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周原樵翁 2022-05-08 发布于北京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经典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伊戈尔·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柴可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穆拉文斯基)

马雷克指挥德累斯顿爱乐乐团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乔安娜·马威兹/柏林音乐厅管弦乐团)


柴可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阿巴多)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捷杰耶夫指挥马林斯基交响乐团)


肖斯塔科维奇第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麦凯莱/RCO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小协(谢尔盖·多加丁/圣彼得堡爱乐)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西贝柳斯第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法国广播爱乐)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多拉蒂)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小泽征尔)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西本智实)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卡拉扬/柏林爱乐/1973)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伯恩斯坦)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佩特连科)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融合在一起,为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柴可夫斯基作为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等多方面都留下不少的名作,其中交响曲占据突出的地位。他一生共完成了六部交响曲和一部标题交响曲,其中尤以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为代表,主要表现对幸福的渴望与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之歌”《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作品完成于1893年,于同年10月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完成首演,在当时获得了巨大轰动,柴科夫斯基自己也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可令人遗憾的是,在演出的几日后,这位享誉世界的作曲家便因病与世长辞,《第六交响曲》成为最后一部在他生前上演的音乐作品。

正如标题所示,乐曲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柴可夫斯基以自己一生的痛苦经历和悲观情绪为基调,描写人生的奋斗、爱情、兴奋直至恐怖、绝望、失败等,充满了挣扎、追忆和悲恸。

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比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证,因此《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的精品之一。

全曲共有4个乐章:

第1乐章是慢板。乐章开始以低音管奏出呻吟似的低沉的旋律作为序奏,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哀伤的基调。接着奏出情绪激烈、焦躁不安的第一主题和忧愁中又充满美丽幻想的第二主题。之后这两个主题在排山倒海般的节奏中交替出现,最后以平静、柔美舒展的旋律结束乐章。这一乐章完美再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最具特色的“凄美的旋律和恢弘的气势”。

第2乐章是优雅的快板。这一乐章的主题旋律来自俄罗斯民歌,于欢快优美的旋律中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郁。这一乐章也是整部交响曲最为轻松柔美的乐章,从中我们会听到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作品中似曾相识的舞曲旋律。

第3乐章是很活泼的快板。以谐谑曲塔兰泰拉舞曲主题开始(这是柴可夫斯基在意大利旅行时极为感兴趣的旋律和节奏),中间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最后以悲壮的进行曲结束乐章。

第4乐章终曲,是悲哀的慢板。主题发展从悲痛、哀伤到惶恐、绝望,最后在无限留恋和无限凄寂中消亡。


每次我听完第四乐章,再回味第二、第三乐章,总让我想起穆旦在《冥想》一诗中的内心独白:“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恒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在这部交响曲中,柴可夫斯基用细腻抒情和戏剧性的音乐语言对处于悲怆境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爱与哀愁、欢乐与痛苦,绝望与悲哀等情感变化进行了非常深刻、细腻的刻画。这部沉重的《悲怆交响曲》之所以受到后人的喜爱,我想其伟大之处不同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所传导的引人向上的力和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气概,它更加真实地描绘出处于困境中的弱者对于悲怆境遇的无奈,一种经过无数次挣扎、努力之后依然无法改变命运的绝望和悲哀。而正是这种眼泪汪汪的、无比哀伤的感叹如同一剂止疼膏般给人以精神的共鸣和微凉的慰藉感。丹麦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曾在其诗歌中说:“痛哭似乎轻而易举,实际上却万分艰难”。只有经历过“万分艰难”时刻的人才会懂何为痛苦,何为绝望,何为无奈,何为悲怆!


关于柴可夫斯基的“死之谜”以及他个人的情感生活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闻,我个人以为,作为爱乐者,我们所寻求的只是音乐作品中的旋律之美和感动,借以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和抚慰。所以不要让那些传闻影响我们对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欣赏。正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所言:“有些东西被创造到世界上,只不过为了来紧贴你的心口,它只不过是一缕生存于那一瞬间的光,然而恰恰就是那一缕光,它确确实实成了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