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正月,张家闹社火

 最爱那抹书香 2022-05-08 发布于陕西省

生活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好,我却越来越容易陷入对过往的回忆,任回忆无限放大旧日岁月的美好。人到中年,不再像少年那样多梦,青年那样热情,所多的,是回忆与思考。只是,这回忆常让人恍惚,那思考常让人迷茫。
借着新年刚过的闲暇和春日融融暖意,一时又陷入回忆之中。记不清是哪年的事,只是凭了那喧闹的场面,五彩斑斓的服饰和照片中人物,知道它是某年正月十五随同事去张家看社火所留的记忆。

记忆中的正月十五,总有热闹可看,所谓热闹,泛指十五前后一切的娱乐活动,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大展演,包括大戏,锣鼓,扭秧歌,踩高跷,芯子,舞龙,耍狮子,划旱船,跑竹马,大头娃娃等等。那个时候,同一乡镇的不同村落,在正月十五的展演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我记得邻村的传统就是芯子(高芯子),有台芯子、背芯子还有车芯子,那是儿时的我最喜欢看得表演,我曾设想自己若能扮演其中角色之一,该多好。有的村落最擅长的是踩高跷,全村老少一多半人都会踩高跷,过了初五,村落里所多的就是练习踩高跷的人们,老人指导着家里的小孩子,几乎成为代代相传的技艺。至于秧歌,几乎是村村都有的传统项目。而舞龙和耍狮子,专业技术含量就比较高了,一定要有老辈艺人的村子才能保留和传承。记忆中的正月十五,就是这些传统民俗的大集萃,而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闹就体现在这些特色民俗的集萃与碰撞中。赶上最盛的年景,县上还会组织各乡镇奔赴小县城进行展演,那种盛事我也只遇到过一次。

记忆中难忘的正月十五,有三次,一次是少不经事,跟着社火游行队伍走村串户,一次是上中学时遇上县城社火盛事,最有一次就是参加工作后去张家看社火。前两次只剩了模糊的概念化的场面,最后一次竟保留了一些镜头,让我可以借着这些画面,穿越时空,回到那热闹的现场。
张家是同事小马的老丈人家所在地,当时小马一家三口与我同处一院,夫妻俩一性格内向,腼腆温柔,一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可算是绝佳的搭配。那年应小马夫妻之约,我们一行四人奔赴张家去看十五的社火。

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到达社火表演地,一条充满古老气息的街道,表演还没有开始,街道上已是人山人海,除了一些卖棉花糖,卖气球,卖甘蔗的摊贩,更多的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人。与南北走向的街道隔一条马路对应的是一片空旷的田地,此刻的田地热闹无比,那是临时充气游乐场。旋转木马,碰碰车,一应俱全,那里也是小孩子的乐园。
突然间,人头攒动,仿佛有什么消息突然传来,人们涌出游乐场,涌向南北走向的街道。街道上原本拥挤的人群更加密集起来,一声炮响,人群骚动起来,紧接着,密集的电子炮,就像是号令一般,把密集的人群分到东西两边。电子炮,彩旗队,秧歌队等依次通过,一位身着黑衣白衫,包着白羊肚手巾,系着红腰带,打着花纸伞的男人,以夸张的步幅一扭一摆走过来。一位身着绿色彩衣,脚踩白色软底鞋,头戴红色花环,肩挑扁担,手提花篮的妇人,带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向前来。一辆五征车,载着一车身着金色服装的乐人,不知是喇叭还是唢呐的铜质乐器大口朝天,犹如一座生动的雕塑。

如同所有的社火,张家社火的精粹也在芯子表演。那天,除了锣鼓、秧歌等表演形式,最吸引眼球的,仍旧是芯子,车芯子。所谓芯子,就是静态的戏剧造型艺术。往往选取京剧、秦腔等传统戏曲中的经典篇目,例如《白蛇传》、《三娘教子》、《铡美案》等深受群众喜爱和熟悉的戏曲,  挑选一些3-5岁的孩童,着戏装,画脸谱,装扮成剧中人物,把孩童固定在铁架子上,孩童的姿势,动作由戏曲需要决定,他们的胳膊手脚都固定在铁架子上,除了脑袋,其他部位基本都动弹不得。因此,能参加芯子表演,我想,对于这些小孩子来说,是人生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考验。

传统的芯子主要分三种,一是抬芯,二是背芯,三是车芯。即芯子的载体不同和,名称便不同。顾名思义,抬芯即把固定芯子的铁架子固定在方桌上,几个人抬着方桌巡回表演;背芯即将芯子固定在铁架或者木架上,由身强力壮者背着芯子巡回表演;所谓车芯,即固定芯子的铁架由由拖拉机,三轮车,四轮车等载着巡回表演。那天在张家看社火,芯子表演主要是车芯子,车芯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大,高度远远超过一般人家的屋顶,所以沿途都有人专门护佑,一个车芯子周围往往有几个手执长杆的人,一方面保护支撑孩子们,另一方面遇到电线什么的,他们就用杆子将电线挑起拨开,帮助巡回表演的芯子队伍通过。

对于张家,我没有多少了解,只是曾坐在公交车上路过张家,看到过沿途无边无际,密密麻麻的枣树,我那时便惊叹,原来还有一种农业叫枣树遍布。我也曾有一两位张家的同事,我也因此知道张家的人们曾经富极一时,因为那里的枣子,尤其是盛行制作蜜枣的那些年。只是后来,枣子的价格一年一个样,天上一脚地下一脚,这些年的张家不比从前了。然而无论如何,张家的水枣那真是大荔一景。我也曾有幸参加过大荔第一届枣花节,只可惜,未能续写出新篇章。
那天的车芯子中,第一个芯子展示的就是地方特色特产,一透着灵气的女孩,身穿湖蓝色裤子,紫色上衣,手举竹篮,脚下是一颗枣树,那枣子枣叶栩栩如生,以至于我很怀疑它就是一颗年轻而又硕果累累的枣树,在枣树下是一颗红边框黄底子的匾,上书四个大字——张家水枣。

紧随其后的,就是传统戏曲中的经典篇目,可惜我这人不懂戏,所以,如果不借助文字注释,我还真不知道是什么剧目。只是觉得这些孩子们扮相非常可爱,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嘴里竟然还吃着棒棒糖,估计那是疼爱他们的父母怕孩子害怕,安慰孩子的吧?还有一些孩子在哭,妆容都哭花了,有的孩子就无所谓了,愣愣地看着脚下涌动的人群,当然,最搞笑的是,有的孩子竟然睡着了,在人群中,有人在跟着巡游队伍跑,并一遍喊着孩子的名字。
在那天巡演的剧目当中,我所知道的,有《庵堂认母》,那是收音机电视机里常播放的剧目。讲的是法华庵尼姑王志贞追求幸福,与申姓秀才生下一子,后秀才病亡,因尼姑庵的规定,王志贞忍痛将孩子丢在路旁,后来孩子被一需姓人家养大并中解元,孩子发现当年襁褓中的血书,便四处寻访生母,终于母子相认的故事。

《庵堂认母》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人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封建束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孝道与亲情。芯子由两个人物角色组成,身着蓝白菱形图案道袍,手握拂尘的王志贞,拂尘上方站着的斯文儒雅的书生徐元宰,一看人物造型便知是《庵堂认母》。
此外,还有秦腔名剧《杀生》,讲的是年轻美丽的女子李慧娘与学士裴瑞卿之间的人鬼不了情。李慧娘被贾似道残害成为怨鬼,然而她不肯屈服,她要控诉,抗争,并救出自己的爱人。这组芯子由三个人物组成,黑白灰三种服装色彩,人物角色鲜明,尤其那个扮演裴瑞卿的小小不点点,一脸的稚气甚是可爱,李慧娘相比之下倒成了大姐姐。

至于《穆柯寨》,那可实在是太有名气了,这大概与《杨家将》在老百姓中的口碑有直接关联,人们熟悉穆桂英,显然超过杨宗保。《穆柯寨》是京剧传统剧目,又名穆桂英招亲。讲的是北宋年间,宋辽开战,杨家为破天门镇,派人去穆柯寨请降龙木,与穆桂英之间发生了一波三折的故事。 
不得不说,当你伴着这些车芯子穿行在大街小巷人,你会有一种恍惚感,仿佛自己行走岁月的长河一般,脚踩在现实的土壤上,历史的烟云在头顶上翻滚,你会突然被浪漫与现实同时包裹,生命的庄严感在内心滋生,生活的沧桑感让你瞬间成熟起来。你会内心一热,这就是你所热爱的乡村,乡亲,和乡下的生活。
巡回演出结束,社火表演队伍依次离场,我因为恋恋不舍,便跟着车芯子多走了一段路,没想到有意外收获,我竟发现了他们的基地——于是便跟拍了一段从未见过的场景。

原来,所有的芯子都是在这个高大的木桩木板打成的架子上完成铁架固定的。这才叫台上表演一个人,台下跑腿几十人。
车子开到高大的木架子下,大家伙七手八脚帮忙把扮演角色的小孩子们卸下来,扛到房间里去给卸妆。有专门卸妆的老人,正是他们完成了对芯子的装扮,而今又要给孩子们卸妆。孩子的父母亲人也早已恭候在这里,看着孩子腰上,腿上,胳膊上捆着的绳子,怎能不让人心疼。大多数的孩子在被从铁架子上抱下来时,都是哭的稀里哗啦的,于是老人们一边帮孩子卸妆,一边帮孩子擦眼泪。孩子呢,一边流着眼泪,一边配合着老人们的卸妆,也是让人心疼。或许,孩子在空中孤独的时间太久了,双脚着地,见了亲人时才如此地委屈。家人赶紧把棒棒糖递过来,有的,直接把削好的甘蔗塞到孩子嘴里,甜甜的汁水,瞬间止住了眼泪。

给孩子们卸妆完毕,老艺人们开始收拾戏装,他们的神情如此安详,凝重,仿佛他们手中所持的,是一世的珍宝似的。看着他们花白的胡须,头发,我想,他们所忧心的,或许并不在于自己的老去,而是这门技艺的传承。当我们看着这些热闹的社火时,可曾想到,那些背后默默付出的老人们。
从芯子出发和回归的院子里出来,我看到了村落里仍热闹的人群,远道的人们或许都回去了,因着这场社火而聚在一起的老人们,仍保持着刚才观看表演的阵势,他们,或许是年轻时的玩伴,而今,聚到一起了,便要多聊一聊。小孩子也没有散去,他们仿佛在等待下一场表演的到来。村道里,遇到了好几个卸妆归家的孩子,此刻,他们有的已经到家,蹲在家门口吃着糖葫芦,有的正跟着亲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被过路的熟人拦下来,夸赞几句,腼腆与羞涩在她们的脸上开出一朵绯红的花。

一群人,围聚在一起,两个在下棋,八个在看棋,好一幅祥和安宁的图画。若非亲历,谁会知道,就在刚才,这里刚刚有过一场丰盛的民俗文化盛宴。 
不知道是人长大了,感兴趣的事情少了呢,还是人本来就是越长大越孤单,我总觉得,现当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可是怀念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了。这二年,因为疫情缘故,许多活动都停止了,但我相信,疫情终会过去,或许,那个时候,回归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的中国,更是一个文化愈加丰富多彩的中国。

       作者简介:拜都莲,陕西省大荔县官池镇拜家村人,1974年生,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剪纸、摄影,文字。在文字中回味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生命,将生命累积成文字,以文字承载生命,愿不负生活不负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