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梦乡愁丨归乡偶记

 昵称37581541 2022-05-08 发布于江苏省

图片

编者按:

在游子的心目中,故乡像暮春的雨,有些清爽,有些清净;回忆像初夏的风,有些暖意,有些惬意。经历世间的风雨,待到夜深人静,我点一盏灯,等你归来,听你讲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听你讲与家乡的缠绵往事,听你讲在如皋的美好记忆,人、物、事、味道、美食,一切皆可成景。你的故事,我愿意听 。

在这春夏之交,如皋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携手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共同举办面向在外如皋人才的征文活动,同时在雉水先锋公众号、《如皋日报》副刊“寻梦乡愁”栏目中刊出。敬请关注。

图片
归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偶记
图片


节回乡,我偶遇阔别多年的儿时玩伴,曾经的俊朗少年如今都变得头发稀疏,两鬓染霜,皱纹爬上了额头。彼此问候祝福,聊聊童年的过往趣事,感慨岁月无情、时代变迁和故园新貌。

回到老家,乡风轻抚,乡音亲切,几十年前的人和景如蒙太奇般在眼前闪过,有慈祥的外婆、忙碌的父母、严厉的老师、调皮的同学,也有就读的学校,清澈的小河,还有耕地的老牛,芬芳的泥土。所有这些都是家乡的感觉,家乡的味道,家乡的情愫。我时常自问,家是什么?家乡是什么?家就是亲人的笑脸,是温暖的气息,是心灵的港湾。家乡是人生的出发地,是心的归属地,此处安心是吾乡。小时候读书对古人叶落归根的愿望不那么理解,年轻时听费翔《故乡的云》,体会也还不那么深刻,如今想来,每个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一段桑梓之情。家乡就是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地方,正如印度诗人迦梨陀娑所言: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睹物思人,难忘我的启蒙老师,已经记不清到底哪位算是我的启蒙老师了,是一位还是几位。犹记得语文老师摇头晃脑,边吟边读告诫我们“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犹记得老师在讲台上板书,我在底下偷偷临摹他的笔迹;犹记得书法课上几个同学被墨汁弄成了大花脸,引来哄堂大笑。我读的学校过于籍籍无名,未能组织任何校庆活动,很多同学的名字早已忘却。如今我们,南来北往,东奔西走,听说几位启蒙老师已不健在,令人伤感,对他们的思念只能化着内心的祝愿,祝他们灵魂安好!

我的家乡记忆少不了身着绿色制服的邮递员。我家就是投递点,因此与他们相熟。他们的职业令我羡慕,他们是信使,每天往来穿梭于乡村田间,为村庄送来报纸新闻,为千家万户带来亲人音讯,为高考的学子送去改变命运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他们带来的是期盼,是希望,带走的是寄托,是思念。邮递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的二八大杠不知什么时候换上了二轮摩托,那潇洒的背影在我的心目中绝对高大。

如今,家乡变了。最显著的就是房子变高变大了,星罗棋布的小楼别墅,宽宅大院,再也见不到儿时的瓦房和茅屋。我想,当下孩子在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一定没有我们的感同身受。我想寻找儿时上学走过的小路,还有那只能容一人通过的水泥板桥。眼前有的是十米宽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还亮起了路灯。众多家庭都拥有了汽车,老年人的代步工具也都换上了电瓶车,连自行车也已经难觅踪影。记忆中的小路小桥自然不复存在了。我想重走老宅门前的小河,那里留下了我和玩伴太多的童年记忆——春天钓鱼钓虾,夏天游泳采菱,秋天抓蟹摘蒲,冬天奔跑砸冰……

家乡变了,家乡的人也变了。不再有人因为吃饭穿衣而发愁,人们的着装色彩丰富显得很有档次,和城里人没有多大区别。业余生活也和城里无差别同步,业余生活丰富。最明显的是人们的信心和底气的变化,几户人家就会有一名大学生。有一技之长在外打工的人一年赚个十几万并不稀奇。还有的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蔬果园、垂钓基地,致富早已不是梦想,而是现实。在幸福的新时代,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或在城里安了家,而不少老人仍然习惯田园生活,久居农村。节假日的时候,年轻人开车回家探望老人,带着城里的商品和浓浓的问候,离开时带走农副产品,也带走满满的希望。

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转眼间又是冬去春来。岁月在增长,人生的经历在不断丰富中也在不断覆盖记忆。家乡的印象似乎越来越淡去,但是在某个清晨,或是在某次梦里,家乡的场景又顽强地冒出脑海,是那样的清晰,触手可及。图片



编辑 | 孙  乐   朱宇家
审核 | 陈继露 

来源 | 人才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