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参加大茘县展览馆的文字编写工作,现将大茘历史沿革与大家共享。 
商代时期(约前16一前11世纪),属芮国地。西周时(前11世纪一前771)大荔县东南部为芮国,西南部属同国。  春秋时期(前770一前476)大荔戎族部灭同据芮,在朝邑城东筑王城。战国时期(前475一前221)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秦灭大荔戎国取王城设临晋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临晋南部分设襄德县。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撤并临晋、襄德复设临晋,仍隶左冯翊。东汉建安五年(200)县治由王城迁设今大荔城,郡、县同治一城辖五县(临晋、合阳、粟邑、衙县、夏阳)。建安十八年(213)将高陵的左内史并入左冯翊,辖十二县 。三国曹魏黄初元年(220)左冯翊改名冯翊郡,辖九县。南北朝时期,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朝邑县设立,以后各朝代沿用。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行州、郡、县行政建置,迁设华州治于李润堡(大荔城北)辖3郡,13县。元钦三年(554)撤销华州改设同州,下辖武乡,澄城2郡、8县。隋开皇三年(583),实行州县制,废武乡郡保留同州,直辖9县。五代时期(907一960),沿设同州辖6县、1监。北宋初,同州隶关西道。至道三年(977)同州改隶陕西路京兆府。熙宁五年(1072)又改隶永兴军路京兆府,同州辖6县1监。金皇统二年(1142)同州改隶京兆府路,辖6县1监。明洪武九年(1376)设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同州归其统属仍辖5县。清雍正三年(1725)同州升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又升同州府,并附广廓设大荔县统辖十县,即:二华(华阴、华县)、关(潼关)、大(大茘)、水(白水),三城(韩城、蒲城、澄城)、朝(朝邑)、合阳。中华民国二年(1913)撤销同州府,大荔、朝邑属关中道辖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大荔城设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12县,(大荔、朝邑、平民、合阳、韩城、澄城、蒲城、白水、渭南、华县、华阴、潼关)。1949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大茘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驻大荔,辖8县(大荔、朝邑、平民、合阳、韩城、澄城、蒲城、白水)。1950年5月撤平民县,并入朝邑县。并撤销大荔分区,改属渭南专区。 作者简介:温孝林,大荔县人,网名大荔传奇,文学爱好者。曾编撰《组织员手册》、《大荔县纪检监察志》,著有《大荔传奇》、《古今大荔》等书。
大美大荔 欢迎来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