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辽宁第一任省长,却创下辽宁GDP全国五连冠,官至正部级,66岁逝世

 冬不拉拉 2022-05-08 发布于安徽省

辽宁省,简称“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南濒黄海、渤海二海,与河北、吉林、内蒙古相邻,与朝鲜仅隔一条鸭绿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所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后,辽宁这块风水宝地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革命时代,英雄的辽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鲜血谱写出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和抗日义勇军长期战斗在这里;新中国的国歌诞生在这里;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辽宁战役的主要战场,也在这里发生。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省更是成为了我国工业的摇篮,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全国工业重镇。这里曾创造出了“1000多个全国第一”,有着“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的美誉。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辽宁是志愿军走出国门的最后一站,是抗美援朝的大后方,要人供人,要物供物……。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省曾连续创下了全国GDP五连冠,走在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最前列,达到发展的顶峰时期。

辽宁省的这一辉煌历史,是辽宁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于险境中谋生存,于逆境中求发展,于困境中促崛起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是辽宁历届领导班子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就包括辽宁省开国第一任省长杜者蘅同志,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杜者蘅,曾用名杜友蘅,1909年11月27日,出生于辽宁省开原金沟子镇三道村一个普通人家。尽管家境十分贫寒,但开明的父母仍然节衣缩食送他去学校读书识字,他们深信唯有通过读书,才能为儿子找到一条好的出路。

在杜者蘅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父亲就叮嘱他“爱钱与好色者,千万不要接近”。父亲的这句谨言慎行,杜者蘅谨记于心,在之后的岁月里,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付诸于实践,并伴随其一生。

早年间,杜者蘅先后在省立第一工科学校、奉天迪化英文补习学校、东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求学。由于他从小聪明睿智,又发奋苦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功夫不负有心人,18岁那年,杜者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东北地区最顶尖的大学—东北大学化学系学习。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技技能,希望能够走科技救国这条路。

1931年,在东北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东北军的北大营。由于张学良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偌大的东北三省一夜之间就被日本人占领了。日军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尸鸿遍野,惨不忍睹,令无数的东北人骨肉分离、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者蘅也不得不停止学业,回家待业。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许多的东北同胞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奋起反抗日寇。杜者蘅也不甘示弱,在自己的家乡开源金沟子组建起了一支抗日义勇军,号称“大刀会”,同日寇展开了真枪真刀的决死斗争,狠狠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33年,杜者蘅怀揣着对知识和光明的渴望,只身来到北平,进入北平东北大学经济系学习。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先进思想,深受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由于表现突出,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

大学毕业后,杜者蘅投笔从戎,远赴西安,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众救国会工作,并担任情报组组长。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被领导发现,被调往东北军总部办公厅工作,为促成西安事变得顺利发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图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杜者蘅立即奔赴抗日前线,进入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邢台县开辟抗日根据地,并亲自组建了东北抗日游击纵队第一游击队,在马寨河山上多次打击日伪军的进攻,立下了不少战功。

后来,这支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独立第4团,成为了一支正规的抗日武装力量。在之后的抗战岁月里,杜者蘅带领这支部队越打越勇,打得日军闻风丧胆,打出了“铁军”的威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杜者蘅也因此在军中威名远扬。

抗战胜利后,为了与国民党抢夺东北这块宝地,我党调遣了一批领导干部,紧急奔赴东北大地开展革命工作。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又具有多年地方从政工作经验的杜者蘅,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位。

杜者蘅奉调回东北,回到了阔别12年的故土,担任了辽北省二署专员兼西安地委副书记、代理书记、辽北省政府秘书长、代主席等职,积极开展地方政权建立,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打击敌对势力,竭尽全力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将人民群众都聚集到中国共产党身边,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领导天赋。

解放战争爆发后,杜者蘅肩任辽北省数职,一方面组织地方武装严厉打击土匪、特务的破坏活动,维持社会秩序,做好群众安抚工作,并积极调动人力物力,筹钱筹物,支援前线部队作战;一面派遣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发动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拥军支前。

为保卫胜利果实,他有计划地收集、转移物资,疏散员工家属,为长期坚持白山区革命根据地做好充分准备,主持开展解放区的土改、恢复整顿基层政权,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平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历时31个昼夜。面对国民党10个师的精良装备部队,我军奋死抵抗。如此激烈的战斗,自然需要后勤保障的全面跟进。

为保障战斗的顺利进行,杜者蘅亲自上阵,组织当地干部群众,组成敢死担架队和物资供应队,紧紧跟随在作战部队的后面,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抢救伤员,提供物资帮助,最终打赢了四平保卫战,为解放东北全境和全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担任志愿军前方后勤指挥部负责人,主要负责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你要知道,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所需要的军需物资全部都是由东北地区供应,而如此长距离的作战,设在沈阳的供应站是无法满足志愿军的作战需求的。

图片

面对这种困境,杜者蘅建立了志愿军后勤保障部门,并担任后勤部副政委,在洪学智的领导下,在东北地区建立起一条通往朝鲜战场“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杜者蘅一直在东北地区担任要职,先后出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农村部长等职,带领东北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大力推广农村互助合作经济,大力扶持小农经济,并取得了了显著成效。他根据当时的国情,结合当时极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决策,如此做法帮助国家和东北地区度过了难关。

1954年,辽东省和辽西省合并为辽宁省,在东北地区干出了一番政绩的杜者蘅,再一次得到了重用,由毛主席亲自签字颁发任命状,调任杜者蘅为辽宁省第一任省长。辽宁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他对这里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拿出自己十二分的热情,为改变家乡的现状,呕心沥血,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在家乡的建设上。

在杜者蘅任职辽宁省长期间,正值我国“一五”经济计划期间。国家在“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就有24项落户在辽宁省境内,使得辽宁省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曾创造出了“1000多个第一”的记录,如“第一枚国徽、第一炉钢水、第一台机床、第一艘万吨轮船等等。正是由于有了辽宁省的众多个第一工业创造,使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除此之外,辽宁省还为全国贡献了约两成的原煤,三成的电力和六成的钢,为新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物资保障。正是由于这些工业成就,辽宁省被誉为“共和国工业摇篮”、“共和国装备部”,从此以后,也有了“辽大哥”的美名。

从小在辽宁长大的杜者蘅,他深知辽宁省一直是一个“缺粮户”,广大农村人口普遍吃不饱饭、饿肚子。所以,杜者蘅便将大力提高辽宁的粮食生产产量,作为“一五”期间农村发展的重点。为此,他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认真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向农业专家请教,多方探寻,苦苦思索,发誓一定要找到一个好办法,让辽宁全省两千多万人吃饱饭

整天都在为辽宁人民的吃饭问题发愁的杜者蘅,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突然受到了一个早点小摊贩卖苞米面煎饼的启发。后来他又专程跑到几个县乡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在1958年,他大胆地作出一个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广种玉米,大力推广“一穴双株”的玉米种植方法,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产量。

因为杜者蘅通过认真学习,彻底了解到了玉米的属性,玉米不仅产量高,而且还耐寒、耐旱、抗涝,十分适合辽宁地区生产。除此之外,杜者蘅还积极开发水稻资源,坚持两条腿走路,让人民吃饱吃好,很快提高和改善了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时解决了困扰辽宁人民很多年的吃饭问题。尤其是在3年自然灾害期间,靠着玉米面掺野菜,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之后,辽宁的人民群众都称赞他为“大苞米省长”。

杜者蘅在辽宁当了5年省长,为回报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他真正做到了甩开膀子加油干,全力以赴,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使得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并连续五年创下了全国GDP第一的好成绩,获得了“GDP全国五连冠”的荣誉,深受辽宁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被辽宁人民亲切地称为“好省长”。

图片

1975年11月8日,杜者蘅病逝于北京,享年66岁。这位出生于乱世年代,历经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轰轰烈烈地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老革命家,用一生的努力,向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无论官职有多高,从事什么行业,他都事必躬亲,一心为民,因此能克难前行,他的工作态度和革命气节,值得称赞,更值得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