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芥子园

 江汉楚才 2022-05-08 发布于湖北省

《芥子园画谱》过时了吗?

2022-03-12 20:47庐灵文化

2人跟贴

芥子园画传》问世以来,风靡数百年,影响巨大,他的出品人李渔是清初的大名士,芥子园出版公司除了刻印李渔的自己的著作,也刻其他的小说,经典、诗文集诸如 《西游记》、《水浒传》、《诗经》、《周易》等等,当然最出名的还是这部画谱。李渔并不会画画,但他喜欢山水,这部书的出版是他的女婿沈心友策划的,沈氏家藏有画家李流芳的课徒稿43页,再找到南京的画家王概花了三年时间,增补到133页,分为五卷,用当时最先进的印刷方法五色套板印刷。本来呢只打算出版山水这一集,后来大概因为卖的很好,于是又陆续出版了二集和三集。

南京芥子园现状

故宫博物院藏李流芳作品

第二集是兰竹梅菊,三集是花鸟鱼虫之类,一共也花费了三年时间,第二集的编绘王概拉上了他的二弟王蓍,三集又拉上了三弟王臬一起做,有钱一块儿赚嘛。说起这三兄弟挺有意思,他们的爹是个怪老头儿,本是浙江嘉兴人,明亡以后隐居在南京的莫愁湖东边,今天莫愁湖畔房价4万一平米,他在那儿隐居。这个怪老头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取名字叫王匄、王尸、王孽,就是乞丐尸体造孽这三个字,您听听,这是人叫的名字吗?老头太有性格了,因为改朝换代的原因,当时有很多人起这种名字。后来三兄弟长大了,把名字改成了王㮣、王蓍、王臬,虽然还都是些疑难杂字,总比乞丐什么好听一点,王蓍名字还是老丈人改的。

故宫博物院所藏王概的作品,王概的画比起金陵八家还有些差距,他编的这部书比他的艺术创作要重要得多。

《芥子园画传》的作者主要就是王氏三兄弟,沈心友是主编。第一集绘图部分除了李流芳的四十多页课徒稿,就是王概补充摹写的历代名家作品。兰竹梅菊请了浙江的画家---诸升和王蕴庵两位老先生,诸升画兰竹,王蕴庵画梅菊,这集出版的时候,二老应该已经去世了.也不知道他们拿了多少稿费。

诸升《竹石图》

第三集是花鸟鱼虫之类。范画更多一些。书做的也更加精美。有点儿像十竹斋书画谱,很适合欣赏。而且这一卷改变了前两卷的装帧方式,采用包背装。这样范画就不会被一分为二。这跟十竹斋书画谱也是一致的。

包背装翻开可看到完整一页

顺便说一句,古书的装帧采用线装,是明代中期以后流行的。他的优点就是非常结实。但是这样一来,他改变了每一页的视觉效果。改变了宋人设计这个版面的原样,单从颜值上说,蝴蝶装,包背装是远高于线装,尤其是印刷书画谱,可以摊开看到整个画面,非常舒适大气,但缺点是不结实。

芥子园第三集的内容,赏心悦目

在古代的绘画教材里面,《芥子园》应该说是编的最为详尽细致的,尤其是初集山水卷,出版以后大受欢迎,当时印量很少,价格也非常贵。所以就吸引了很多人买版权、翻印。到了乾隆的时候,就传到日本了,日本人也翻刻了很多种,这些形形色色的翻课本,比起康熙18年的原本就逐渐失真了,从原版小龙女变成山寨版小龙女,再到了宋小宝版小龙女。

各种翻刻本

到了晚清,大家实在看不过去了,有一位巢勋的画家,在老师张子祥家看到的此书,决意重新临摹了一遍出版,用当时西方传入的印刷方法石版印刷,印量大速度还快,这个本是黑白的,没有墨色层次,更没有颜色,一般叫做巢勋临本,价格便宜,普及非常广。

原本、翻刻、再翻刻

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在《芥子园画传》之前,有没有类似的绘画教材呢?当然有,不过没有这么规模齐全,形形色色的也都不太一样。比如宋代就有一部木刻的梅花画谱,叫《梅花喜神谱》,作者是宋伯仁。这部奇书从梅花吐蕊到凋零,阴阳向背、偃仰舒卷分100个图片详细画出,每一幅图还配上了诗。非常有意思。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宋本梅花喜神谱

元代画家李衎,编过一部《竹谱详录》,这部书不仅详细的讲解了竹子的画法。还不厌其烦列举了各地的上百种不同品种的竹子。关于画竹的部分,比芥子园要丰富一些。看过这两部书,你会感觉宋伯仁和李衎这两个人就是地道的“梅癖”和“竹痴”。

李衎《竹谱详录》

明代的《十竹斋书画谱》也很有名,它是一本花鸟小品画的范本集,可以欣赏,也可以临摹。但此书没有讲画法,只有兰竹部分稍微介绍了一下作画步骤。

这三张图都是《十竹斋书画谱》中的内容,芥子园第三集与之非常相似

《十竹斋书画谱》中讲解画法的几页

另外古人也早就出版过《历代名家作品集》、《中国传世名画》这一类的书,最有名的就是《顾氏画谱》,这里面收集刻印了从晋代顾恺之到唐代吴道子、李思训、王维乃至于后来的荆关董巨、黄王倪吴,包括明代吴门的名家,一直到董其昌这些名家的作品。当然,这部书是用单色版画的方式刻印出来,虽然很精,也只能把基本形象构图的显现出来,至于笔墨个性,就很难表现出来了。这里面的作品,晋唐的名家当然都不太靠谱,宋元以后的还不错,基本上能反映出每一家大致的面貌。

顾氏画谱

和芥子园最为相似的一部画谱是万历年间出版的《图绘宗彝》,内容主要是画法图解,共八卷,包括人物山水、翎毛花卉、兰竹杂画,不过内容都比较简略,最后两卷是画论选编,芥子园的编写有可能受过这部书的影响。

其他的各类画谱还有很多,以人物和花鸟居多,尤其是梅兰竹菊,大概受众面也最广。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翻过一部《中国历代画谱汇编》。里面收集了很多从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的各种画谱。

图绘宗彝

《芥子园画传》综合了这些前人画谱的长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册是文字内容,画学浅说,包含简要的画史,画理,还有一些材料方面的讲解。第二部分是技法解析,就是课徒稿的部分,树石花叶的画法和组合方法,画旁有注释的文字。第三部分是名家范画,当然是作者摹写的,巢勋的临本还增补了晚清海派很多画家的作品。芥子园一书中的图文内容,并非都是原创,也有一些搬运其他画谱中的内容。

《芥子园画传》中刻错的几个字

这套画谱当中,初集山水树石卷质量是最高的,其次是梅兰竹菊,它的优点第一个是系统、完善,树石峰峦溪谷云水舟车人物,册页团扇折扇横幅直幅,山水画的方方面面都讲到了,而且条理非常清晰,技法分解的也极其详细。画叶法就详细列举了几十种,点景人物也分成大中小以及写意四类,配上诗句,细致入微。第一集的文字部分也相当丰富,它可以拆成一部单行本《青在堂画学浅说》,这些文字大多是摘录自历代画论,简明扼要。发表王概自己意见的地方,都冠以“鹿柴氏曰”四字,阙字下行。从“设色”往后的十数条,讲各种颜料的研磨、调制及使用方法,也包括胶矾、纸绢、落款等方面的知识,非常切实详细,这一部分也是很有价值的。

应该说《芥子园画传》是一部文人画教材,他的初心呢,是给业余爱好绘画的文人学画用的。 但是客观上却成了很多大画家的启蒙读物。我们所熟知的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小时候都受到过这本书的启蒙。齐白石在他的自述中讲到自己20岁的时候,跟着师傅在一个主顾家里面做木匠活,无意间看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传》五彩套印本三集,对于当时在湘潭农村的小木匠来说,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他这才觉得自己画画毫无理法,他把画谱借回家,用半年时间勾摹复制了一部。以后的几年,他又翻来覆去照着自己复制的底本,临摹了好几遍,芥子园可以说是齐白石的绘画启蒙老师。

收藏在北京画院的齐白石勾摹芥子园

第二个问题是,芥子园画谱如今是否过时了?我们今天还要学《芥子园画谱》吗?今天我们的印刷术比起李渔那个时代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复制品做的跟真迹也差不多,各种的教学视频也很方便 ,但芥子园依旧很流行,一直在印刷。 我想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个经典教材,当你面对故宫的原作,你并不知道怎么去临摹他,但是这个画谱却告诉你,从第一笔开始,怎么去画一块石头,两块石头,一个山峰。一个树枝,两个树枝……,也就是最基本的造型方法和组合关系,并且不是简单地告诉你1234的步骤,里面蕴含了很多中国人的绘画的基本理法,也暗含了中国文化观念和一些基本的审美,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人比较缺失的。我在上学的时候,好朋友龙友博士带我去见 汪为新先生,我带了几张画向先生请教,汪老师提醒我要把芥子园再仔细临摹一下。我当时有点诧异,因为自己觉得基本技法掌握的还可以。汪老师说他建议过好多人,甚至是已经成名的画家还是要回到芥子园。我回家后临摹了不少,确实受益良多,很多东西理解深入了一层,下笔也更有底气了。

现在我们技术条件这么好,为什么没有看到超越芥子园的教材呢?当然除了硬件还有软件的原因。其实我们今天有一些高手,绘画水平并不低于《芥子园画传》的作者。但绘画高手未必愿意去编教材,尤其是重复的普及型教材,喜欢编教材的人呢往往又水平堪忧,只能给少年宫或老年大学用用,像芥子园水平这么高的书,不是精通画史画理画技的人绝对编不出。他不仅仅是几张示范图片,而是特别综合的,思路条理清晰,文字阐释也很精到,加上很多名家给他代言加持,所以作为国画教材number one的地位至今没有被撼动过。

话又说回来,从今天的眼光看,这部书还是有很多缺点,第一个是技术上的,即使是套色刻印,丰富的墨色变化很难反映出来。另外,毛笔用笔的丰富性,通过木刻也是显现不出来的,尤其是皴法,笔墨变化多端,用木刻实在很难表现,像飞白用笔的虚实变化,刻成木版画,就难免呆滞刻板一些。

第二个缺陷的是作者王概在讲解历代名家的技法时,他们能看到的宋元真迹比较有限,虽然沈心友自称“蓄古人翰墨颇多”, 但很可能多是摹本,我们知道当时的宋元绘画真迹大都集中在皇家和那几大收藏家手里, 不像我们今天可以轻易的找到范宽、郭熙、黄公望、倪瓒、王蒙最好的作品来临摹,所以书中对于很多名家的树石技法都似是而非,我们今天用真迹的图片稍一对比,就能清楚的了解了。

芥子园王蒙皴法与王蒙真迹局部

芥子园倪瓒皴法与倪瓒真迹局部

第三个问题是芥子园所提供学画的思路,这个思路很有时代特点,也值得反思。《芥子园画传》用很大篇幅列举了历代名家如何画树石,以及各种皴法,这一部分最有特点,反映出一种摹古的崇尚,但这个“”古“”被简化、程式化,可看作是是清代人对宋元绘画套路的总结。明代以后,很多书画家都有这样一种爱好,就是模仿古代各家的书画风格来游戏笔墨。比如文征明、祝允明会模仿苏黄米蔡四家的字体。沈周、文征明擅长模仿元四家的不同的风格去画画,董其昌和四王更有无数模仿荆关董巨,黄王倪吴风格的作品,他们在仿古方面几乎无所不能,如果《芥子园画传》让王鉴、王石谷来编,一定会更加的地道。他们见到的古代名画真迹也更多嘛。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传世董其昌《集古树石画稿》,宋懋晋的《摹诸家树谱》,后者在一长卷上,依次画出李成、范宽、王维等名家数十种不同风格的树。

董其昌《集古树石画稿》局部

宋懋晋的《摹诸家树谱》

还有顾见龙《仿各家课徒画稿》也是非常类似的画稿,讲解古人的技法,信手拈来。同一时期龚贤的课徒稿就不太一样了,只教他自己的方法,步骤比芥子园讲的更细致。不过他也用长篇的文字介绍了“画苑名家”。可以说芥子园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风气下产生的教材,这种教学法对于一个老师的要求当然也是非常高的,得掌握历代名家的主要的技法,而且烂熟于心。他影响了清代到民国很多人学画的一个思路,很多大画家教徒弟的时候,都是这个思路,尤其是山水画领域,比如陆俨少、贺天健、黄秋园,他们对历代名家的技法可以信手拈来。

顾见龙仿各家课徒画稿

陆俨少课徒稿,古代各家技法信手拈来

芥子园的内容深受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学画浅说中有“破邪”一条,摒斥浙派名家,范本中也绝无浙派的身影,而元四家黄王倪吴却大受欢迎,占据不少的篇幅。另外在卷五中,我们可以看到髡残和渐江的两件作品,这两位在后来的画史叙述中归入四僧,属于“在野派”,居然入选,而当时已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四王却在书中只字未提,当然这也无需过度阐释,书中主要介绍宋元名家技法,也可见取法之追求高古了。

卷五中的髡残和弘仁作品

我们今天经常说一些人的作品,有“画谱气”。所谓画谱气,就是画出来的作品似曾相识,像是画谱里的范本。 或者说千篇一律,没有一点新鲜的感觉,让人厌倦。古人也有一个词叫“画家习气”或者叫“作家习气”,指的是一些职业画家的过多的习惯动作、造型或者构图。只懂得规矩,技法,而缺少逸气情思,缺少“诗人之清丽”。这个“画家习气”和“匠气”比较接近,但没匠气那么严重。而“画谱气”实际上就是文人画家的习气,文人画本来就是要避免作家习气,可是逐渐的,他的末流也形成了他自己的习气,只会照描画谱不能从自然吸取养分,今天我们看到清代传世的作品里面大量的这种无聊的文人画作品。这也是为什么黄宾虹对文人画有很多批评的原因。当然要搞明白这个,我们必须对文人画这个概念做一点梳理。在这儿我就不多打字了。

几年前曾看过徐冰一件基于芥子园的当代艺术作品,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家对传统艺术审美习惯、传习方式及其符号性的反思。

徐冰 芥子园山水卷

我们今天对于国画传统的认识,扩充了许多内容,改变了很多观念,但如果想深入了解传统,芥子园仍是一部初学者必读的教材,当然只看这部书是远远不够的,至于应该如何临习,我们放到以后再谈。应该说,沈心友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主编,他入赘李家后,以“芥子园甥馆”的Logo协助芥子园主人经营刻书,这部书的最初版本也叫《笠翁画谱》,扉页写着“李笠翁先生论定”,序言也是李渔写的,刻的字是实实在在“大字如钱”,可见李渔在当日的影响力有多大了。不过正因如此,大家反而忘了沈心友才是真正负责此书的主编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往期内容导览

周松 · 化蝶现场 I 微展览NO.52

周正 · 明心见性 I 微展览NO.2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