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农村中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2022-05-08 | 阅:  转:  |  分享 
  
《农村中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我们从2017年6月开始成立《农村中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组,到现在为止已经进行了6个多月。在调查研究阶段(2017.6——2017.9)我们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共同讨论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需求,喜欢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特点。通过调查,我发现了学生都比较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合作中承担一些任务,也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只愿意处于听众的地位。我们研究了划分学习小组的标准和要求,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并确定了实验班级:七年级(1—5)班,之后课题组召开多次会议进行讨论和研究,明确我们进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并制定出研究计划。现在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研究实践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1月),正式进行研究试验,结合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提出改良方案,付诸实践以验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并上网搜索及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秀研究成果,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组织交流、研讨。

一、我们通过这段时间对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一)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适宜的合作学习环境,并参与其中,将学生们很好地组织、协调和调动起来,进行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教师是“研究的导师”、“合作的伙伴”,在学生合作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把自己也融入其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意见,这对于学生的内心冲击力会非常大。他们会认为心目中居高临下的老师怎么也会和我们一起讨论呢?心中的兴奋、激动是无法形容的,此时的老师与其说是一名伙伴,不如说是一股力量。给了学生不竭的研究动力,伴随他们走向成功。

(二)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中,学习小组的成员基本按座位组成,前后左右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分组过于简单,组员分工不明确。分组随意,合作无序无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掌握分组的原则,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三)精心选择合作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但也不是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语文的教学目标来说,它往往由知识的(汉语拼音、字、词、句、段、篇等),能力的(听、说、读、写等),智力的(观察、思维等),情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这一系列的目标组成。这些目标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的只有学生自己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反而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其内在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标的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四)有效组织,合理调控

1.合作学习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如果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合作学习就成为一句空话。

2.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述,让学生明确要求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3.保证小组有足够的合作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还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布置了学生按照自学提纲进行学习,但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结果小组交流时效果也不好。像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实质上是在某些教师头脑中并没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是为了给听课者摆出一种姿态。以小组讨论为例,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效果的,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4.要积极参与,及时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不但不排除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保障。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体现,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少了教师科学指导的小组学习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

(五)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多种评价形式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及时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以小组为量化单位的评价,包括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展示、作业质量、小组评价、小组文化等,为了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我们要求学生每月把的“评价卡”装订成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每月的表现填写阶段评价报告单,重点评价学生合作的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情感与态度,评价的语言以激励为主,体现学生的进步的历程,拉近师生的距离,真正使激励评价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及时总结、及时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二、在研究实践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偏差,具体问题和改进措施如下:

(1)在调查小组合作学习低效原因的时候,我们把合作讨论的环节作为研究的核心,经过了一个月的实践,效果不大,原来忽略了展示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的重大意义,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成果未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于是课题组决定改进和丰富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示方式,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使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并且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爱好以及能力的不同等重新划分小组,男女生合理搭配,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小组成员自己投票选举出本组组长,组长带领大家为自己的小组命名,制定小组口号。

(2)有关于小组合作中师生角色的转变。一开始对学生的角色进行改造和研究的比较多,但在研究过程不断的涉及到老师在小组合作中角色的重要性,于是在这里我们把老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提升到了同样的高度。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解决问题,之后将总结的成果再次运用于课堂实践中。

由于以上几点的改变我们在实际研究中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在课下的时候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还对所有实验班级的所有教师进行了采访,并做了记录,让老师自己说说角色改变后与改变前的不同和需要努力的方向等。

三、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及设想:

1、通过浏览网络、阅读相关书籍等多种途径及时收集学习小组合作有效性研究资料,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总结研究成果。

2、针对前一阶段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方法,在实践中完善改进。

3、立足课堂,抓好常规课堂科研活动。在活动中利用完善后的小组合作评价量表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不断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

4、对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后期测量,形成有效研究结果,并对过程中相关的活动图片,以及用到的各种量表进行搜集,撰写课题研究教育日志、随笔以及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献花(0)
+1
(本文系星星的泪光...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