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节里对母亲的思念...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2-05-08 发布于吉林省

文图/一林冷月    2022-05-08

我的老母亲已经去世好些年了...

     我的母亲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一名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员。

    她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一个吉林省中部的小城镇,母亲四岁时,她的父亲就因病去世。是她的母亲(我的姥姥),一个没有文化普普通通的城镇家庭妇女,含辛茹苦、寄人篱下的把她抚养成人,并且在当时家庭非常贫困拮据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典当衣物嫁妆,送母亲去上小学,可以说正是姥姥这个远见卓识,给母亲一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文化的基础。

     为什么说她算得上(是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呢?因为母亲在解放前只有小学程度,她在参加工作后在解放初期,曾经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玩儿着命的补习初高中文化课程...

     这是为什么呢?母亲后来回忆说:“不补习不行啊,自己原来那点文化底子,不学习胜任不了自己的工作呀”...

      想想也是哈,看看母亲的工作简历,就知道她为什么要如此恶补文化知识了...

     母亲最初参加革命工作是在自己的家乡,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某个小县城,参加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搞土改,支援解放战争...不久之后,因形势发展工作需要,调入沈阳东北日报担任文字编辑,组稿,修改校对,送当天报纸校样到印刷厂付梓,这对当年只有小学毕业的她来说,的确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好在当时战争年代,领导信任,对工作满腔热情,在干中学、学中干...

     解放后,母亲又上了一个台阶,由东北日报调入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更是一个需要有高层次文化知识的地方,也正是在解放初期北京的这段时间,母亲开始了给自己提升文化知识的恶补。

     上世纪60年代,母亲调入吉林人民出版社,负责校对工作的一摊业务,此时的她,已经与刚参加工作时的文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省一级的文化出版单位,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应该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了...

                                               上世纪60年代之初我的全家福

      文革之中,跟随父母亲走“五七道路”,我的全家下放到吉林省延边某县偏远山区。由于当地几乎全部都是朝鲜族,没有汉族小学,面对下放干部的孩子无学可上的现实情况,母亲又主动请缨,出任该地小学汉族班老师,教语文、算数。班里有小学生6-7人不等,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都有(两个弟弟有幸成为妈妈的学生),所以母亲需要备课的范围很广,好在那时母亲正值中年,精力体力还是蛮充沛的。

     父母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结束了农村下放生涯,一起调入到当时的吉林省七零油田,参加了如火如荼的石油大会战,父母亲在油田某科研单位分别担任了领导工作,直到年龄届满光荣退休。

     父母亲退休之后,随即开启另外的一片学习天地,父亲热衷于书法绘画,每天写写画画,自得其乐...除此之外父亲还在房前屋后,种树养花,培土施肥,忙得不亦乐乎(如今老父亲已接近百岁高龄)...

     而母亲则迷上了集邮(还有猜灯谜),每天徜徉在自己心爱的封、册、票中,其乐融融,开心快乐!母亲年轻时在单位里,素来以工作为重,几十年来殚精竭虑,兢兢业业。

    退休了,也不踏踏实实地在家安度晚年,而是主动的到原单位收发室帮大家收发信件,尤其是为单位的集邮爱好者购买邮票,为大家插好邮册,送到每个人手中,十几年如一日,毫无怨言。

  

       我们做儿女的,见她日日为别人操劳,也时常劝她放弃,她总是说没事,反正我自己也集邮,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但只有同样有着集邮爱好的我,知道母亲为此付出了多少辛勤汗水。还有一句她嘴里冒出来东北话,让我终生难忘,她说:“答应人家的事儿[指给大家买邮票送邮册],咱头拱地也得办到”。到后来为大家买邮票送邮册这件事她的体力和精力真的是勉为其难了,没办法我这个她的长子只能把活接下来,继续她做未尽之事,直到她过世之后...

      谈及母亲对于我的生养之恩,自然是如日月行天,如江河玮地。

     母亲是阳光,我只是一株沐浴在阳光里的幼苗。我在母亲仙逝之后,才品味出母亲活着的时光,对于我是多么幸福,俗话说七十岁有个妈,八十岁有个家,在母亲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已经是风烛残年的她,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我们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多回去看她,。

      记得每次回去看她,母亲都非常兴奋,她可以忘记眼前的事情,比如吃饭、服药,但对于我们儿时的每一件小事,都记得那么真切!我那时已经是五十有余了。但在母亲眼里,却永远是个孩子。

      她见我坐下,就颤巍巍地去冰箱拿水果和饮料给我,弄得我十分的尴尬。我要是不吃的话,她会说:“到家了,别跟你妈假假咕咕的!”于是我就吃水果,喝饮料,母亲则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我和她的眼神对视的一瞬间,我才体会到,母亲注视我的眼神,从我蹒跚学步起,就一直没有变过。

      如今母亲不在了,才更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温暖!因为我从事是驾驶工作,每次回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叫我注意安全,因为年纪大了,有时不免过于唠叨,有一次刚好我心情不好,便跟母亲发火:“妈!你这话都说了几百遍了,烦不烦那!”母亲见我生气,竟然象小学生犯了错误,跟老师检讨一样,惴惴地说:“你妈岁数大了,爱唠叨,别跟你妈一般见识啊!”想想那次顶撞母亲,现在很是痛心。

    想想如今哪怕听见母亲的一声申斥,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母亲早年间,人间道路崎岖坎坷,身遭种种磨难,但她为人诚实、善良,在生活和工作中任劳任怨,也许是修来的福吧,所幸晚年生活尚且安康,活至86岁高龄,较之她的母亲(我的姥姥)来说,已经是大大的超越了。而且弥留之际很短,几乎没有什么痛苦。这也给了做长子的我,很大的慰藉。

     母亲生前是个无神论者,并不相信诸如鬼神、转世、因果报应之类,受到她的影响,我亦是一样。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有生死,物质总不灭。

    但我此刻倒宁愿相信有所谓仙界,亦有灵魂,但愿母亲能够魂登仙界,在那个光辉灿烂的天地里,自由的徜徉,尽情地享受,在天上,注视并庇护着她人间的子孙们。

      今天是母亲节,缅怀她走过的一生,不胜唏嘘感慨,写下以上文字,亦算是对母亲大人的怀念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