不上算的事情,子女自然是不愿,但又很难拒绝。 难就难在: 很多子女从出生就开始被灌输“父母对你不求回报的”。既然不求回报,你怎么忍心伤了父母的心呢?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付出是不求回报的。 很多人,或者说父母,他们只是把这种理性的换算,隐藏在某种以“亲情”为名的外衣之下。 讨论 你觉得自己是父母养老需求的产物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