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安阳地方文化与中国诗歌关系的研究
2022-05-08 | 阅:  转:  |  分享 
  
安阳地方文化与中国诗歌关系的研究



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等。(可加页)

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㈠理论意义这个题目充分展示了的安阳文化自信,这份自信来自安阳文化重要的历史和现实地位。从历史上讲,安阳为七朝古都,安阳殷墟是中国目前为止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是甲骨文发现地,周易发源地,有殷墟和中国大运河(永济渠)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它三千年前是帝都,从殷商以降,复历经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时代风雨,积累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安阳文化丰厚的底蕴使它对中国诗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推动力。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国诗歌研究的进展,而这一绵薄之贡献,从诗歌地方特色研究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安阳文化建设也离不开中国诗歌的影响。强化两者的联系,可以使安阳文化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借此推导一步,越是地方的越是中国的。安阳文化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真正大规模系统性的挖掘研究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有很多方面还有空白等待我们去填补,㈡实践意义安阳是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目前正在努力回归河南第一方阵,这不但要靠经济硬实力,还要靠文化软实力。强化软实力,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安阳文化内涵,提升安阳文化品位,而安阳文化源远流长,给中国诗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从这里入手,对连接安阳地域文化和中国大文化助绵薄之力,当可对安阳文化实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有助于我们教育教学的展开。诗歌,尤其古典诗歌,本来就是学生的钟爱,而且也是课堂学习和考试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助推,中国诗歌更加深入人心,我们的学生吟诵中国诗歌蔚然成风。在这样的形势下,强化中国诗歌和安阳文化的联系,更有助于学生贴近诗歌,更好地理解诗歌,也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让他们更加热爱古都安阳,并为家乡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核心概念界定

安阳文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它由不同时代的文化累积而成,除了七朝古都之外,它在唐宋元明清乃至当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发展轨迹,所以这个累积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继承创新和推陈出新的过程。我们可以说,安阳文化是古老的,但是它又是新鲜的;它古老而没有暮气,年轻而不失稳健。同时,它又是一个地域性概念,目前传统意义上的五县四区是安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原来安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淇县的殷墟(朝歌)文化、浚县的大伾山大禹文化等,相继剥离开去。而从历史沿革而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古称殷、邺、相州、彰德府,是一个很具包容性的文化概念,在这个意义上,邺城文化,是安阳文化的必然组成部分,尽管邺城遗址目前已经隶属河北省临漳县。中国诗歌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历久弥新。和安阳有关的诗歌可谓源远流长,先秦时代。郭沫若先生盛赞道:“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一片甲骨惊天下”,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初步展示了文字的魅力。箕子对殷墟的凭吊、周代《易经》歌谣、《诗经·邶风》中的诗歌都已是传世经典。汉魏时期。滑县瓠子口决堤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汉武帝写下了《瓠子歌》以记之。在曹操称魏王,邺城被定为魏国首都前后,邺城迎来了又一次繁荣。标志性建筑铜雀台和邺城还有相关的人事就成了当时和后世作家歌咏及凭吊的对象。历史上著名的“邺下文学集团”在此活动。代表人物“三曹”“七子”各领风骚,在诗文各方面多有建树,其文风诗风总体上呈现“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建安风骨”。北朝时期。按照传统历史学观点,南北朝的重心在南朝,其实北朝文化也一度繁荣。东魏和北齐先后在邺建都。“北地三才”和祖珽、萧悫等人多才多艺;南朝过来的颜之推等人也不遑多让,当时文学集大成的庾信也多次莅临邺城,写下动人作品。隋唐时期。隋代文学本来成就不多,而元行恭等人笔下的邺城被焚毁后的惨状就成了珍贵的记录,而随着唐代的崛起,文化迎来了又一次大繁荣。安阳先后改为相州、魏郡、邺县。内黄走出了沈佺期这位诗歌大家,沈佺期和宋之问完成了唐代近体诗的体制建设。韦庄写的《过内黄县》也成了战乱中的内黄的深刻记录。而滑县的郑遨以其道家风骨独绝当世,以滑县和白马为对象的歌咏也名作迭出,其中佼佼者当属王维、李白。两宋时期。安阳在宋代称相州。有宋一代,安阳地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北宋的祥和被南宋的国难当头取代之后,安阳就成了金国的占领区,被称为彰徳府。北宋名相韩琦几次在故乡任职,建设了安阳郡园和昼锦堂,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花晚节”的典故。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北宋,成名于南宋,战功和文采并著;其后人岳甫、岳珂,也均有诗词佳作传世。此外欧阳修、苏轼、王安中的作品同样值得吟咏品评。金元时期。金代称安阳为彰德府,元改安阳为彰德路。这一时期,林州山水成为审美对象。大文豪王庭筠长期隐居林州黄华山(林虑山),潜心诗文,成为文书画三绝圣手。元好问也经过安阳,并慕名前往黄华山揽胜,留下了动人的诗作。祖籍汤阴的大文豪许有壬为元代文坛巨手,他在安阳城西建有圭塘别墅,小巧玲珑,严密紧凑。而他城中的许公府也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沙龙”。明清时期。明代洪武元年,安阳城被改筑为彰徳府城。永乐二年(1404年)封朱高燧为赵王于此。建王府于彰德府城内。清代对安阳基本一仍旧制。明代安阳第一位名人当推宋讷,祖籍滑县的他,治太学有绩,颇受明太祖赏识,至“讷既卒,帝思之”。而崔铣在京城备受学人爱戴,回到家乡也多有学术成果。“后七子”之一的谢榛也在安阳居住多年,写下许多诗篇。清代许三礼为本地名人,而乾隆皇帝为羑里城和岳飞庙的题碑自然也不能不提。其他明清人士魏大本、郑燮、万化等也为安阳的山水胜色吸引,写出了自己的佳作。及至当代,安阳也在为中国诗歌做出自己的贡献。诗人张之、吴培泉、黄河、周凤池、朱现魁、刘臻仲等旧体诗人词家,时有新作问世。范源、朱冀濮、王学忠、刘晓廷、刘文喜、木叶、地铁、刘涵华、李新华、崔志光、王海桑、嘉德、艾敏、石破天等人,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写出了大量的现代诗歌。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目前,对安阳地域文化和中国诗歌的通论性研究不多,以安阳师院杨景龙教授《安阳地域文化与安阳历代地域诗歌》为代表。这篇论文总结了安阳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回顾了文化的发展沿革,同时从古至今,梳理了和安阳有关的诗歌发展历程。山西大学李亚南的《金元安阳地区文学研究》是关于安阳文学的断代研究的代表作。安阳师范学院也召开过“中原文化与安阳近古诗歌”的研讨会。其他研究基本上以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研究为主。集中于某个时期、某个作家。检索知网,研究《周易》的论文超过10000篇,而研究《周易》与中国诗歌关系的论文有700篇;与《邶风》相关的论文也达1700多篇。建安文学无疑是热点中的热点,检索知网,计有将近3000篇相关论文,而以邺文化(文学)进行检索,则有200余篇论文发表,三曹七子的个人研究更是数量可观。沈佺期是安阳走出的大师,检索知网,相关研究论文共有200多篇。其他像“北地三才”研究、韩琦研究、岳飞(《满江红》)研究、王庭筠研究也有零星作品发表。当代诗人方面,诗人王学忠的研究论文达200余篇,而安阳师院陈才生教授的王学忠研究专著更是成就不凡。在与安阳相关的古典诗歌收集整理方面,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草创阶段。以安阳市二中校本课程《安阳历代文化作品选读》为系统典型。该教材分为课本、教参、读本等三部分,体系完整,分为先秦、汉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专题,而且不但对安阳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了整理,而且有注释,有鉴赏。其他像一些鉴赏词典虽然相关内容也比较详备,但并非专为安阳文化研究而作。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等㈠研究目标总的来说,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对安阳地域文化和中国诗歌艺术的联系进行研讨。具体而言,对安阳文化对个体作家的影响、文体流变等进行专题研究。㈡研究内容一方面立足安阳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补益当代文明;一方面对中国诗歌和安阳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研讨。预定如下方向备选:安阳历史沿革在诗歌中的反映安阳文物古迹与诗歌安阳山水和诗歌殷商文化与诗歌《周易》中的诗歌因素《诗经·邶风》的民族性“三曹”“七子”的安阳诗歌沈佺期与诗歌艺术韩琦诗歌与时代的关系岳飞及其后人诗词研究王维与安阳李白与安阳欧阳修与安阳苏轼与安阳王安中诗歌中的安阳风光王庭筠与安阳西部山水元好问与安阳山水许有壬研究许三礼研究郭朴诗歌艺术乾隆皇帝与安阳文化嘉德诗歌研究王学忠诗歌研究㈢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重点】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广泛收集资料,对与安阳有关的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探究。【研究难点】文化安阳和中国诗歌的内在及外在联系进行探讨。限于资料和研究团队的眼界,这方面的研究当为难点。【研究创新点】从教学角度对中国诗歌进行探索,既有学究式的深入探索,又不失形式的活泼,还有兼具文化推广的功能。

献花(0)
+1
(本文系星星的泪光...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