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论坛】马剑:让“夜晚的潜水艇”再度发生

 最爱那抹书香 2022-05-08 发布于陕西省

让“夜晚的潜水艇”再度发生

——成都师范附小跟岗研修学习交流

大荔县迪村中心小学校长 马剑

《夜晚的潜水艇》是90后陈春成首部短篇小说,其中有一段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五十岁后,我停止绘画,也不再写诗,很多人说我江郎才尽。其实不是的。我的才华早在十六岁那年就离我而去,飞出天外。我中年开始作画,不过是想描绘记忆中那些画面。写点诗,也是为此。我只是如实临摹,并非世人所说的什么主义。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整本小说,是一部新时代年轻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值得深思的教育读本,我常常在思考,教育的意义何在,它不就是此书中谈到的保护儿童的天性,保护儿童的个性教育,如何做到深入通透,2021年10月18日至22日有机会与集团成员校长赴成师附小参加为期四天的跟岗研修学习,在此,我想用“一个孩子从最初的地方走去,那么最初的地方便成了他生命重要的一部分”这句话来表达我此次学习的感受并引发教育思考。接下来,我将从“困惑”“收获” “感悟”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以汇报。
学习之前的困惑:
1.如何做好学校文化引领
2.面对新教师年年更替现象,做为中层如何更有效去引导?
3.农村教育核心是什么?
4.如何在教育教学当中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
学习之收获:
1.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是成都的“五朵金花”之一,百年名校。其学校的前身是淑行女子学堂小学部。清朝末年,川中名儒陆慎言从日本留学归来,怀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变卖家产,相继创办成首家女子淑行女子学堂(也就是成都师范的前身)和淑行女子学堂小学部,拉开“赤诚附小,百年流声”的序幕。
2.红楼小学教育集团学习团队走进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本部和慧源校区,参观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了解校本部及分校的办学目标、核心理念、学校精神等文化精髓,深刻领会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办学思想,感受到创新不拘泥,传承不离宗的深刻内涵。
3.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会议室,全国三八红旗手、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长黄敏洁以“聚焦创新合作,在学生参与中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为学习团队带来了精彩的报告,黄敏洁以结果叩问过程,以什么是教育质量,成都附小追求的教育质量是什么,怎样实现这样的教育质量三个问题为抓手展开论述,她指出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的质量,校长是学校灵魂,教师是学校的根本,她强调集团总校要打造“手手相传”“步步相随”“事事相关”的引领模式推动集团成员校“整体发展、高位发展、内涵发展、差异发展”,给我的感受是她们培养的领导是全面的,教师是多能的,集团总校对成员校的引领模式是多样的。
4.聚焦“双减”,减负提质培训环节,慧源校区执行校长蔚倩、成都附小集团校学科组组长代表以“集团化办学的思考”“精当解读教材,精准解读学情,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和“双减背景下课程建设、作业设计的思考与探索”为主题分享了他们的思考以及具体的做法,从对现状的分析到解决问题的尝试,到形成的成果和取得的成效,娓娓道来,让学习团队看到了思考的力量,研修的执着和后期实践探索的路径。
5.“融式”教育,让学科活动熠熠生彩。学校开展主题项目实践活动的特色教育,活动为期一周,从问题的提出,课标依据,教材依据,项目的描述,驱动问题,项目实施,整体实施过程,项目小组成立,小组项目实施过程都做了具体的规划。如在“探寻千年丝绸文明  传承中华传统文”活动当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课堂上开展专题学习和交流;在课余时段了解丝绸的相关资料,使用绘画、文字等方式记录学习成果;在研学活动中走进新都锦门,了解丝绸知识。语文学科,学习《搭船的鸟》《爬山虎的脚》,讨论如何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丝绸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查阅“四大绣”“三大名锦”的相关名识,开展主题分享和知识竞赛。数学学科,《蚕丝中的数学》:介绍蚕吐丝的过程,了解蚕吐丝结茧的不易,并能根据信息,计算茧丝长度以及相关问题。最后,形成各年级研修成果。活动丰富多彩,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  
6.打造适合学生的基础课程,学出提出“1314”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一个“1”——1测——引入大数据帮助教师提前预测教学效果,从而确定或调整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形成最终的教学方案。测试后,课堂进行“独立先学、小组互学、集体共学”的“3学”;教师导学的“1导”;以及主体学堂追求“学习主动、交流互动、多元活动、成长生动”的“4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以及学科能力素养在这样的模式下得以综合提升。
学习之感悟:
1.底蕴深厚,手手相传。(文化)
迪村小学占地36亩,南可望华山,东可眺东条山,处于黄、渭、洛三和交回的冲击平原上,地势平坦,元朝末年,遆姓人由山西迁此,得名,遆村,民国时取“启蒙开导”之意,雅化为迪村延用至今。迪村小学因村名得名,希望迪村的孩子们能在教师们的“启蒙开导”之下成迪小学子一生的基奠。我们迪小教师们不负众望,在传承“启蒙开导”之意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把库区移民的献身精神作为学校文化传承的主轴,以“保护孩童的天性,尊重孩童的个性”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迪村小学在集团总校红楼小学引领下取得了一些成绩,集团总校对我们学校提供了很多帮助,但从成都学习归来,对比成师附小的成熟模式,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他们百年不变而又不断创新的文化传承,特别是成师附小在引领成员校管理团队和师资培养方面手手相传和不断再回炉的传承方式让我感触颇深,他们对师资的培养不只局限于本部,对成员校师资的引领也和本部同等对待,多所成员校的校长和中层都出自于本部的精心培养,本部对成员校的中层和教师互换引领成了常态,老带新不止体现在制度上,更注重于落实,注重于结果的呈现。
  (这块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我们迪村小学为例,自2019年暑期我到迪村小学任职以来,三个暑期迪村小学通过选调共有14名教师被选调进城区,能够承担起指导任务的优秀骨干教师越来越少,这种教师单项教师流动对我们学校教学及在家长心目中的口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通过成师附小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可以更大的发挥集团的作用,甚至是突破集团这个界定,县局统筹,让单项的教师流动变成双向的,可以把城乡之间的教师、中层交流常态化(以学期甚至是年为单位),甚至是每年为乡村招收的年轻教师可以直接先委托城区学校进行一年的培养,以便能够更快地借助城区省、市、县教学能手尽快引领年轻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乡村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利用这个机会也可以为年轻单身教师解决个人问题、尽快在教育系统稳定、扎根下来提供更好的平台)
2.管理高效,细致入微。(管理)
成师附小的四天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管理高效对一个团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成师附小主要领导虽然只有6任人,但学校的管理井井有条,各尽其责,教育教研驶入课改前沿。总结管理经验: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给愿意干事的人,发展空间,不愿干事的人,藤出空间。我们在选拔中心校成员时,主要把握四点:有德有才之人重用,有德无才培养着用,无德有才之人慎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中层领选对了,工作高效,相反,无法保障工作。在各中层领导分工上管理上,我选择的是职能分工法,但只有闭环职能分工,才能做到任何事项,“球”不落地。那么,团队如何做到管理高效,我认为:首先,以读书为引领,我们要求中层领导读的第一本书是《做最好的中层》,其次,明确分工职责,对应教学点领导,最后,填写职责责任书明确责任,做到责任追究制。尽管在管理上我们形成了迪村小学的闭环职能追究制,但对青年教师管理上,近年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如每年都会有一部教师离岗或调离现象,针对此问题,我想过许多办法,(两年多来,我们学校通过自筹与申请80余万元,先后改造了三个校(园)电路、升级了教师办公、生活设施、配齐了迪村小学食堂餐厅设施、为东二小学加盖了教学楼防水顶,对教学楼进行了整体粉刷,对迪村幼儿园进行了整体软化、设施配备、围墙喷绘),不定时与教师们进行沟通,在工作上给他们做好引导,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结果年年如此。通过成师附小的学习,我深刻反醒到,其实,年青教师什么都不缺,他们缺的是生活的“光”,这道“光”便是生活中的精神领袖,教育的希望。今年10月份,以“年青教师课堂教学策略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因蕴而生,以课题为契机,在年青教师的引导向上更驱向精神层面的递进,在9月份,一期调研当中,教师们提出问题大多在于物质层面的要求,如工资待遇,洗浴,吃饭等问题,通过课题的层层深入,我们从改变教师思想上的认知做起——推荐共读《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分享,国旗下的宣誓——归属感的培养,同研一节课——我做,也要让大家做,不如合作做,培养教师合作意识等活动的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引领,教师们的思想动向,明显好转,在10月中旬的调研中,教师们在物质方面诉求没有,大多数为业务方面。我相信思想改变行为,行动决定结果,年青教师的管理我们还在摸索,相信,只要做用心的管理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3.创新研究,精益求精。(教研)
成师附小学习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学校教研发展。首先,考虑的是我们是农村小学教育,陶行知先生曾经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人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得变得格外弱。到底,农村教育核心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真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假教育,就像在教育中我们应做的是“做中学,学中做”,而课后作业便是教育的离婚协议书。那么,如何做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我们己初步规划好“探索以五人小组为合作形式,“2+3”课堂教学下的“四环导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好每节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题设计。“2+3”五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2”指基础知识部分教学,“3”指能力培养部分教学。五人小组合作,组员分工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每个孩子在整个课堂教学当中有发言、分享想法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要求遵循以下5点(1)简简单单教学。(2)课堂中做到三个不。(21)学生会的教师不讲。(22)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23)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3)课堂教学的正确答案,不是课本上的答,是学生们说出所有的答案。(4)合作+分享+生活化主题情境=成功。(5)唯真唯实,时效性高。
其次,上好劳动课,将劳动课渗透于各学科当中,让真教育在各学科翼翼生辉,做生活的实践者,开展以节日及生活仪式感相关的每月一主题活动,了解当地劳作物,从耕种到出产,做生活的研究者,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实行耕地承包制,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及积累生活经验。利用家校合育,每月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邀请各行业职业精英,为孩子进行职业宣讲,滋养学生的理想。最终,让孩子们在我们的精心引导下,成为一个不脱离劳动的真真正正的受教育者,一个有趣味的社会人。
4.因材适教,不拘一格。(学生)     
这几年在教育一线,通过成师附小学习之后,更感到我们的孩子,与城市里的孩子的区别:胆小,见人不敢说话,不善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善长展示自己,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内向。那么如何改变,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更具有自己的个性。于是,我为教师在培养孩子方面提出一个目标:让优秀成为我们的标签!有句老话说得好:要想让孩子说,就放开他的嘴,少提要求,要想让孩子跑,就放开他的腿,让他跑。以教研为契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课堂展示让学生分享——初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框架文字叙述给予提升语言表达力——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学科活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的能力,每周国旗下分享——学生榜样的力量,校园内读书分享——学生个性张扬能力。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培养有个性的人,在教育活动当中,我们迪小人还在继续。
相信,只要有教育目标,我们这一群迪小人,定会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大背景、大视野下,初心不改、薪火相传。让“夜晚的潜水艇”蹦发出生命之花,以保护儿童的天性,尊重孩童的个性为办学方向,让真实的学习在课堂上发生,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成长——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因为(就像最近走红的一篇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最后一段“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呆在角落里,因为角落里的花朵一样芬芳,我就是那个藏在角落里的人。”),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

 供稿:干部股

大荔县教育局机关学习平台

主办:大荔县教育局行政办
投稿:dljyxzb@163.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