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色天空!舟山出现奇怪天象,1770年也出现过一次

 姿势分子_ 2022-05-08 发布于辽宁省

在我们的印象中,蓝天白云是正常的颜色。不过,5月7日晚上8点左右,浙江舟山竟然出现了诡异的血色天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当天,舟山许多市民都拍下了图片或视频,上传到网上,舟山出现血色天空的消息不胫而走。这种颜色的天空,很多人一生之中都不会见到过,而且还是血红的颜色,让很多人对此感到不适应。如果是在古代,没有现代科学常识的情况下,恐怕大家都会以为是天降大灾的凶兆了。

尽管没有产生这种反科学的恐慌,人们对于这次血色天空仍然津津乐道,并且在网络上形成热议。

今天,舟山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解释:我们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其实都是光的折射和散射所造成的结果。当天舟山出现了大雾的天气,同时低云也比较多,给光的折射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条件。

折射只能解释这种颜色为何会弥散在整个天空,不能告诉我们光源在哪里、是什么。根据这位工作人员的说法,他们目前也不知道这个光源来自哪里,所以无法完全解释天空呈现出血色的原因。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我们的天空都是呈现出蓝色的,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指出,这是出自于一种名叫“瑞利散射”的现象。这个现象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在1900年发现的,因此而得名。

我们的太阳在“燃烧”的同时会向太空中发射出各个波段的电磁波,其中在可见光波段虽然各有多少,但整体叠加起来差不多就是白色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气层的时候,就会发生折射。由于瑞利散射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所以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更容易散射开来,蓝色的能量又强于紫色,所以就将天空渲染成了蓝色。

在早上和晚上的时候,情况又有所不同了。由于太阳在地平线附近,所以阳光传播到人眼中要穿越更远的大气层,这就导致波长比较短的蓝紫光都被散射出去了,残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红色或者橙色,所以我们看到的朝阳或者晚霞显得尤其红。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至于让整个天空都呈现红色,而是只局限在地平线一带。

实际上,地球上出现血色天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1770年9月,当时正值我国清朝乾隆三十五年,整个东亚地区的上空都出现了诡异的血色天空。当时不仅中国天空的颜色是血红的,朝鲜、日本也是如此,东南亚帝汶岛附近的船员当时还记录下了这一诡异天象。根据各国文献的记录,科学家考证后认为,当时的血色天空持续了长达9天之久。

后来有科学家考证后认为,当时的血色天空起源于更加遥远的光源——太阳。我们知道,太阳不仅会发光发热,还会有大量的高能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与太阳活动的活跃程度有关。

太阳活动遵循着大约11年的周期,每个周期内会经历从弱到强再转弱的一个完整历程,今天的太阳正处于人类记录的第25个周期内。不同的周期内,太阳的辐射强度也有所不同,这里的规律目前还是个未解之谜。

比如在1859年的时候,太阳北侧的一个黑子群就曾经出现过两道极其耀眼的白光,这是人类历史上观测到的太阳最强磁暴事件之一,由于观测者是英国的天文爱好者理查德·卡林顿,因此这次事件又被称为卡林顿事件。

这次磁暴出现后不久,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基乌天文台都测量到了地磁场强度的剧烈变动,甚至地磁仪都出现了爆表的情况!同时,许多电报局的操作员都报告说发现机器闪出了火花,有些电线都被熔断了。今天我们知道,这就是强大的太阳辐射给地球表面电子仪器造成的破坏。

除了这些巨大的破坏之外,地球的天空中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现象,那就是极光。极光本身并不罕见,但这次极光出现的位置非常特殊,其向南延伸到了夏威夷以及古巴,我们知道,极光之所以被称为极光,就在于它出现在地球的两极。而夏威夷已经是热带地区了,可见这次极光有多么特殊。

极光之所以通常只出现在两极,是因为它来自于辐射的高能粒子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两极的地磁场最强,所以相互作用最明显。随着太阳活动变得强烈,极光的范围也会扩大,但像卡林顿事件这样的情况也实属罕见。

有科学家推测,1770年东南亚看到的血色天空,可能就是来自于一次强烈的太阳活动所导致的罕见极光。而且,卡林顿事件中的极光只持续了4天,1770年的极光却持续了9天,可见18世纪的那一次太阳活动更加强烈,太阳黑子的面积可能是一百年后那一次的两倍。

那么,这一次舟山上空的血色天空,是不是也来自于太阳活动呢?

我们知道,太阳活动的第25个周期开始于2019年底。按照太阳活动的规律来推算,这个周期的最大值会出现在2025年7月左右,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么活跃的程度。尽管最近太阳确实比较狂暴,甚至还在年初摧毁了马斯克的40颗卫星,但也不足以在舟山形成极光。

目前来看,最合理的解释还是舟山市气象局工作人员的说法,至于红色的光源到底来自于哪里,那就看有没有人“承认”一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