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铁精神谱系 ⑧ | 刘怀玉精神

 书中淘乐 2022-05-08 发布于内蒙古

从事铁路车辆工作30多年

凭着满腔的劳动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

创造了全路车辆轮对安全检查

单项最高纪录

被誉为全路车辆系统的“神尺子”

他就是包头西车辆段

包西检修车间车辆钳工刘怀玉

今天带大家了解

呼铁精神谱系之

刘怀玉精神

——不放过一条安全隐患

图片

历史渊源

刘怀玉(退休),包头西车辆段包西检修车间车辆钳工。他从事铁路车辆工作30多年来,凭着满腔的劳动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创造了安全检查、测量、选配51万条轮对无差错、两轮高低标准不差1mm的全路车辆轮对安全检查单项最高纪录,被誉为全路车辆系统的“神尺子”。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共和国铁路楷模、全路劳动模范、全路优秀共产党员、火车头奖章等荣誉。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印发《关于在全区各族职工中开展向刘怀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2009年,刘怀玉被评为“共和国铁路楷模”,铁路局党政工团研究决定,在全局开展向“共和国铁路楷模”学习的活动,编印了《产业工人的楷模—刘怀玉》,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他的先进事迹。

精神内涵

爱岗敬业的“一团火”精神。从事轮对选配工作30多年间,刘怀玉干遍了车辆系统苦、累、脏、重、险、繁的全部工种,走了十几个岗位,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自费订阅专业书刊杂志和车辆专业教材,累计做笔记40多万字,练就了一听、一看就能找到轮对故障的硬本领,使所在作业线成为整个检修流程的“放心线”和“安全岗”。

精益求精的“神尺子”精神。刘怀玉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在列检岗位上,他发现的车辆隐蔽故障最多,被工友们称为“火眼金睛”;从事轮对质量检查工作,他创下了累计51万对“无缺陷”的全路车辆轮对质量检查最高纪录,先后堵截了近千起轮对质量隐患,被广大干部职工誉为轮对选配“神尺子”。

甘于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刘怀玉工作30多年来,完全把自己融入工作之中,在单位始终保持着第一个下车进段、第一个换好工装、第一个到岗开工的“三个第一”纪录,并累计义务献工2万多小时。他检查过的货车轮对,可以装配127000多辆车,如果把这些车辆连挂起来,长度可达1800多公里。

开拓创新的“火车头”精神。刘怀玉凭借着一股开拓创新的干劲,成功研制出了承载鞍卡具,实现了承载鞍与摇枕、侧架整体吊装,达到了省时、省力和安全的目的;他反复摸索和实践,总结出“转、敲、听、测、搓”五字轴承检查法,被广泛推广应用。

刘怀玉的故事

半丝也不退让

图片

1984年夏天,由于热轴率居高不下,原铁道部给包头西车辆段亮了黄牌,限期三个月整改。为了多出车、出好车,工人们加班加点工作着,可快到下班的时候,本该修完的17辆车却连一半也没出。分管检修的副段长急了,在大库里挨道工序找原因,忽然听到争吵声,原来是轮轴车间主任和轮对质量检查员刘怀玉起了争执。

“按照规定,2条轮的轮径差可以在20毫米、4条轮可以在40毫米范围内,可刘怀玉偏要控制在2轮15毫米、4轮30毫米,这刚配好的轮子照他这么卡全都要重配,这车还怎么出?”看到分管检修的副段长来,车间主任赶紧上前“诉苦”。

刘怀玉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日子,我分析随着铁路运量越来越大,对轮对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果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我们比规定再严格一些,车辆的运用率和返回率就会小,热轴率就一定能降下去。”

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分管检修的副段长觉得两人都没错,可考虑出车率,便劝刘怀玉今天先按标准出了,却被当场拒绝。

经过三个月大干,在刘怀玉的自我加压、高定标准下,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热轴率终于降了下来,黄牌警告也解除了。最让刘怀玉高兴的是铁路大提速后重新修订的轮径差,恰好与他长期坚持的标准相符。

技改革新解难题

图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滚动轴承车辆开始增多,新设备大量投入使用,使检修作业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一天,正在大库里紧张工作的工人们听到“咣啷”的一声重物砸下的声音,紧跟着“哎呦”一声惊呼。原来是作业人员在组装滚动轴承车辆时,用手扶着承载鞍,在抬头看天车吊着的摇枕和侧架时,稍一分神,承载鞍滑了下来,差点砸中他的脚。承载鞍位于车辆侧架导框之间,起着定位轴承的作用,属于松动配件。当天车吊起摇枕和侧架分解或组装时,承载鞍没有了固定点,会自动脱落。因此,在作业中工作人员必须用手扶着承载鞍,扶不好极易挤了手或砸伤脚。

“再这么下去,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不说,作业效率也难以保障,必须想办法把承载鞍固定起来。”说干就干,刘怀玉开始带着同事们反复研究承载鞍的结构形状,查找相关资料,咨询技术人员,没日没夜计算、反反复复设计,每天忙碌到凌晨。后来,为了不打扰妻儿休息,他干脆住在了单位。最终确定了采取用钢筋做卡具将承载鞍卡死的措施,既省时省力,又极大降低了人身安全风险。

刘怀玉和同事们研制的承载鞍卡具迅速在全路推广使用,吸引其他局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取经,还荣获了当年全国重大科技计划“五小”发明成果奖。

通勤车上的临时抽考

图片

刘怀玉家住包头市东河区,单位在九原区,每天上班一去一回约两个小时。在通勤车上,别的职工不是打扑克就是聊天,可刘怀玉总是一上车就推开书本认真阅读,多年来从未间断。

一天,一个调皮的青年职工走到刘怀玉跟前,一把将书抢过来:“我给你提两个问题,看看你是不是真学!”

“你问吧!”刘怀玉心平气和地说。

“先来个简单的,第二篇第一条第二款怎么写?”

“轮轴组装及检修须详细检查各零部件的技术状态,轮对、车轴、车轮加工……”刘怀玉一字不差地流利回答,让青年职工诧异极了,急忙翻书又挑了几个较长较难的问题。可刘怀玉始终不慌不忙地准确作答。

青年职工从开始的质疑,到中间的惊讶,再到最后变为深深的佩服。他满脸歉意地将书还给刘怀玉,并鞠了一躬,说道:“大哥,对不起!你真厉害,我以后一定向你学习!”几年后,这名青年通过自学成为了第一批电大学员,成为了一名铁路工程师,而那次在通勤车上的临时抽考也成了他常讲的小故事。

刘怀玉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聚沙成塔的学习钻研精神,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车辆检修工艺》等大量业务书籍,撰写了4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成为了业务大拿。

“五字检查法”除隐患

图片

包头西车辆段轮轴车间刚成立时,轴承检查标准还不够完善,很难精准判断故障。为此,刘怀玉收集了大量故障轴承带在身边,不仅在车间琢磨,在家里也摆弄不停,一套轴承装了解、解了装,蹲着干累了就干脆跪在地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总结出“转、敲、听、测、搓”五字轴检查法,能准确判定故障。

一次作业中,他看到一个轮对轴承边上不易甩油部位有一处油泥,便立即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抠起油泥搓了搓,手感比较细滑,就去检测下一个轮对。可走到半路,他突然发现在指纹里有些细小的反光的东西,借着太阳光的反射发现是只有针尖大小的金属点,他一惊,掉头边往回跑边大喊声:“等一下,别装!”

此时,车轮已经进了组装线,他奔过去趴在轴承上,用手慢慢地转动轴承,一圈、二圈、三圈……正转反转,随后又用脚蹬轴承快速转,他把耳朵紧紧贴在上面,屏住呼吸认真听……正在干活的工友们也停下手里的活,周围一下子静下来。

终于,一声极不易察觉的卡滞声被他听出来,他站起来说:“马上将轴承退卸进行检查。”一打开轴承,已经有三颗珠子接近破损,但仍排列整齐,如果这次没有发现,后果将相当严重。

就这样,刘怀玉用“转、敲、听、测、搓”五字轴检查法,多次查出轴承的各类故障,迅速在全段范围内推广。

来源:呼铁手机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