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园丨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一半时差 2022-05-08 发布于广东省

我们荒诞地过完了一生

百年的穿梭无法到达

在月圆的晚上说荒唐

/ “遇见”秋园

在节目《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中,继续遇见了那些对文字,对爱好,对生活忠诚的人。已到仗朝之年的杨本芬女士谈起自己的写作日常,脸上的微笑如少女般年轻。能用文字记录母亲秋园的一生,并得以分享,然后获得畅销作家的“名衔”,若谈这个结果的确是一件幸福又令人的羡慕的事情。可在一笔一划书写的过程中,过去的艰辛与命运的多舛被呈现,这本轻巧的书籍握在手上,又变得十分沉重。

以现在去看过去,谈过去,绝对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情,在用文学记录的苦难,随着时间或记忆的模糊而淡去痛苦后,总能变成一句句让人感动的赞歌。如果用所谓标准的传记来看,这本《秋园》算不上精致,简朴的文笔,随记忆四散的人物叙述,以及有些矛盾的情节,如同倾泻在天空的星星,忽闪忽暗,你愿意抬头,也就看见了。

在草原上等待一条鱼游过

百年中国,一个世纪过去,丰功伟绩下人民的苦难从来没有消失。出生在清末的秋园,本拥有着尚且殷实的家境,随着朝代的变换,还在懵懂年纪的她不得接受无奈的命运安排。八十九载的人生在时代变革中沉浮,一生劳碌,吃尽贫苦,历经骨肉的生离死别。

她的一生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一生,千千万万中国妇女的一生,在质朴的文字中折射出来的,是真真实实的,一笔一划写在皮肤上的,在贫穷中挣扎的伤痕。然而书本封面写着:写尽两代中国女性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

这样的经历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了一种叫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然后将它归类到五千年的文化中去,于是感叹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扛过去就会明天会更好了,现在的幸福是上一代牺牲来的,我们也要为下一代的建设而奉献。我深思着这样活着的意义,个体之于集体,集体之于时代,为什么总要以牺牲和成全去建立起光辉的历史形象,生命的繁衍都应该是未来的垫脚石吗?

当我们将时间浓缩,将它们变成镜像去观察和思考,发现中国人似乎一直在这样的苦难哲学中循环,迷失,我们生下来就认定了这样的存在。历史的书写也在追求这样的“生活英雄”……

有人给了一个鱼罐头

在我看来苦难与坚韧是两件事,糟糕的经历与美好不成关系。不但如此,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中,都是以这样的思维来写成答案,以困苦去表达乐观积极;以悲伤去衬托快乐的追求;以死亡去歌颂付出的意义,将相反的经历以一种因果关系绑在了一起,突出后面的品质可贵,真实的反而被淡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的儒家思想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我并不是在否定坚韧品质的存在,只是如果一个事件的决定是为了掠夺利益而发生的,被遭迫的我们为什么为苦难找借口,再去安慰称为了成全去牺牲,成就伟大事业?苦难与坚韧应该这样捆绑在一起吗?很多中国人好像还没有明白。

秋园逝世后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回湖南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你看!她以“下场”来总结一生苦难的经历,后人定义的坚韧与美好在真实面前丑态尽显!

大声说好,不知什么是好

人生的遭遇从来不是历史的原因,而是历史的一部分,中国近代文学有许多类似《秋园》这样的坎坷,一个个真实故事的呈现,让人看到残忍是如何摧毁生命的。如今,痛惜的过去已不会构成威胁,然而还是有人故意将它们抹去了。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以结果去塑造伟大的形象,一旦价值观不对等,所有都会变成罪恶。用加缪的荒诞哲学来解释:荒诞的感情并非荒诞的概念,前者奠定了后者,如此而已。一个国家建立起秩序,但部分人以各种不对等的手段获得利益,他们制造了让人轻信的价值观,人们所经历的痛苦,焦虑,牺牲,在秩序中成为了一种手段。

足足八斤的文稿重量,用轻薄的纸张托起,秋园的女儿杨本芬女士在晚年拿起笔去记录母亲的一生,这样的举动,让人肃然起敬。秋园经历的时代苦难,若以时间来说,已过去,但若以漫长的人类历史来看,还在进行着,以不一样的程度出现,渺小的我们对此实在无能为力,一句同情或鼓励都显得虚假与薄情。我们能改变什么?我们好像不能改变什么,在阅读完以后发出的声音愿可以清醒一些。愿无论是过去,还是此刻,未来,千千万万的苦难,不会成为一种被赞颂的精神而是生命的启示,不被磨灭,也不需成为某种价值观的取向。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